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說此實修儀軌普被諸根,遍施饒益,具有極強的傳承加持。
接下來解釋題目“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其中“前行”即在修正行之前必須修的基礎法,它分爲共同前行與不共前行兩種。首先,共同前行是指小乘、大乘的顯宗、密宗都必須實修的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之法。小乘人必須修習這些法要,但大乘也必修習,雖然大乘有更深的顯密修法,但是共于小乘的這些前行法是上上乘的基礎,故上上人也必須修習。此即通過思維十八暇滿之難得,可以使閑暇的人身變得更加有意義;伺察壽命無常的現實,能鞭策自己更加努力精進;分析了知因果的差別,告訴我們應當如理如法地取舍善惡;深深了知一切輪回的本性爲痛苦,自然會對輪回叁界生起出離心,對衆生生起大悲心。不共同前行,是指大乘顯密宗不共于小乘的皈依、發菩提心、念修金剛薩埵、供曼茶羅、上師瑜伽的修法。即:皈依是通過甯舍生命不舍叁寶的決心,而奠定殊勝解脫道的基礎與根本;發菩提心是發起爲度化一切衆生立成佛之殊勝願行菩提心,這可以使佛子修如海大乘行;供養法報化叁身曼茶羅,可以積累一切功德之根本的福慧資糧;念修金剛薩埵是口念一切忏悔之王的上師金剛薩埵之心咒,心依四力及觀修上師金剛薩埵降下甘露等緣起忏悔一切根本與支分墮罪業障;修上師瑜伽是對一切加持源泉之上師,心作至誠祈禱,通過諸佛總集上師之加持,可以令吾等凡夫自心相續生起與上師殊勝證悟無別的智慧。總而言之,此前行修法包括了一切前行的要點,爲叁乘一切前行法的總集,一一進行修持是極爲應理的。“念誦儀軌”是指能于心中憶念、口裏誦持並如法取捨次第之修行法要軌則。“開顯解脫道”是儀軌之名。意義即是:依靠這裏所講的善說,能讓初學欲脫離輪回大苦海獲得叁菩提中任何一種果位的人,明顯解脫的正道,使之有法可依,有道可走,無誤生起對解脫道的定解。好比南方人想到西方去,他一定會首先明了道途的路線及次第的前後才能到達目的地,此儀軌也有如是的功用。因爲凡夫人以無明業障不能如實明了解脫之路,只有通過已解脫的明眼人開示明顯的修行次第,我們依此如法行持才能到達目的地。
爲有助于實修,在修前行之前,我們應對聞思修叁者有個認識,所謂聽聞是指有緣的弟子在上師前聽聞一切正法的詞義,之後自己能如理如實地理解;思維是指對上師傳授的一切法義,自己不限于表面的了解或聽聞,而是進一步在自相續中反複地分析、思維而作如理抉擇,最後生起無誤的定解,徹底達到將來自己獨自修行時,一切要領不需要請教別人、能獨立自主斷除疑惑的境界;修行是在真正了知法義後進行實踐,安住于定解,反複串習。知道了聞思修的定義,我們修前行的人,就應當按此次第來規範自己的修行,所以在沒有實修之前,首先必須聞思,然後再來修行。那麼怎樣聞思修呢?即:先應懂得如何聽聞佛法,然後次第如法依教理善說通達所講之法,思維抉擇後,繼而實修,便可具很大意義。
聽聞佛法的方式,可以分發心與行爲兩個方面:
一般發心有善心、惡心、無記心叁種。每次弟子在聽聞佛法的時候,都應當觀察相續中的發心。如果發心爲惡心或無記心,應當馬上遣除,將其改變爲善心。若依大乘的標准,則應將其轉變爲菩提心,由于我們大部分人都已入了大乘,于此就應調正相續,以菩提心攝持來聞法。那麼如何生起菩提心呢?即是首先要遣除貪嗔癡等煩惱惡心以及不善不惡諸如平時不發心的吃、穿、睡、住或無善心攝持轉繞、誦持等僅是身語行爲的無記心。通過經常觀察心相續的狀態,不斷調正發心使之清淨,這樣惡分別心會漸漸減少,善心逐漸就會生發。怎樣來生發善心(大乘的菩提心)呢?應當了知我們現在值遇了大乘善知識及解脫的法要,這是極爲殊勝的,然而那些尚未值遇佛法的輪回衆生,在往昔無數劫中沒有一個不曾當過自己父母的,如今他們入于邪道,非常徬徨,心中雖想求得安樂,卻不知道依賴安樂之因的十善法門,心中雖想遠離痛苦,卻不知抛舍痛苦之因的十不善法,以至于心中所想與身口所作背道而馳,身心皆苦,十分可憐。看著這些衆生無義地受苦,我們這些已入佛教者,是不是應當憶念一下他們的恩德而報恩呢?往昔這些衆生也和我現今的父母一樣以大恩哺育我,我剛被母親生下來時,只懂得“哇哇”大哭,什麼事也不會做,就連大小便也不能自理,全靠父母一把把擦淨,換上幹潔的巾布。至于飲食,好的舍不得吃,先讓我品嘗乃至吃飽爲止。雖然父母也喜歡好衣服,但總是把最妙的衣服讓給我穿,其慈愛與深恩真是難以言喻,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彼此來到了今生,由于無明業力幻化師之幻變,把我們變成了各自的身形,彼此不能互相辨認熟悉,實在讓人痛心。如今我知道一切父母被六道痛苦逼迫,爲了能令他們遠離各自業力所感的痛苦和所有習氣,得到解脫的果位,我應當聽聞甚深正法,然後修持。如是發心,乃至自己有成就之時,生生世世布施自己的頭目手足,使其滿願歡喜,而報其大恩。
