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住轮番净心法▪P6

  ..续本文上一页云:彼念相续消失时,受想行识各自性,

  析为异体亦伺察,犹如水泡与阳焰。

  芭蕉幻事现见时,彼亦毫无贪执处。

  色蕴不实,犹如聚沫,其体不净,如是正见观住交替而修,若此正念相续消失之时,则应将心转移到其它所缘境而观修。分析受想行识四蕴自性时,亦应如法炮制,以异体之理反复伺察,可断定彼等如水泡、阳焰、芭蕉、幻事,自然了知彼等毫无可贪之处。

  蕴者堆集、聚合之义。受的概念是领纳的意思,即领纳所缘之境,并生起觉受。受有苦、乐、无记三种,其中乐受又可分为闻妙音、见美色、嗅妙香等。这些又能再分为很多类,对每一类又可以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如此反复寻伺,观察。自然明白受蕴不实,由诸多不同部分拼凑假合而成,如水中浮泡。

  复次,分析想蕴,想的力用是构画一切诸法之像。想蕴就是具有上述特性的诸多部分的积集体。它可以分析成众多分类,如善恶等种种想,它们又可分成对柱、宝、象、马、男、女等诸多不同界性之想。如此反复分析推理。自然明白想蕴不实,只是诸多不同部分暂时拼凑假合而成,犹如阳焰水,似有而非有。

  复次,分析行蕴,行的概念是造作,即由行的缘故驱使心于善恶无记之中造作不息。行蕴是除受、想之外的一切心所法。如善心所可分为信心、精进、惭愧、无贪、无嗔、无痴、轻安等。恶心所也可分为贪、嗔、痴、忿、恨、恼、诳、谄、骄、害、无惭、无愧等。其中以贪心为例,因为外境、时间、相状的不同,又可分成众多种类。将整体的行蕴如此分析渐渐支离破碎,自然明白行蕴不实,只是诸多不同部分暂时拼凑假合而成,如芭蕉树层层剥析,中空无实。

  复次,分析识蕴,识的概念是了别之义。即由此识能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识又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其中每一个又可分成众多。如对纷繁复杂的色法可以产生林立千般的眼识,其中每一眼识还可分析。其它五识依此类推也是同样的。由此可知完整一体的识根本没有,只是由许多虚妄不实的不同部分暂时拼凑假合而成。犹如幻化的事物。

  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在心中一定会生起坚定不移的信解,如是数数安住定解之中修习,最终必然会生起现见五蕴幻妄不实的智慧,了知其中没有丝毫值得贪执的东西。心中生起自他五蕴身心如海中浮泡,如空中云雾般飘摇不实的觉受,自然淡薄对身心的粗大执著,时时轻松快乐,如放下重担一样。如是精进修习会深深地体会到此身是幻身,此心是梦心,一切都是幻梦空花,有什么值得贪求的呢?

  同样在大小乘俱舍论中也对众生身心结构作了详细入微的分析,如磨面粉般的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逐一剖析,最后顿然明白实有一体的众生荡然不存,因为不可分割实有一体的法丝毫无有,只是不同的种种法暂时拼凑假合而成。佛在经中说犹如农夫将粮仓里囤积的粮食一一拣择分开时,一体的粮堆无法成立,只是各各不同的单位,如大米、大豆、小麦、谷子等,彼等又可分成一粒一粒的。同样以智慧眼打开身心仓库,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一一搬开分离。此时得到一个决定的信解,即现在我所见的五蕴身心虚幻不实。对以上的推理比喻深深思维反复忆念,渐渐会从觉受上谛知我此身心虚浮不实。内心定解坚固时,当一心专注所缘而安住。

  下面开示如何善巧修习上面的内容。

  己四、摄要:

  知此正念之相续,未散之际善护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续当移观余法。

  如实现前正见定解时,心不驰散,完全浸润于法味义理之中。或分析观察,或一心安住,正念相续如河流源源不断。在未散失正念之际应以方便善巧励力护持,勿被为违品逆缘摧毁。倘若心力疲倦,昏沉掉举力大,正知正念力薄,甚至忘失正见定解时,不必刻意强制的硬着头皮观修,应该暂时搁置,把心念转移到其它所缘上观修。

  善加把握修法的最佳状态,才不会对修法产生厌烦恐惧心理,使修法时时刻刻处于轻松满足之中,这样每次修法都有收获,从而激起更加精进修行的欲求,使修法不断增上。

  如何把握呢?应如猫捕鼠般集中身心一切力量痛念生死无常,世间一切境界如梦如幻如空花,无有意义,摒弃一切无义杂务屑事,集中一切精力,修行解脱道。在观察时就象执持金刚王宝剑的勇士般无坚不摧。在安住时如鸡孵蛋般坦然安住。如是观察身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异体不净法时当如庖丁解牛,目中无一全牛,所见无非零散肢体。若如条件反射般无须观察便生起定解时,当如狮子入穴而径直安住修持。闭目时真实感觉到身心散落,如聚沫、浮泡、阳焰般破坏、摇动、虚浮。如是观察安住的心念无法收摄时,当淡然放松,迁移修法的所缘。因为众生心力怯弱,一味地强制观修会导致对法生厌烦心、畏惧心,重则心乱发狂。所以针对自身情况,采取具体适当的修行方式,勿太紧,勿太松,松紧适中,如调琴弦松紧适中才会发出妙音。

