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四)涅槃妙心 9· 主中主境

  ()公案本文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禅師問一僧:「名甚麼?」 僧雲:「某甲。」

  (緣起于現象界,禅師見一僧,生起說法之意,乃問僧何名?開始對話。)

  禅師曰:「那個是阇黎主人公?」

  (汝自認爲哪個是主人翁?)

  僧曰:「見秖對次。」

  (有所見聞就應緣面對者,這是我主人公也。)

  禅師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得驢前馬後底將爲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賓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糟糕!苦也!現在人大概均是如此認爲罷?祇是把驢頭馬尾之怪體,錯認爲是自己,佛法淪落錯缪到此境界呀!主宰諸心法之主人尚不認識它,那如何能分辨得出哪個是主中主之境界。)

  僧便問:「如何是主中主?」

  (那甚麼是主中主之境界?)

  禅師曰:「阇黎自道取。」

  (談到主中主之境界,只靠汝自行去悟入道取。)

  僧雲:「某甲道得即是賓中主,如何是主中主。」

  (我若由口裏道,即屬賓中主,那如何是主中主?其實口中所說諸法,亦非

  真屬賓中主,切勿錯認。由體性自現心法始有點賓中主之意味。)

  禅師曰:「恁麼道即易,相續大難。」

  (從嘴裏道賓中主之境較容易,若續而悟入主中主境界就大難了。)

  禅師遂示頌曰:「嗟見今時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恰似入京朝聖主,祇到潼關止便休。」

  (嗟夫!看今時學道人之流,面對著千萬門頭去追尋,而不知何門頭是對的。這些學人要見其本性,悟入主中主境界,但就像入京要朝見聖主一樣,只可惜到達潼關之時,錯認此潼關就是京城,便休止不再往前行了。行者當體知主中主之境界,屬于體之性用,非落于語言文字、瞬目揚眉等事,戒慎。)

  

  ()玄祥釋解

  1.前言

  自古以來,佛性的認知常引發甚多不同的知見與爭議,若真悟得實性、佛性者,應能有釋迦牟尼佛的無量智慧,一切智由心中來,一切事從心中知、口中說出;心能遍照一切佛剎土,一佛剎土具叁千大千世界,共有109的銀河系,更勿用談虛空有無量無邊、不可數的叁千大千世界的佛剎土了;佛陀心也能知一切佛剎土有情、無情類衆生因緣果報等,其宿命明無時空之限,這才真正悟得佛性本來者。就是有菩薩真悟得實性,沒有佛陀這種高能力與智慧,那也有大菩薩的境界與神通,所以大菩薩與佛陀才是真正證悟佛性的大聖人,其它末法時期,能悟得解脫知見已是不得了的大事了。

  一般而言,提到見自本性有叁義,一者認爲能知六根真如之性用,即是見性、聞性、…,譬如說如實知六根之性用,即是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等性用,所以此等人認爲不用假藉修行而自性就具足,所以當下悟道不假修功。此等知見行者說肚子餓就想吃飯,體知寒冷須加衣等都是佛性、自性之本能。若以此認爲就是明心見性,真是不假修功以爲成就,這樣會誤盡蒼生,當墮無間,此等行者不得不謹言慎行,才不會誤人誤己。

  二者認爲色界禅定所現真如性用,各階段就認爲是明心見性,此等人雖比上述之人要好一點、高明一點,不以凡夫境比做聖人境。但此等人把世間禅所證境界認爲就是佛陀所說,執迷于真如性用,能隔聽、遠見或見鬼神、見光、見器世界,此等見性本來功能,是有點超出常人,就以爲是明心見性。以上兩者都是非佛法解脫道所涵蓋,佛法言心地法門,修行當從心地中修,以斷無始無明,去除叁毒才能明其心性,才知道修心始能心明見性。

  叁者從佛理聞思修,知道解脫道當先破身見(空身),再經空心、空性、空法之修證,始能初步悟得解脫業障,得自在心始能出于叁界,真能出叁界也僅于證得聲聞四果位中的阿羅漢果或辟支佛果,雖有見、聞、嗅、味、觸、心性等六根性互用,或有一根性通于六根性之用,也具足了六神通,但還沒有真的獲得佛性之真性用,所以說還沒有世尊或大菩薩的境界,但已可說是明心見性了。

  學佛禅者當知,業報源自于識心,解脫當也在練此識心,所以六根之性用體知,並不具足解脫知見,也就是說光有其性用,但與佛法解脫道無涉。所以行者當體知六根性用是一回事,然後無余習相應才是解脫之正途。所以禅宗把明心擺在見性之前,心不明見不了真性用,或有性用也無法覺知其實用之境。這些道理要把它搞懂,才不會指鹿爲馬,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真是大妄語成。

  

  2.釋題

  本公案名爲「主中主境」,主中主之義爲何?第一個「主」可看成遇緣起法之覺性,第二個「主」是指空、無相之體,是遇緣起法所依的根本空體。若以唯識四相分而言,第一個「主」是自證分,第二個「主」是證自證分,余其它二相爲見分與相分;所說二主之法也可以依《楞嚴經》經文來印言,第一個「主」是始覺,始覺遇緣欲起法之覺,第二個「主」是本覺,本自具足起法根本之空體,空依緣能生萬法,此空體本覺可依外緣或內作意緣而起動始覺之功能。

