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1· 羚羊挂角▪P2

  ..续本文上一页有意生身,意起身就化现前往他方。圣人如何神变,请参阅觉音尊者的《清净道论》中第十二品,记载:欲作意成神变的人,从基础禅(四禅)出定之后,先念身,依前述之法而决意「将成空洞」,便成空洞。于是念他的内部的身而遍作,依前述之法而决意「在他的内部而成他身」。他即可取出(他身),如从蔓吉草中抽出芦苇,如从剑鞘引剑,如蛇蜕皮一样。所以说:「兹有比丘,从此身而化作有四肢五体诸根完具的意所成的有色的他身。譬如有人,从蔓吉草中抽出芦苇,他这样的思考:这是蔓吉,这是芦苇,蔓吉是一样东西,芦苇是另一样东西,然而芦苇是从蔓吉抽出的」。这里如芦苇等与蔓吉等相似,为示意所成色身与神变者相似,故说此譬喻。这是行者自证的「意所成神变」。

  关于一切神变要观虚幻,如《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云:「秘密主!若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深修观察十缘生句,当于真言行通达作证。云何为十,谓如幻、阳焰、梦、影、干闼婆城、响、水月、浮泡、虚空华、旋火轮。秘密主!彼真言门修菩萨行诸菩萨,当如是观察。云何为幻?谓如咒术药力能造所造种种色像,惑自眼故,见希有事。展转相生往来十方,然彼非去、非不去。何以故?本性净故,如是真言幻,持诵成就能生一切。」此处所说是依诸佛真言,成就神变事,这也要行者能深修观察十缘生句之理,才能获得诸神变事。

  按语说:「心念起处,始现境相,心念不起时又如何?」有神变能力者起心念处,即现有相他往。若心不起住空寂中,即无有相可寻。

  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欲去西川看竞渡?」

  大耳三藏即说:「和尚您是一国之师,为什么要去西川去看龙舟竞呢?」显然大耳三藏能知国师心意念所化之神变身,前往西川处。按语说:「确有他心之通,和尚意游西川河看竞渡。」

  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

  慧忠兴国师又问说:「你说说看,现在老僧又在什么处?」按语说:「禅师还真会逗人玩的,又如法泡制一次。」

  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欲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

  大耳三藏又说:「和尚您是一国之师,为什么在天津桥上看人把玩猴子呢?」显然大耳三藏又能洞知国师心意念所化之神变身,前往天津桥处。按语说:「师之心境又起,当然逃不过他心通之察照。」

  师第三问,语亦同前。

  慧忠兴国师又再问前语,即是说:「你说说看,现在老僧又在什么处?」按语说:「这下可玩真的了!」先用低层次的禅定力及世间神通神变,国师有所起心动念化成意生身,都能让大耳三藏理会得,现在开始正式以高层次的空寂及心意,测试大耳三藏有无此等力量。

  三藏良久,罔知去处。

  大耳三藏呆在那里好久,总是不知国师去处。此处很难说出国师到底去那里,但有几种可能:(1)现国师所证果位之心地,如现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境界,经过两次测试,已知大耳三藏的他心慧眼在什么境界与层次,国师就现更高一层的境界,当然就无从知悉其行踪。如上述:须陀含不知斯陀含心量,斯陀含不知阿那含心量,阿那含不知阿罗汉心量。(2)沉空守寂不起心动念,无有意生身起,当然大耳三藏当无所见。(3)国师意生身上至天界任何一天,若大耳三藏无天眼通,当然不能见。就是有天眼通,国师最高可上至五净居天的阿迦腻咤(色究竟)天,阿迦腻咤天连四禅天天神都不能见,何况凡间一般修行者。(4)也许国师心依附在大耳三藏之心,同一心体怎知去处。就是所谓「外所缘」,以他人的心为所缘,所以是它的「外所缘」。

  按语说:「师之心不起住入空相,或依附三藏之心,何人知晓,惟觅心不得却真!」

  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

  国师大声叱骂说:「您这野狐狸精,他心通在什么处?」真具有神通者应可观小者一大千世界(1x109的世界),大者如佛能观无量佛剎土。真神通者能观十二类众生因缘果报,小者八万劫内众生因果报应,大者如佛能观无量佛剎土十二类众生无始无终的因缘果报。所以有形、无形众生都应能观,有如风神、虚空神等,就是他们无形有心识,亦要能知其踪迹。

  按语说:「正法不通达,确记勿以世间小通惑人!」未能真悟得神通,所以才会显耀。未达四禅境界者,不可能学神变事,因心还不净故。末法时期心净者少,更不可能有真神通现起,心不净有神通者野狐狸精附身才会有点小神通。修行者要有正知见,初、二禅境都不能得,三、四禅境更无望,哪有神通可修,赶紧修心除病为要。

  三藏无对。

  大耳三藏无言以对。因不是证得真神通,所以圣人心抓不到,这还是像法时期的唐朝故事,现今更不用谈他心通。

  按语说:「执着神通力,易迷失自性本空之知见。」若修行执取神通,亦为此迷失,因未证得完全空理,何有神通可得。要达有神通境,得认真修证,断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病。末法时期学人福薄德浅,怎会修得神通,纵有些许小异能,不能当真神通讲。所以我们修学佛法,贵在获得无烦恼已不错了,微习未尽怎可奢求神通。

  (2005.10.07.撰于法尔)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1· 羚羊挂角》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