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南阳兴国师慧忠勘验。
(缘起于现象界,他心慧眼虽可捕捉他人心念,奈何本体无有形相,若不起妄想心,如何窥知?)
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
(既言三藏似不宜示人神通力,宜以德行服人始可。)
兴国师曰:「汝得他心通耶?」
(世间五通之他心通已得乎?)
对曰:「不敢!」
(谦虚如是!)
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
(心念起处,始现境相,心念不起时又如何?)
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欲去西川看竞渡?」
(确有他心之通,和尚意游西川河看竞渡。)
师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
(禅师还真会逗人玩的,又如法泡制一次。)
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欲在天津桥上看弄猢狲?」
(师之心境又起,当然逃不过他心通之察照。)
师第三问,语亦同前。
(这下可玩真的了!)
三藏良久,罔知去处。
(师之心不起住入空相,或依附三藏之心,何人知晓,惟觅心不得却真!)
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处?」
(正法不通达,确记勿以世间小通惑人!)
三藏无对。
(执着神通力,易迷失自性本空之知见。)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天竺僧有他心慧眼,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等六神通之一的他心智通。一般而言,若是自己成就的神通,要到四禅境界以及内心污垢净尽,始能现起五神通、六神通。末法时期众生,福浅德薄,要有神通几乎不可能,除非入深山丛林好好修禅定,也许能有些神通会现起。此处天竺僧也仅有他心慧眼,其它神通未见提起。
要知他心慧眼当从典籍中参考,觉音尊者(Buddhaghosa)是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三藏法师,其所著的《清净道论》(Viwuddhimagga)中有言及神通品,本书已由叶均大德(1916--1985)所译,叶大德是我国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著名学者,叶大德是浙江省瑞安县人,早年出家,法号了参,后来还俗,还是从事巴利经文翻译工作。他所翻译的《清净道论》书中言:他心智的所缘,依于小、大、无量、道、过去、未来、现在、外所缘等八所缘而进行的。怎样进行他心智通呢?
(1)知道在欲界他人心时,是它的「小所缘」。
(2)知道色界无色界心时,是它的「大所缘」。
(3)知道果时为「无量所缘」。然而这里,凡夫是不知须陀洹的心,须陀洹亦不知斯陀含之心,乃至阿那含不知阿罗汉之心,可是阿罗汉则知一切的心。即证得较高的人可以知道较低的人的心,应该了解这一个特点。
(4)以道心为所缘时,是「道所缘」。
(5)知道过去七日间及
(6)未来七日间他人心时,是「过去所缘」及「未来所缘」。
(7)什么是他心智的「现在所缘」?现在有三种:剎那现在,相续现在,一期现在。关于这些的说明:
(a)得至生、住、灭(的三心剎那)的是「剎那现在」。
(b)包摄一或二相续时间的是「相续现在」。即如一个曾在黑暗中坐的人,去到光明之处,他不会即刻明了所缘的,到了明了所缘的中间,当知是一或二相续的时间。一个在光明的地方出行的人,初入内室,也不会迅速明了于色的,到了明了于色的中间,当知是一或二相续的时间。如站在远处的人,看见浣衣者的手(以棍打衣)的一上一下及见敲钟击鼓的动作,也不会即刻闻其声,等到听到那声音的中间,当知亦为一或二相续的时间。这是《中部》诵者的说法。然而《相应部》诵者则说色相续及非色相续为二相续,如涉水而去者,那水上所起的波纹趋向岸边不即静止;从旅行回来的人,他的身上的热不即消退;从日光底下而来入室的人,不即离去黑暗;在室内忆念业处(定境)的人,于日间开窗而望,不即停止他的目眩;这便是色相续。二或三速行的时间为非色相续。他们说这两种为相续现在。
(c)限于一生的期间为「一期现在」。关于此意,曾在《贤善一夜经》中说:「诸君!意与法二种为现在。于此现在,而识为欲贪结缚,因为欲贪结缚之故,而识喜于现在。因欢喜于彼,故被吸引于现在诸法」。这三现在中,相续现在,于义疏中说;一期现在,于经中说。
当知应以相续现在及一期现在为他心智的所缘。此中自那现存的速行的经过(路)或前或后的二三速行的经过(路)的时间是他人的心,那一切名相续现在,《相应部》的义疏说:「一期现在只依速行时说」这是善说。那里的说明如下:「神变者欲知他人的心而忆念,以那转向的剎那现在心为所缘之后,并且同灭了。自此起了四或五的速行心。这最后的速行是神变心,其它的三或四的速行是欲界心。那一切(的速行心),都是以那灭了的(转向)心为所缘,没有各别的所缘,是依一期为现在所缘之故。虽然于同一所缘,但只有神变心而知他人的心,不是别的心(转向心及欲界的速行心等),正如于眼门,只有眼识而见色,并非其它。」如是这他心智是以相续现在及一期现在的现在为所缘。或者因为相续现在亦摄入于一期现在中,所以只依一期现在的现在为那他心智的所缘。