  一切法離不開性空緣起之說,所以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爲諸法之性相二者,諸法緣起諸相都依空性,若無識用也僅起空性之用,亦即起覺知而無識心相應,此行者當能覺而不住,是謂聖人;不究竟凡夫遇緣起覺知,但亦要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應」字表示出凡夫還沒能做到無住,所以要「如是」去做。一般凡夫雖也以性空遇緣起法用,但識用後卻強起妄想相隨,始有地、水、火、風諸大起自識心,而成就四大之性用。地大發作影響身體疾病發生,水大發作引發淫欲之念,火大發作引發瞋心大起,風大發作識心不定精神陷于恍忽。

  說到「主中主」也可以用《佛心經》「心中心法」中的「心中心」來對應說明,「心中心法」中第一個「心」可看成遇緣起法之覺性,第二個「心」是指空、無相之體,是遇緣起法所依的根本空體,此心無相爲空。行者能證得第二個心,就能獲得佛心相應,佛心就是指根本的「空心」;從「佛心」中起一個法用的「心」,此心是指「心中心」中的第一個「心」。當然修「心中心法」行者,希望能與佛的「真心」相應,證得佛心,也可以依止佛陀的「空心」來用于度化衆生或爲衆生代苦解勞,行者有此心意,這樣才有佛心決定相。

  所以「主中主境」是指行者能達「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之境界,是一行者悟得空的決定境界,法門得用「不通商量」,讓心大死一番,初時無一法可用,最後無一境可執。若行者不這樣走一趟,沒達到心行處滅,心大死一番之境,處種種階段的修證,未達究竟,定不牢靠,自救不了,怎能化度一切衆生。

  

  3.語體文解

   筠州洞山良價悟本禅師問一僧:「名甚麼?」僧雲:「某甲。」

  有一天,筠州(今江西省高安縣)的洞山悟本良價禅師問一僧說:「你法名叫什麼?」僧回答說:「是某甲!」禅師主動開口問話者不多,佛法悟得後,語言道斷、心行處滅,住涅槃境,無有言說。所以《涅槃經》依諸法生與不生,而立六句之不可說:「不生、生不可說,生、生亦不可說,生、不生亦不可說,不生、不生亦不可說,生亦不可說,不生亦不可說。有因緣故,亦可得說。」六種不可說又作不可言說、不說,謂真理即當下證知,此證得之境,非言語所能诠釋者,所以就第一義谛畢竟空故,一切法均不可說。但最後經雲:「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想來良價禅師看此僧似有點根器樣子,所以主動勘測。

  洞山良價禅師是有名大禅師,他指導學人常用叁句話語:「向上一句」、「門頭一句」、「超百億一句」。每一句能使學人依境界有所突破。(1)向上一句者,系指導學人,令彼等到達成佛路向上之境界。佛路向上,即不執著于佛之境界,且應能超越之,悟境有不同,行者都要能向上超越。(2)門頭一句,是說于現實之中,辨得圓融無礙之智者,亦即在差別 事相中,體悟法法平等之真理。(3)超百億一句,系指絕續句、不來句、倒底一句,即謂一切法究極當體之空證,雖有覺知或應緣而能無住、不覺。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禅師見一僧,生起說法之意,乃問僧何名?開始對話。」洞山良價禅師問僧名,直接了當,因他是以師傅樣問弟子等名稱。若我們要問出家師父法名,不能直接問:「師父名字叫什麼?」而是要以恭敬心問:「師父上下怎麼稱呼?」上下者是指「上求佛果、下化衆生」之意,居士提到佛門出家衆法名,也要冠以上下,表示對叁寶中僧寶之敬意。目下有些不明因果之衆,假藉剃光頭穿袈裟,在市集或街上化緣,一看穿袈裟者可以馬上斷定是冒牌貨,因袈裟是佛門禮服,不是隨便穿的,只有晉見國王、總統或法會才能穿的,若南傳有些國家還有托缽的行爲,托缽也要穿袈裟,其它時間應以一般外出衣即可。若您要鑒定此站在市場、街頭的出家衆是否真出家衆,他(她)頭頂上有點戒疤,大概不會是假冒的,您可以隨意供養。若是有疑問,您可以問:「師父上下?」他若是不假思索,即答:「某甲」,您可以再問:「貴寶剎?」他會答:「某某寺」,若他不知您所雲,可以肯定他是冒牌貨。

  禅師曰:「那個是阇黎主人公?」

  良價禅師開始發難,問說:「你名叫某甲,哪個是大德主人翁?」此處阇黎是禅師對後學無分別地稱呼,有大德之義。一般稱阇黎者全名叫阿阇黎,梵語 acarya,又作阿舍黎、阿祇利、阿遮利耶,略稱阇黎。意譯爲軌範師、正行、悅衆、應可行、應供養、教授、智賢、傳授等,通俗點稱爲導師,意即能教授弟子,使之行爲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爲弟子楷模之師者。

  在古代印度,阿阇黎本爲婆羅門教中教授弟子有關吠陀祭典規矩、行儀之師,此一名詞後爲佛教所采…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四)涅槃妙心 9· 主中主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