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意生身,意起身就化現前往他方。聖人如何神變,請參閱覺音尊者的《清淨道論》中第十二品,記載:欲作意成神變的人,從基礎禅(四禅)出定之後,先念身,依前述之法而決意「將成空洞」,便成空洞。于是念他的內部的身而遍作,依前述之法而決意「在他的內部而成他身」。他即可取出(他身),如從蔓吉草中抽出蘆葦,如從劍鞘引劍,如蛇蛻皮一樣。所以說:「茲有比丘,從此身而化作有四肢五體諸根完具的意所成的有色的他身。譬如有人,從蔓吉草中抽出蘆葦,他這樣的思考:這是蔓吉,這是蘆葦,蔓吉是一樣東西,蘆葦是另一樣東西,然而蘆葦是從蔓吉抽出的」。這裏如蘆葦等與蔓吉等相似,爲示意所成色身與神變者相似,故說此譬喻。這是行者自證的「意所成神變」。
關于一切神變要觀虛幻,如《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雲:「秘密主!若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深修觀察十緣生句,當于真言行通達作證。雲何爲十,謂如幻、陽焰、夢、影、幹闼婆城、響、水月、浮泡、虛空華、旋火輪。秘密主!彼真言門修菩薩行諸菩薩,當如是觀察。雲何爲幻?謂如咒術藥力能造所造種種色像,惑自眼故,見希有事。展轉相生往來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淨故,如是真言幻,持誦成就能生一切。」此處所說是依諸佛真言,成就神變事,這也要行者能深修觀察十緣生句之理,才能獲得諸神變事。
按語說:「心念起處,始現境相,心念不起時又如何?」有神變能力者起心念處,即現有相他往。若心不起住空寂中,即無有相可尋。
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欲去西川看競渡?」
大耳叁藏即說:「和尚您是一國之師,爲什麼要去西川去看龍舟競呢?」顯然大耳叁藏能知國師心意念所化之神變身,前往西川處。按語說:「確有他心之通,和尚意遊西川河看競渡。」
師再問:「汝道老僧即今在什麼處?」
慧忠興國師又問說:「你說說看,現在老僧又在什麼處?」按語說:「禅師還真會逗人玩的,又如法泡製一次。」
曰:「和尚是一國之師,何得欲在天津橋上看弄猢狲?」
大耳叁藏又說:「和尚您是一國之師,爲什麼在天津橋上看人把玩猴子呢?」顯然大耳叁藏又能洞知國師心意念所化之神變身,前往天津橋處。按語說:「師之心境又起,當然逃不過他心通之察照。」
師第叁問,語亦同前。
慧忠興國師又再問前語,即是說:「你說說看,現在老僧又在什麼處?」按語說:「這下可玩真的了!」先用低層次的禅定力及世間神通神變,國師有所起心動念化成意生身,都能讓大耳叁藏理會得,現在開始正式以高層次的空寂及心意,測試大耳叁藏有無此等力量。
叁藏良久,罔知去處。
大耳叁藏呆在那裏好久,總是不知國師去處。此處很難說出國師到底去那裏,但有幾種可能:(1)現國師所證果位之心地,如現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境界,經過兩次測試,已知大耳叁藏的他心慧眼在什麼境界與層次,國師就現更高一層的境界,當然就無從知悉其行蹤。如上述:須陀含不知斯陀含心量,斯陀含不知阿那含心量,阿那含不知阿羅漢心量。(2)沈空守寂不起心動念,無有意生身起,當然大耳叁藏當無所見。(3)國師意生身上至天界任何一天,若大耳叁藏無天眼通,當然不能見。就是有天眼通,國師最高可上至五淨居天的阿迦膩咤(色究竟)天,阿迦膩咤天連四禅天天神都不能見,何況凡間一般修行者。(4)也許國師心依附在大耳叁藏之心,同一心體怎知去處。就是所謂「外所緣」,以他人的心爲所緣,所以是它的「外所緣」。
按語說:「師之心不起住入空相,或依附叁藏之心,何人知曉,惟覓心不得卻真!」
師叱曰:「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麼處?」
國師大聲叱罵說:「您這野狐狸精,他心通在什麼處?」真具有神通者應可觀小者一大千世界(1x109的世界),大者如佛能觀無量佛剎土。真神通者能觀十二類衆生因緣果報,小者八萬劫內衆生因果報應,大者如佛能觀無量佛剎土十二類衆生無始無終的因緣果報。所以有形、無形衆生都應能觀,有如風神、虛空神等,就是他們無形有心識,亦要能知其蹤迹。
按語說:「正法不通達,確記勿以世間小通惑人!」未能真悟得神通,所以才會顯耀。未達四禅境界者,不可能學神變事,因心還不淨故。末法時期心淨者少,更不可能有真神通現起,心不淨有神通者野狐狸精附身才會有點小神通。修行者要有正知見,初、二禅境都不能得,叁、四禅境更無望,哪有神通可修,趕緊修心除病爲要。
叁藏無對。
大耳叁藏無言以對。因不是證得真神通,所以聖人心抓不到,這還是像法時期的唐朝故事,現今更不用談他心通。
按語說:「執著神通力,易迷失自性本空之知見。」若修行執取神通,亦爲此迷失,因未證得完全空理,何有神通可得。要達有神通境,得認真修證,斷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病。末法時期學人福薄德淺,怎會修得神通,縱有些許小異能,不能當真神通講。所以我們修學佛法,貴在獲得無煩惱已不錯了,微習未盡怎可奢求神通。
(2005.10.07.撰于法爾)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五)靈通妙用 1· 羚羊挂角》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