第六十七節課
下面繼續學習“斷除成爲世間不信之行”。
昨天已經講了,作爲發菩提心的人,吃飯、指路、生活衛生等方面理應如何行持,今天接著講後面的內容。
肩臂莫揮擺,示意以微動,
出聲及彈指,否則易失儀。
僅僅爲了區區小事,如平時走路、爲別人指點,切莫大幅度搖擺手臂。如果需要示意,則應以輕微的動作來表示。假如實在無法溝通,可用低聲的語言,或者彈指。
上師如意寶講過,他老人家在石渠求學時,寺院裏規定任何人不能大聲講話,如果聽課或者輔導時,有急事需要叫別人,則用彈指來表示。當時托嘎如意寶要求整個寺院保持寂靜,隨便大喊大叫是不允許的。上師如意寶還說,我們學院也應該這樣,新來的居士或出家人,有時候沒有正知正念,在路上大聲叫:“快來啊!車馬上就要開了,快呀……”這些行爲不太如法,應該要盡量杜絕。
我們在交流過程中,能做到這一點非常好。但現在大城市裏的人,很難用低聲的語言進行溝通,他們從小在喧囂的環境中長大,說話不大聲就好像聽不見一樣。而在我們這裏,大聲說話,很容易影響道友的坐禅、念咒、背誦。縱然世間人在一個辦公室裏,倘若沒有禮貌,隨隨便便大聲叫嚷,也會給他人帶來許多不便。
作爲發了心的人,應該在身體上、語言上有一定要求。有些在家人可能想:“出家人守這些規矩是應該的,但我們在家人,怎麼樣都可以。”于是在吃飯聚會時,始終鬧哄哄的,這樣不太合理。出家人的威儀,別解脫戒中有專門宣說,因此,這裏的戒條並不僅限于出家人,在家人也不例外。要知道,佛教團體寂靜莊重,才能令人見而生信,所以發了心的大乘修學者,必須嚴格要求自己。
這次傳講《入行論》,希望凡是參加學習的道友,今後的行爲能不能有一點改變。不要像以前那樣,想說什麼、想做什麼,就肆無忌憚、爲所欲爲,沒有正知正念來約束。學習了這部論典後,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對一些細節身體力行,外表言行要調柔如法。
泰國、斯裏蘭卡、緬甸等國家,一般都是南傳佛教,他們主要提倡小乘的別解脫行爲,經常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以寂靜莊嚴的威儀,使無數人對他們的教法生起恭敬之心。而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人,在身體、語言上也應該有一些體現。有時候我到大城市裏去,哪些居士受過佛法教育,從語言行爲中完全看得出來;哪些人從未受過這方面的教育,從言行舉止中也看得出來。所以這次學習《入行論》,有些人還是有一些收獲。當然,這種收獲要不同方面都有,不僅僅是內心上,身體、語言上也要有,這樣學習才有意義,花時間、花精力才值得。所謂的佛法,並不是學一兩天就立即“頓超”了,而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這種積累,必須要從平時的言行舉止開始。
“否則易失儀”,在他人面前,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如果身語威儀過于粗魯,或者一直搖擺不定,顯然就成了不莊嚴的行爲。當然這也有特殊情況,以前上師說:“作爲大乘修學的人,威儀本來應該莊嚴清淨,但若遇到生命危險,比如自己遇到老虎、房子起火,或者見他人落水、有人需要急救,在這種情況下,身體擺動幅度比較大、叫喊的聲音比較高,也是開許的。”但有些人在那個時候,動作卻非常緩:“死就死吧,慢慢來吧。”這是不合理的!以前上師也說過,有些人該快的時候不快,該慢的時候特別快,比如上課遲到了,馬上要斷傳承了,他卻在路上徐徐而行,好像一點感覺都沒有,這是非常愚癡的做法。
威儀清淨,能護很多衆生的心。《般若經》中雲:“護持戒律,即是保護衆生。”也就是說,守持清淨的威儀,可以保護衆生的心,不容易讓人生邪見。《寶蘊經》中也說:“斷除他人不信的行爲,此乃唯一之正法。”如果我們行爲不如法,身體搖搖晃晃,坐勢歪歪扭扭,語言隨隨便便,別人見後不但不起信心,生邪見或招毀謗也不好說。所以佛陀說得非常清楚,凡是令人不起信心的行爲,全部都要斷除,這就是唯一的正法。《虛空藏經》中也講過:“所謂行爲清淨,是指遠離他人不信之事。”
昨天我們也講了,如果自己有智慧,以智慧觀察之後,盡量避免一些不良行爲;如果無法了知各民族的文化差異和各地區的風俗習慣,則應詢問一些長老、法師或智者,詳細了解當地各種忌諱,凡是讓人生邪見的言行,應該統統舍棄。真正具有智慧的佛教徒,不管到哪裏去,都會事先打聽當地的習俗,了解那裏的吃飯習慣、說話風格等,方方面面掌握之後,盡量保護別人的信心。
人生非常短暫,今生值遇大乘佛法,成爲大乘修行人,對我們來講是無上的榮幸。不論出家在家,有了這種身份之後,不管到哪裏,都應該值得注意。畢竟我們是初發心菩薩,言行舉止受到許多人的關注,如果經常與人吵得不可開交,別人就會想:“這個人學了半年的《入行論》,現在還是這個樣子,他到底在學什麼呀!”或者,十幾個人聚在一起沸反盈天,威儀一點都不莊嚴,聽到亂七八糟的世間事,就津津有味,一講起佛法就哈欠不斷,別人也會有想法的。
