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錄—自他平等的修法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錄——自他平等的修法

  菩提心的修法當中,四無量心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略修法,都已經講過;于觀想的佛菩薩前自受菩薩戒的方法,也已經講了;現在就開始講菩提心的另外叁個修法:自他平等、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至此,有關菩提心的修法就比較完整了。

  一、總義

  (一)修法的重要性

  自他平等、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可以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最崇高的思想。爲什麼這麼說呢?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在古代,雖然除了佛教以外,也有許多原始宗教,其中的很多宗教也是提倡愛心(慈悲心)的,但沒有一個教派能夠說出這麼偉大的思想;在近現代,雖然也有許多宗教和哲學派別,也湧現過大批的思想家,其中的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倫理道德觀,但沒有一個人能夠說出這麼偉大的思想;不但過去、現在沒有,即使在將來,也不會有人提出更崇高的思想。

  從古至今,唯有佛陀才能宣講如此殊勝的思想和修法。因爲這叁種修法已經達到利他境界的顛峰,任你再怎麼冥思苦索,也不可能找到超越其上的利他思想。特別是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簡直就是一種純粹的、毫無自私的奉獻。雖然口頭上誰都會說“要無自私地奉獻!”,而實際上,卻往往只是徒有其表而已,名副其實的這種奉獻精神及其修法,只有在大乘佛教裏才能見到。由此可知,在大乘佛教中,不但其勝義谛的見解,如空性、如來藏、光明等等,是無比殊勝的;而且其世俗谛的自他相換等思想,也是舉世無雙的。所以,這叁個修法至關重要。

  佛說,不但發起菩提心,是希有難得的,而且僅僅聽聞自他相換等菩提心的修法,也是難值難遇的。現在我們有機會來學習這些思想,進而去修行——體會、感受、想望這樣的境界,真可謂千載難逢啊!所以,我們一定要去修!

  可是,雖然近年來我講的菩提心修法,已經是詳細得不用再詳細了,而你們修持菩提心的深度、精進度,卻可能還差得很遠,若是這樣,則自然不會有什麼明顯的進步。究其原因,只有兩個,與這兩個原因相應的,就有兩種不願意修菩提心的人:一種人是因爲非常重視世間的圓滿,如升官、發財等,而忽視了這些珍貴的修法。當然,在家人爲了生存,肯定要適當地考慮錢財等等,但如果將這些作爲人生的全部意義和目的,就實在是太可惜了;另外一種人雖然也想修行,卻因爲輕視加行的修法,認爲它們不值得修,所以不想修菩提心等法,而只願意修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以及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高深大法。例如,有些人本來正在修加行,卻在修加行的過程中停了下來,原因就是有某某上師已經開許他可以不修。這兩種人的最後結果是什麼呢?他們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沒有任何成就!

  第一種人根本不修行,自然不會有何成就;第二種人雖然想修行,卻因根基不夠,又缺少基礎修法,最終也不會有何成就。所以,聞法後一定要去修!而修行的重點,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見。這是宗喀巴大師等所有的高僧大德和成就者們所共同提倡的,也是我們反反複複講菩提心的原因所在。

  一直以來,在佛學院的教學課程以外,我總是不太願意講密法,而最喜歡講的,就是出離心、菩提心之類的法,這是爲什麼呢?

  我們應該想一想,聞法或傳法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藉由聽聞或傳講佛法,而令每一個人的心中得到相應的法益,這是在座所有人的共同期望。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家距離大圓滿或其他生圓次第還很遙遠,對這些深奧的密法最多只有一個概念而已,只知道大圓滿、生圓次第很殊勝,卻不知道該如何利用這些殊勝的法。既然是這樣,傳講這些密法對我們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實際上不會有什麼作用!

  這樣講既不意味著大圓滿或其他生圓次第有什麼過失,也不意味著無論我們再怎麼努力地修生圓次第,都沒有希望獲得一點兒法益。毫無疑問,這些法都是非常殊勝的法,但因爲我們距離生圓次第太遠了,再說又缺少加行的基礎,所以,想縮短它們之間的距離,幾乎是不可能的。

  總而言之,如果根基不夠,即使修再殊勝的法,也很難獲得真實的法益。

  相反的,雖然大家離出離心、菩提心等法也有一定的距離,但只要肯花一些時間精進地修習,就可以拉近此距離,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是一個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是,很多高僧大德都說過:“凡是能夠斷除煩惱的,都是佛法;凡是不能斷除煩惱的,都不是佛法。”那麼,大家不妨反省一下,在傳完大圓滿、生圓次第等密法後,你們有沒有辦法依靠所傳的法斷除煩惱呢?如上所講,這是極不容易的;相反的,傳講出離心、菩提心等法,對于你們斷除煩惱卻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說,如果我們能修好四個外加行,從而生起出離心,則貪戀輪回之心就會有所減輕,這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傳講出離心的這堂課,便對控製我們的煩惱起到了作用;另外,在講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後,如果我們能夠精進修持,把修法融入到自己的心中,則即便未能徹底斷除無始以來所培養、串習的極端嚴重的自私心,但至少也會有所減輕。所以,傳講菩提心的這堂課,也對控製我們的煩惱起到了作用。這就是我比較喜歡講基礎修法的兩個原因。