  丁二(观修无常)分二:观无常的利益、真实观修。

  戊一、观无常的利益: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本性,刹那生刹那灭,迅速迁流,片刻不停,如流星般飞速毁灭。一切时空有情及器世间的安住仅仅是短暂的瞬间,稍纵即逝,被时间的快马风驰电掣般牵拉着,如滚滚大江东去不复重返。《因缘品》云:“呜呼有为法,无常生灭性,因生复死故,当速趋寂乐。如佛说诸法,如星翳油灯,如幻露水泡,如梦电浮云。”可怜愚狂众生,溺于无常瀑流之中,不知不觉不悟,反而耽著坚固、恒长漂于生死海中久久难归。所以佛为拔除常执恶分别之毒刺,而数数敲响无常的洪钟,警醒我们,“诸行皆无常,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当趣于寂乐。”

  观修无常的功德极大,世尊曾说:“若多修无常,已供养诸佛,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安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犹如众迹中,大象迹最胜,如是佛教内,所有修行中,唯一修无常,此乃最殊胜。”若修习死亡无常,最初可以遣除贪著世间琐事之心,于佛法生起信心,成为进入佛教之门,中间成为精进修行善法之鞭策,最后成为证悟法性的助伴。观音菩萨化身之华智仁波切云:“观修无常是开启一切修行之门的前行。”所以当欢喜思惟以下开示的无常修法。

  戊二(真实观修)分五:总说所作性无常、有情无常、三有诸法无常、总结异体与无常的修法、安住修习上述法义。

  己一、总说所作性无常:

  颂曰:如是不净之诸物,毫无精华之蕴聚,

  虽生不住刹那灭,对此应当正思惟。

  有情五蕴身心的一切本来是不净所成,毫无精华,虽然已生起,但刹那不住的趋向坏灭,对此应以教理正念思惟。

  众生皆由无明之父烦恼之因和合而起,是业障的体性,所以里里外外全是不净,无有精华。此不净聚落不但是不净的本性,而且也是无常性的、苦性的、无我性的,对此当一一思惟观修。《贤愚经》云:“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五蕴空无相,无有我我所。”此蕴聚因缘和合生起的那一刻,就在刹那不住地奔向坏灭。如陡山瀑布远看似乎不动,近观时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人生百年中,凡夫人只知有婴儿、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粗大变化状态,而不知其中每一阶段都是因刹那的变化而生成。如秒针刹那跳动不停,达到一定量时才看到分针动,分针达到一定时段时,才见到粗大的时针也动。同样,人生虽百年,但刹那不停趋向老衰死亡。古人云:“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

  愚痴的波旬魔王遮蔽众生的慧眼,扰恼有情的身心,令我们产生常乐我净的非理恶分别,逢缘遇境时就产生贪嗔等烦恼,而溺于轮回恶浪之中不可终日,唯有诸佛菩萨智悲的皓日放射光芒——苦、空、无常、无我之如理作意方可救度。

  请诸君高着眼,且观此凡夫有情贪执难舍的女身,三十六种不净所成,如大粪桶,似脓血库,其中哪处是我所贪恋的呢?最初相识相交时,她虚荣心作祟,伪装狡饰,诈现人格很好,信心很大,智慧很高,好象很可靠。但是要知道她有很重的业障,很多烦恼,有贪嗔痴,傲慢、嫉妒、多疑、无惭、无愧等等诸多恶心。整日吵吵嚷嚷谩骂不休,揭露隐私,难保秘密,诤论生事……一旦甩掉伪装,其真实面目实在比魔鬼还狰狞可怕。《优填王经》云:“女人最为恶,难与为因缘,恩爱一缚著,牵人入狱门。”

  如前我所贪执的众生,是业障与烦恼的幻化,是所作性,是有漏法,特别容易变化,反复无常。真正具证的修行人有强烈的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永世都不会变迁移动。但毕竟初学者自己和贪执的对境都是业障凡夫,心中把她的形象观得一清二楚,然后对她观察:她的身不净,而且刹那生灭,变化不息;她的本性是业障,依靠业障永远得不到安乐幸福。自己本身就是业障充满的一个凡夫,还嫌不足,还要贪执另外一个业障凡夫。想一想,业障是痛苦的因,有什么可值得贪求的呢?自己被烦恼所束缚,背着沉沉的业障,艰难的走在轮回险道上不觉得累吗?不觉得苦吗?这样的业障凡夫只能给我增加业力负担,捆上一道道烦恼绳索,布下很多很多的荆棘。为了她无数次耗尽血汗精力,出生入死,舍身弃命。为了她千万劫地狱中洋铜灌口,热铁缠身,无穷苦楚独自忍受。为了她,无量世作饿鬼,饥渴难忍的痛苦默默承受。为了她,于旁生中不断投生……每思及此悲从中来,今天我欲踏上解脱道,她又现出可憎可恶的姿态引诱我。哼!收起你的把戏吧,永别了,业障!

  执著男女之身“清净”的邪作意被不净的正思惟连根铲除,智慧的勇士执持文殊利剑更应乘胜追穷寇,歼灭“常执”之敌。三有轮回所摄一切有为法无一不是有漏无常之本性。第一刹那生起,第二刹那绝对灭亡。不可能第一刹那生起,第…

《观住轮番净心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