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智慧比較鈍,但只要自己有信心,我覺得也不要緊。聽說外面有些人不認識字,學習這部論典時,只是看光盤、聽聲音,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咒語,通過這種方式來圓滿傳承,這一點我非常隨喜。還有些人,雖然讀過一點書,可是做作業等方面,自己的水平跟不上,但對學習信心十足,這樣也是可以的。我們學習佛法,並不需要身份、地位、名聲、財富,只要對佛陀有一份信心,無論高貴貧賤,都是這部論典的所化器。
希望大家將所學的點點滴滴,盡量用在實際行爲當中,平時不要大聲說話,除了輔導、探討以外,任何場合都應保持寂靜。以前阿底峽尊者曾說:“隨順他人,就是我的正法。”如果我們隨順衆生,盡量維護他們的心,不讓別人産生煩惱痛苦,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原則。因此,對這些微小的威儀,我們還是應該注意。
當然,有些不如法的現象,不僅我們佛教中有,其他宗教當中也有,全部要杜絕整頓,恐怕有一定困難。前段時間,有個領導說:“腐敗分子,不僅在黨政機關中存在,你們佛教當中也有。前不久,我跟某某大德探討了這個問題,彼此交換了意見,發現佛教界也需要這方面的整頓。”話雖如此,但這種腐敗分子並不是特別多。當然,有是肯定有,有些人打著佛教的招牌,欺騙信衆的現象非常嚴重。所以,大家在依止善知識或給他人介紹上師時,首先必須要觀察了解,這一點我在前面也強調過,不強調的話,對佛教的影響和危害比較大。有些在家居士,這方面確實需要注意,《格言寶藏論》中說:“智者愚者之差別,事後觀察即愚者。”事情發生以後再去觀察,受到衆人侮辱時才醒過來,那是不合理的。因此,學習這部論典非常有必要,在此過程中,若發現某些不如法的現象,自己也應該懂得如何取舍。
醜四、護持睡眠對境之理:
睡如佛涅槃,應朝欲方臥,
正知並決志,覺已速起身。
睡眠時應保持什麼威儀呢?結束了一天的聞思修行和修持善法之後,晚上入睡時,應像怙主佛陀4月15日示現涅槃時的吉祥臥一樣:右側下臥,以足壓足,右手墊在右臉頰下,左手放在左腿上。以這種臥式入睡,即使突然離開人間,也不會墮入惡趣當中。蓮花生大士在《六中陰》中再叁地宣講:“任何一個衆生(不僅是人),臨死時若是吉祥臥,就算業力再深重、罪業再大,也不會墮入叁惡趣。”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言!以前上師宣講中陰法門時,也再再強調:“我們死的時候,吉祥臥是最好的,如果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周圍的人也應想盡辦法幫忙。甚至牦牛、餓狗等動物在奄奄一息時,把它的身體擺成吉祥臥,也不會墮入惡趣。”可見,吉祥臥的功德非常非常大,我們每天在睡覺時,應該記住這個姿勢。
釋迦牟尼佛在入涅槃時,頭朝向北方。有些論典中說,這意味著佛陀殊勝的大乘佛法,將在印度的北方——藏地、漢地等處得以弘揚,有這樣一種緣起。所以睡覺時,有些法師要求床位一定要改,必須頭朝北、面朝西,但此處頌詞說“朝欲方”,朝什麼方向都可以,只要是吉祥臥就行。否則,臉朝上仰臥,易生貪心;臉朝下俯臥,易引發嗔心;左側而臥,增長癡心,種種不如法的臥式,會引生各種無明煩惱,唯有右脅而臥才最有功德。
作爲一個修行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都不要空過,而應在修持善法中度過。龍猛菩薩的《親友書》中說:白天應精勤修積善法,到了晚上睡眠時,將夜晚分成叁時,中夜可以睡眠,初夜和末夜一定要修持善法。據此論要求,晚上如果有十二個小時,中間只可睡四個小時。(有些人可能有點害怕了!)但一般來說,如果你睡六個小時,從十點鍾開始睡,早上四點鍾起來,這樣就比較適合,按照《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的觀點,中夜入睡對身體也非常好。
吉祥臥有兩個好處,一方面不會令睡眠時間空耗,而能充分利用起來,積累不可思議的功德。另一個原因就是,如果我們在酣睡中離開人間,以此臥式也不會墮入叁惡趣。所以,以前的一些老修行人,都比較注重用這種臥式睡覺。
但有時候我們睡覺是吉祥臥,第二天早上醒來時,完全成了另一種姿勢,這種情況也比較多。不過一年多以來,我每天的吉祥臥都保持得比較好,倒不是自己修行好,而是右邊有塊地方很痛,一直壓著就不痛,所以晚上不能翻身,一翻身就會痛醒,沒有天亮之前不能動。我有時候想:“這個病對我還是有點幫助,如果不痛的話,晚上肯定翻過去翻過來,吉祥臥很快就不成形了。”總之,吉祥臥的功德非常大,這不是明白道理就夠了,一直要在實際行動中去做。
嚴格來講,真正上等的修行人,晚上從不躺下睡覺,一直就是這樣坐著。去年學院有些堪布到昌都去聽傳承,傳法者是一位八十多歲的出家人,他從二十幾歲起就夜…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六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