  (二)修法的次第

  至于何時修自他平等等叁個修法,存在著兩種觀點:一些大德認爲,在真實的世俗菩提心尚未生起時,就需要修這叁個法,由此而令相續生起菩提心,這是一種觀點;另外一種觀點是,待世俗菩提心生起以後,再修這叁個法,由此而令已發的菩提心不斷提升,並越來越穩定。

  這兩種觀點看似矛盾,其實不然。因爲,自他相換等叁個修法,本身就具有兩種能力:其一、在未發菩提心時,通過這叁個修法的鍛煉,就可以使自心産生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其二、在已發菩提心後,通過這叁個修法的鍛煉,就可以使已經生起的菩提心得以發展——更加成熟、穩定、不易動搖。所以,這叁個修法是非常重要的。

  (叁)自私心的過失

  不論是否學佛,大多數人都認爲:最可怕的東西,是存在于外面的魔鬼。

  其實,即使在餓鬼道中確實存在著所謂的鬼,他們也只是某一類衆生而已,並非真的那麼可怕。那最可怕的、對我們傷害最大的是什麼呢?大乘佛教認爲,對我們傷害最大的魔不是在外面,而是在內心深處,也就是自私心,以及與自私心密切相關,與慈悲心、菩提心完全相違的瞋恨心,這些才是真正的魔。這是我們首先需要認識的一點。

  爲什麼說自私心是魔呢?因爲,雖然人們把能夠傷害衆生、令人恐懼的有情稱作魔,但自私心對我們的傷害力,實際上卻是外在魔、鬼的成千上萬倍。從無始以來直至今天,因爲有了自私心,我們才會始終自重他輕:一切都以自己爲中心,一切都爲自己著想,而純粹地、誠心實意地爲他人考慮的利他之心少之又少,有些人甚至在一生當中,也從未生起過這樣的念頭;即使偶爾會爲他人著想,也都是有目的、有條件的,而不是像佛陀所講的那樣——純粹地無自私地奉獻。正因爲我們缺少了純粹利他的心行和習慣,一切都爲自己打算,所以才會造下無量無邊的罪業(因);既然有了因,肯定就會有果,于是,因果便循環不息,我們也無休止地流轉于生死輪回之中。所以說,正是自私心,才讓我們流轉輪回,並在輪回中承受了無量無邊的痛苦。內在的自私心,才是真正的魔。

  (四)斷除自私心的方法

  既然我們心裏存在這樣可怕的魔,那需不需要把它驅逐出去呢?當然需要。因爲,如果現在不想辦法趕走此心魔,則在以後的生生世世中,它還會令我們感受無邊無際的痛苦。

  那麼,該用什麼方法趕走它呢?譬如,念誦很多密宗儀軌時,都需要觀想把魔、鬼趕出壇城,是不是用這種方法呢?這是行不通的;又如,能否依靠磕頭、布施、放生等方法趕走它呢?這也是很困難的,因爲,做這些事也可能是出于自私自利之心。

  真正可以驅除自私心的方法只有兩種:一是世俗菩提心;二是證悟空性的智慧。雖然空性的智慧能夠徹徹底底地解決自私心,然而證悟空性卻是我們現在難以辦到的事情。所以,目前驅除自私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他相換等叁個修法。

  (五)趕快行動

  從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裏已經經曆了無數次生死,但是到今天爲止,仍然是一無所得。僅就這一生來看,在座的絕大多數人已經叁四十歲、五六十歲了,大家都是從小就開始上學讀書,學業完成後,爲了養家糊口又不得不工作,辛辛苦苦幾十年,可是今天我們得到了什麼呢?我們所得到的,只是在人世間沒有餓死地生存下來而已。如果今天我們死了,則真正能夠帶走的,對自己有真實利益的東西又是什麼呢?我們仔仔細細地想一想,裏裏外外地看一看,家裏的哪樣東西是真正有用的?一樣也沒有。

  爲什麼會是這樣呢?這既不是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無因無緣的偶然,而是因爲從無始以來,我們自始至終只爲自己打算,不但對自己非常執著,而且對自己的親友和財産也有著非常強烈的貪欲心,對傷害自己及親友的人或非人則有著非常強烈的瞋恨心,因此我們才一無所獲,空手而歸。對此,大家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現在應該是回頭的時候了!無論這輩子還能活多久,我們都要讓余生變得有意義;不但這一世如此,而且要想辦法令生生世世的生命,都變成有意義的。那麼,用什麼方法可以使生命變得有意義呢?就是自他平等、自他相換和自輕他重叁個修法。

  總之,想走大乘道,就要從現在開始,努力地往無私利他的方向邁進,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必須要做到的事情。雖然在大圓滿的法本裏,“成佛”講起來很容易——上等根機者只需要六個月,但像我們這樣的人,肯定是不可能在六個月…

《慈誠羅珠堪布開示錄—自他平等的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