(8)以他人的心为所缘,所以是它的「外所缘」。
如是当知他心智的进行是依于八所缘的。
2.释题
本公案名为「羚羊挂角」,羚羊挂角混迹于树林中,似无有身形。凡夫人者有念就显有神我身,圣人无念寂灭身形无踪影,这是佛、菩萨入虚空之相,可称为「羚羊挂角无踪迹」。羚羊挂角是禅林用语,比喻开悟者泯绝迷执的踪迹,犹如羚羊睡眠时,双角挂在树枝上,脚不触地,完全不留痕迹,让人难寻其踪迹。《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中福州雪峰义存禅师曾说:「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摸?」
「羚羊挂角」亦被宋人严羽先生在《沧浪诗话》所用,他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心念者混迹于虚空,大众可能不知此理。凡人以现实对话为心之用,有心意念始有名相,始有语言。除与人对话外,人一入妄想境除自觉或不自觉外,以为无人知觉,但我们一起心意念,妄想境即现,此境也仅有佛、菩萨空体遍虚空者,能觉知此种妄想幻境,当然有他心慧眼者亦能知之。所以不让有神通者体知其心念或居止处,唯有一途即住入空寂境界,这境况也就是羚羊挂角无踪迹。
当然本公案内容的意境,为何兴国师起心动念,大耳三藏不能了知,除住入空寂外,为有兴国师的修证已高过大耳三藏,所以大耳三藏无法洞知其意境。但兴国师前两次的意境,切可以让大耳三藏知悉其心去处,所以实情如何,后人只能臆测但难解。
3.语体文解
时有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慧眼,帝敕令南阳兴国师慧忠勘验。
有天西天竺有一大耳三藏法师来到京城,自称他已得他心慧眼神通,唐朝皇帝敕令南阳兴国师慧忠禅师给与勘验一番。他心慧眼乃五通之一,六通之一。全称他心智证通或智心差别智作证通,又作观心心数法智证通、知他心通、心差别通。证得他心智通者,能如实了知他人心中差别相之神通力。契经云:众生心细分有百六十心,中分五十九心。有他心智通者能如实知十六种心,十六种心者有贪心而知有贪心,离贪心而知离贪心;有瞋心而知有瞋心,离瞋心而知离瞋心;有痴心而知有痴心,离痴心而知离痴心;沉寂心而知沉寂心,散乱心而知散乱心;广大心而知广大心,不广大心而知不广大心;有上心而知有上心,无上心而知无上心;等持心而知等持心,不等持心而知不等持心;解脱心而知解脱心,不解脱心而知不解脱心。
南阳兴国师慧忠禅师(灭于775)唐代僧,浙江诸暨人,俗姓冉。自幼学佛,初习戒律,长通经论。闻六祖慧能大师之名,即踰岭拜谒,获其心印。遂而游诸名山,经五岭、罗浮、四明、天目,而入南阳白崖山党子谷(白草谷),静坐长养,四十余年足不出山,而学者就之,恒逾百千。开元年中,唐玄宗钦其道誉,迎赴京师,敕住龙兴寺。未久逢安史之乱,师乃遁归。肃宗上元二年(761),再召赴京,住千福寺西禅院,公卿士庶参叩求法,不舍昼夜。代宗继位,优礼有加,迁住光宅寺。南阳兴国师慧忠禅师博通诂训,普穷经律,虽受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礼遇,然天性淡泊,自乐天真。常慕南岳慧思大师之遗风,乃奏请于衡岳武当山建太一延昌寺,又于党子谷创立香严长寿寺,各请藏经一部以镇山。大历八年(773),又奏请度天下名山之僧,取通于经律禅三者之僧。后归南阳,于大历十年在党子谷示寂,年寿当在八十以上。谥号「大证禅师」,世称南阳慧忠、南阳国师。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他心慧眼虽可捕捉他人心念,奈何本体无有形相,若不起妄想心,如何窥知?」
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
大耳三藏法师一见慧忠国师,即便礼拜而立于国师右边。按语说:「既言三藏似不宜示人神通力,宜以德行服人始可。」三藏法师宜以德服人,不要以神通诱人,心地清净始成道业,心若不净有通也罔然。
兴国师曰:「汝得他心通耶?」
慧忠兴国师即问说:「你已得他心通了吗?」按语说:「世间五通之他心通已得乎?」
对曰:「不敢!」
大耳三藏答说:「大敢夸言!」按语说:「谦虚如是!」
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什么处?」
慧忠兴国师即问说:「你说说看,老僧现在在什么处?」禅师问老僧即今在什么地方,那肯定禅师…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五)灵通妙用 1· 羚羊挂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