此時有些人一聽到報衆生恩,就會認爲這與我有什麼關系,只要我自己得安樂就已經可以了。其實,這種發心連一般世間賢人也不如,因爲世間亦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之說,如果不去報恩,尚不能被稱爲賢良之人,其品格也會被人們看爲極其卑劣的。學佛之人只求自己解脫,就好象一個人只顧自己住在漂亮舒適的房中,雖然老父老母變成乞丐來討口,自己也不理不睬一樣,修行人不發菩提心是極不應理的!如果此時又說:我自己還在輪回中,先求自己解脫吧!其實,這也是不行的。因爲大乘不分顯密,其不共的入道根本就是利他的菩提心,如果沒有此心,則決定不能進入大乘門。知道這些後應調正發心,行一切大小善法都以此菩提心方便來攝持,這樣一切善法都將成爲無邊菩提善道之福德資糧。是故,在聽法、誦經、轉繞等行一切善法之時,皆當以發菩提心來攝持,在一切聞思修前如是生發善心是極爲關鍵和極具實義的。
聽聞佛法的行爲分爲二種:所應斷除的過失與所應取的行爲。
所應斷除的過失是指器之叁過、六種垢染及五種不取。其中器之叁過是指:聽法時身在法席,心卻不專注在法上,好象倒扣或覆口的容器,不能倒進東西一樣;聽法時不次第憶持,只記個大概,或只是聽過而已,根本心不存法義,聞和不聞並無差別,好象容器破漏一樣,無法存住東西;或者僅僅爲了名利等,以不清淨的發心而聽法,則是依靠正法而造罪,無有益處,如同有毒容器中倒入甘露,皆變成毒汁,不能食用。
六種垢染是指:聽聞時對上師生起貢高我慢心;對善知識及教言不生正信;于正法不精進希求;意識散亂于六種外境;分別心過于內收或僅僅受持佛法的個別詞義;對于講法的時間過長、遭受饑渴或風吹日曬等心不堪忍而不願聽法。
五種不取是指:僅爲詞句美妙動聽而持文不持義;偏重受持甚深義、輕視詞句而持義不持文;不能領會密意而誤解了義不了義及具有密意的各種說法;意義上下錯亂,把內外道自他宗的觀點顛倒而持,該取的不取,該舍的不舍;顛倒而取,經常充滿邪分別念而毀壞自相續,領會的意義與佛法本義相違,且易造成謗法,成爲佛法的敗類及自墮之因。
以上大概講了聽聞佛法時所應斷除的過失,若想廣泛了解,可從《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了知。
所應取的行爲是指依止四想、具足六度、依師威儀叁種。
依止四想者,如《華嚴經》雲:“善男子,汝應于自己生起病人想,于法生起妙藥想,于善知識生起明醫想,認真修持生起醫病想。”1、自己生起病人想:了知自己無始以來被因叁毒、果叁苦逼迫而墮入輪回大苦海中,我現在不是無病,而是被無明大病緊緊纏繞的病人;2、于善知識生起明醫想:由于上師了知弟子的種種根機,好比明醫明了病人的病情,他賜予我們種種殊勝教言,開示我們何者應取、何者應舍,我們依照言教行持,飲服正法妙藥後,即能消業療病;3、于法生起妙藥想:遣除病苦的方法就是吃藥,同樣祛除無明大病的方法就是吃上師開的正法妙藥; 4、于修持生起醫病想:如果自己依明醫開的藥如法服用,病肯定會好的,同樣依上師傳的正法,好好修行,也肯定能解脫輪回的痛苦。
具足六度:聽聞時奉獻鮮花敷設法座等爲布施度;隨處行持威儀爲持戒度;不傷害含生及忍受一切艱難困苦、嚴寒酷熱等爲忍辱度;于上師生起正信爲精進度;心不散亂聽聞上師教言爲靜慮度;聽法後遣除疑難爲智慧度。
依師威儀:如戒經雲:“不敬勿說法,無病而覆頭,持傘杖兵器,纏頭者勿說。”又如《本生傳》雲:“坐于極下地,當具溫順儀,以喜眼視師,如飲語甘露,當專心聞法。”
具足了以上所講聞法之發心與行爲,則僅聽一次法,也能得到無量功德,這是佛在經上親口宣說的。如是按照以上要求去做,未生起的定解可令生起,已生起的可令增長穩固,而且一切佛法不可思議的加持在自己的相續中也會越來越明顯地感受到。是故在聽聞此儀軌的法要時,若能如理如應地具足發心與行爲,則能無誤掌握及修持儀軌中真實的修法要義。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分二:共同外前行、不共內前行。其中共同外前行分四種引導修法: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不共內前行分五種引導修法:皈依、發心、供曼茶羅、念修金剛薩埵、上師瑜伽。
儀軌中講述的九個實修引導法,其中前前的引導可以引生後後的修法,後後的引導必須依靠前前的修法爲基礎。在具體實修此儀軌時,不能一開始就整篇的觀修念誦,而是應該一個修法一個修法次第井然地逐個修持。前面的引導沒有修到位,暫時不能著急修後面的引導,待前面的修法達到界限時,再修下面一個引導,直至九個引導全部圓…
《前行念誦儀軌·開顯解脫道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