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住輪番淨心法▪P6

  ..續本文上一頁雲:彼念相續消失時,受想行識各自性,

  析爲異體亦伺察,猶如水泡與陽焰。

  芭蕉幻事現見時,彼亦毫無貪執處。

  色蘊不實,猶如聚沫,其體不淨,如是正見觀住交替而修,若此正念相續消失之時,則應將心轉移到其它所緣境而觀修。分析受想行識四蘊自性時,亦應如法炮製,以異體之理反複伺察,可斷定彼等如水泡、陽焰、芭蕉、幻事,自然了知彼等毫無可貪之處。

  蘊者堆集、聚合之義。受的概念是領納的意思,即領納所緣之境,並生起覺受。受有苦、樂、無記叁種,其中樂受又可分爲聞妙音、見美色、嗅妙香等。這些又能再分爲很多類,對每一類又可以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如此反複尋伺,觀察。自然明白受蘊不實,由諸多不同部分拼湊假合而成,如水中浮泡。

  複次,分析想蘊,想的力用是構畫一切諸法之像。想蘊就是具有上述特性的諸多部分的積集體。它可以分析成衆多分類,如善惡等種種想,它們又可分成對柱、寶、象、馬、男、女等諸多不同界性之想。如此反複分析推理。自然明白想蘊不實,只是諸多不同部分暫時拼湊假合而成,猶如陽焰水,似有而非有。

  複次,分析行蘊,行的概念是造作,即由行的緣故驅使心于善惡無記之中造作不息。行蘊是除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如善心所可分爲信心、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癡、輕安等。惡心所也可分爲貪、嗔、癡、忿、恨、惱、诳、谄、驕、害、無慚、無愧等。其中以貪心爲例,因爲外境、時間、相狀的不同,又可分成衆多種類。將整體的行蘊如此分析漸漸支離破碎,自然明白行蘊不實,只是諸多不同部分暫時拼湊假合而成,如芭蕉樹層層剝析,中空無實。

  複次,分析識蘊,識的概念是了別之義。即由此識能了別色、聲、香、味、觸、法等種種境界。識又可分爲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其中每一個又可分成衆多。如對紛繁複雜的色法可以産生林立千般的眼識,其中每一眼識還可分析。其它五識依此類推也是同樣的。由此可知完整一體的識根本沒有,只是由許多虛妄不實的不同部分暫時拼湊假合而成。猶如幻化的事物。

  通過深入細致的觀察分析,在心中一定會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如是數數安住定解之中修習,最終必然會生起現見五蘊幻妄不實的智慧,了知其中沒有絲毫值得貪執的東西。心中生起自他五蘊身心如海中浮泡,如空中雲霧般飄搖不實的覺受,自然淡薄對身心的粗大執著,時時輕松快樂,如放下重擔一樣。如是精進修習會深深地體會到此身是幻身,此心是夢心,一切都是幻夢空花,有什麼值得貪求的呢?

  同樣在大小乘俱舍論中也對衆生身心結構作了詳細入微的分析,如磨面粉般的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逐一剖析,最後頓然明白實有一體的衆生蕩然不存,因爲不可分割實有一體的法絲毫無有,只是不同的種種法暫時拼湊假合而成。佛在經中說猶如農夫將糧倉裏囤積的糧食一一揀擇分開時,一體的糧堆無法成立,只是各各不同的單位,如大米、大豆、小麥、谷子等,彼等又可分成一粒一粒的。同樣以智慧眼打開身心倉庫,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一搬開分離。此時得到一個決定的信解,即現在我所見的五蘊身心虛幻不實。對以上的推理比喻深深思維反複憶念,漸漸會從覺受上谛知我此身心虛浮不實。內心定解堅固時,當一心專注所緣而安住。

  下面開示如何善巧修習上面的內容。

  己四、攝要:

  知此正念之相續,未散之際善護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續當移觀余法。

  如實現前正見定解時,心不馳散,完全浸潤于法味義理之中。或分析觀察,或一心安住,正念相續如河流源源不斷。在未散失正念之際應以方便善巧勵力護持,勿被爲違品逆緣摧毀。倘若心力疲倦,昏沈掉舉力大,正知正念力薄,甚至忘失正見定解時,不必刻意強製的硬著頭皮觀修,應該暫時擱置,把心念轉移到其它所緣上觀修。

  善加把握修法的最佳狀態,才不會對修法産生厭煩恐懼心理,使修法時時刻刻處于輕松滿足之中,這樣每次修法都有收獲,從而激起更加精進修行的欲求,使修法不斷增上。

  如何把握呢?應如貓捕鼠般集中身心一切力量痛念生死無常,世間一切境界如夢如幻如空花,無有意義,摒棄一切無義雜務屑事,集中一切精力,修行解脫道。在觀察時就象執持金剛王寶劍的勇士般無堅不摧。在安住時如雞孵蛋般坦然安住。如是觀察身心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異體不淨法時當如庖丁解牛,目中無一全牛,所見無非零散肢體。若如條件反射般無須觀察便生起定解時,當如獅子入穴而徑直安住修持。閉目時真實感覺到身心散落,如聚沫、浮泡、陽焰般破壞、搖動、虛浮。如是觀察安住的心念無法收攝時,當淡然放松,遷移修法的所緣。因爲衆生心力怯弱,一味地強製觀修會導致對法生厭煩心、畏懼心,重則心亂發狂。所以針對自身情況,采取具體適當的修行方式,勿太緊,勿太松,松緊適中,如調琴弦松緊適中才會發出妙音。

  丁二(觀修無常)分二:觀無常的利益、真實觀修。

  戊一、觀無常的利益:

  一切有爲法,都是無常的本性,刹那生刹那滅,迅速遷流,片刻不停,如流星般飛速毀滅。一切時空有情及器世間的安住僅僅是短暫的瞬間,稍縱即逝,被時間的快馬風馳電掣般牽拉著,如滾滾大江東去不複重返。《因緣品》雲:“嗚呼有爲法,無常生滅性,因生複死故,當速趨寂樂。如佛說諸法,如星翳油燈,如幻露水泡,如夢電浮雲。”可憐愚狂衆生,溺于無常瀑流之中,不知不覺不悟,反而耽著堅固、恒長漂于生死海中久久難歸。所以佛爲拔除常執惡分別之毒刺,而數數敲響無常的洪鍾,警醒我們,“諸行皆無常,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會合終別離,有命鹹歸死,當趣于寂樂。”

  觀修無常的功德極大,世尊曾說:“若多修無常,已供養諸佛,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安慰,若多修無常,得諸佛授記,若多修無常,得諸佛加持。猶如衆迹中,大象迹最勝,如是佛教內,所有修行中,唯一修無常,此乃最殊勝。”若修習死亡無常,最初可以遣除貪著世間瑣事之心,于佛法生起信心,成爲進入佛教之門,中間成爲精進修行善法之鞭策,最後成爲證悟法性的助伴。觀音菩薩化身之華智仁波切雲:“觀修無常是開啓一切修行之門的前行。”所以當歡喜思惟以下開示的無常修法。

  戊二(真實觀修)分五:總說所作性無常、有情無常、叁有諸法無常、總結異體與無常的修法、安住修習上述法義。

  己一、總說所作性無常:

  頌曰:如是不淨之諸物,毫無精華之蘊聚,

  雖生不住刹那滅,對此應當正思惟。

  有情五蘊身心的一切本來是不淨所成,毫無精華,雖然已生起,但刹那不住的趨向壞滅,對此應以教理正念思惟。

  衆生皆由無明之父煩惱之因和合而起,是業障的體性,所以裏裏外外全是不淨,無有精華。此不淨聚落不但是不淨的本性,而且也是無常性的、苦性的、無我性的,對此當一一思惟觀修。《賢愚經》雲:“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五蘊空無相,無有我我所。”此蘊聚因緣和合生起的那一刻,就在刹那不住地奔向壞滅。如陡山瀑布遠看似乎不動,近觀時飛流直下,一瀉千裏。人生百年中,凡夫人只知有嬰兒、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的粗大變化狀態,而不知其中每一階段都是因刹那的變化而生成。如秒針刹那跳動不停,達到一定量時才看到分針動,分針達到一定時段時,才見到粗大的時針也動。同樣,人生雖百年,但刹那不停趨向老衰死亡。古人雲:“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

  愚癡的波旬魔王遮蔽衆生的慧眼,擾惱有情的身心,令我們産生常樂我淨的非理惡分別,逢緣遇境時就産生貪嗔等煩惱,而溺于輪回惡浪之中不可終日,唯有諸佛菩薩智悲的皓日放射光芒——苦、空、無常、無我之如理作意方可救度。

  請諸君高著眼,且觀此凡夫有情貪執難舍的女身,叁十六種不淨所成,如大糞桶,似膿血庫,其中哪處是我所貪戀的呢?最初相識相交時,她虛榮心作祟,僞裝狡飾,詐現人格很好,信心很大,智慧很高,好象很可靠。但是要知道她有很重的業障,很多煩惱,有貪嗔癡,傲慢、嫉妒、多疑、無慚、無愧等等諸多惡心。整日吵吵嚷嚷謾罵不休,揭露隱私,難保秘密,诤論生事……一旦甩掉僞裝,其真實面目實在比魔鬼還猙獰可怕。《優填王經》雲:“女人最爲惡,難與爲因緣,恩愛一縛著,牽人入獄門。”

  如前我所貪執的衆生,是業障與煩惱的幻化,是所作性,是有漏法,特別容易變化,反複無常。真正具證的修行人有強烈的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永世都不會變遷移動。但畢竟初學者自己和貪執的對境都是業障凡夫,心中把她的形象觀得一清二楚,然後對她觀察:她的身不淨,而且刹那生滅,變化不息;她的本性是業障,依靠業障永遠得不到安樂幸福。自己本身就是業障充滿的一個凡夫,還嫌不足,還要貪執另外一個業障凡夫。想一想,業障是痛苦的因,有什麼可值得貪求的呢?自己被煩惱所束縛,背著沈沈的業障,艱難的走在輪回險道上不覺得累嗎?不覺得苦嗎?這樣的業障凡夫只能給我增加業力負擔,捆上一道道煩惱繩索,布下很多很多的荊棘。爲了她無數次耗盡血汗精力,出生入死,舍身棄命。爲了她千萬劫地獄中洋銅灌口,熱鐵纏身,無窮苦楚獨自忍受。爲了她,無量世作餓鬼,饑渴難忍的痛苦默默承受。爲了她,于旁生中不斷投生……每思及此悲從中來,今天我欲踏上解脫道,她又現出可憎可惡的姿態引誘我。哼!收起你的把戲吧,永別了,業障!

  執著男女之身“清淨”的邪作意被不淨的正思惟連根鏟除,智慧的勇士執持文殊利劍更應乘勝追窮寇,殲滅“常執”之敵。叁有輪回所攝一切有爲法無一不是有漏無常之本性。第一刹那生起,第二刹那絕對滅亡。不可能第一刹那生起,第…

《觀住輪番淨心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