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问一僧:「名甚么?」 僧云:「某甲。」
(缘起于现象界,禅师见一僧,生起说法之意,乃问僧何名?开始对话。)
禅师曰:「那个是阇黎主人公?」
(汝自认为哪个是主人翁?)
僧曰:「见秖对次。」
(有所见闻就应缘面对者,这是我主人公也。)
禅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得驴前马后底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宾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糟糕!苦也!现在人大概均是如此认为罢?祇是把驴头马尾之怪体,错认为是自己,佛法沦落错缪到此境界呀!主宰诸心法之主人尚不认识它,那如何能分辨得出哪个是主中主之境界。)
僧便问:「如何是主中主?」
(那甚么是主中主之境界?)
禅师曰:「阇黎自道取。」
(谈到主中主之境界,只靠汝自行去悟入道取。)
僧云:「某甲道得即是宾中主,如何是主中主。」
(我若由口里道,即属宾中主,那如何是主中主?其实口中所说诸法,亦非
真属宾中主,切勿错认。由体性自现心法始有点宾中主之意味。)
禅师曰:「恁么道即易,相续大难。」
(从嘴里道宾中主之境较容易,若续而悟入主中主境界就大难了。)
禅师遂示颂曰:「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似入京朝圣主,祇到潼关止便休。」
(嗟夫!看今时学道人之流,面对着千万门头去追寻,而不知何门头是对的。这些学人要见其本性,悟入主中主境界,但就像入京要朝见圣主一样,只可惜到达潼关之时,错认此潼关就是京城,便休止不再往前行了。行者当体知主中主之境界,属于体之性用,非落于语言文字、瞬目扬眉等事,戒慎。)
(二)玄祥释解
1.前言
自古以来,佛性的认知常引发甚多不同的知见与争议,若真悟得实性、佛性者,应能有释迦牟尼佛的无量智慧,一切智由心中来,一切事从心中知、口中说出;心能遍照一切佛剎土,一佛剎土具三千大千世界,共有109的银河系,更勿用谈虚空有无量无边、不可数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佛剎土了;佛陀心也能知一切佛剎土有情、无情类众生因缘果报等,其宿命明无时空之限,这才真正悟得佛性本来者。就是有菩萨真悟得实性,没有佛陀这种高能力与智慧,那也有大菩萨的境界与神通,所以大菩萨与佛陀才是真正证悟佛性的大圣人,其它末法时期,能悟得解脱知见已是不得了的大事了。
一般而言,提到见自本性有三义,一者认为能知六根真如之性用,即是见性、闻性、…,譬如说如实知六根之性用,即是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等性用,所以此等人认为不用假藉修行而自性就具足,所以当下悟道不假修功。此等知见行者说肚子饿就想吃饭,体知寒冷须加衣等都是佛性、自性之本能。若以此认为就是明心见性,真是不假修功以为成就,这样会误尽苍生,当堕无间,此等行者不得不谨言慎行,才不会误人误己。
二者认为色界禅定所现真如性用,各阶段就认为是明心见性,此等人虽比上述之人要好一点、高明一点,不以凡夫境比做圣人境。但此等人把世间禅所证境界认为就是佛陀所说,执迷于真如性用,能隔听、远见或见鬼神、见光、见器世界,此等见性本来功能,是有点超出常人,就以为是明心见性。以上两者都是非佛法解脱道所涵盖,佛法言心地法门,修行当从心地中修,以断无始无明,去除三毒才能明其心性,才知道修心始能心明见性。
三者从佛理闻思修,知道解脱道当先破身见(空身),再经空心、空性、空法之修证,始能初步悟得解脱业障,得自在心始能出于三界,真能出三界也仅于证得声闻四果位中的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虽有见、闻、嗅、味、触、心性等六根性互用,或有一根性通于六根性之用,也具足了六神通,但还没有真的获得佛性之真性用,所以说还没有世尊或大菩萨的境界,但已可说是明心见性了。
学佛禅者当知,业报源自于识心,解脱当也在练此识心,所以六根之性用体知,并不具足解脱知见,也就是说光有其性用,但与佛法解脱道无涉。所以行者当体知六根性用是一回事,然后无余习相应才是解脱之正途。所以禅宗把明心摆在见性之前,心不明见不了真性用,或有性用也无法觉知其实用之境。这些道理要把它搞懂,才不会指鹿为马,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真是大妄语成。
2.释题
本公案名为「主中主境」,主中主之义为何?第一个「主」可看成遇缘起法之觉性,第二个「主」是指空、无相之体,是遇缘起法所依的根本空体。若以唯识四相分而言,第一个「主」是自证分,第二个「主」是证自证分,余其它二相为见分与相分;所说二主之法也可以依《楞严经》经文来印言,第一个「主」是始觉,始觉遇缘欲起法之觉,第二个「主」是本觉,本自具足起法根本之空体,空依缘能生万法,此空体本觉可依外缘或内作意缘而起动始觉之功能。
一切法离不开性空缘起之说,所以六大(地、水、火、风、空、识)为诸法之性相二者,诸法缘起诸相都依空性,若无识用也仅起空性之用,亦即起觉知而无识心相应,此行者当能觉而不住,是谓圣人;不究竟凡夫遇缘起觉知,但亦要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应」字表示出凡夫还没能做到无住,所以要「如是」去做。一般凡夫虽也以性空遇缘起法用,但识用后却强起妄想相随,始有地、水、火、风诸大起自识心,而成就四大之性用。地大发作影响身体疾病发生,水大发作引发淫欲之念,火大发作引发瞋心大起,风大发作识心不定精神陷于恍忽。
说到「主中主」也可以用《佛心经》「心中心法」中的「心中心」来对应说明,「心中心法」中第一个「心」可看成遇缘起法之觉性,第二个「心」是指空、无相之体,是遇缘起法所依的根本空体,此心无相为空。行者能证得第二个心,就能获得佛心相应,佛心就是指根本的「空心」;从「佛心」中起一个法用的「心」,此心是指「心中心」中的第一个「心」。当然修「心中心法」行者,希望能与佛的「真心」相应,证得佛心,也可以依止佛陀的「空心」来用于度化众生或为众生代苦解劳,行者有此心意,这样才有佛心决定相。
所以「主中主境」是指行者能达「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之境界,是一行者悟得空的决定境界,法门得用「不通商量」,让心大死一番,初时无一法可用,最后无一境可执。若行者不这样走一趟,没达到心行处灭,心大死一番之境,处种种阶段的修证,未达究竟,定不牢靠,自救不了,怎能化度一切众生。
3.语体文解
筠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问一僧:「名甚么?」僧云:「某甲。」
有一天,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的洞山悟本良价禅师问一僧说:「你法名叫什么?」僧回答说:「是某甲!」禅师主动开口问话者不多,佛法悟得后,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住涅槃境,无有言说。所以《涅槃经》依诸法生与不生,而立六句之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六种不可说又作不可言说、不说,谓真理即当下证知,此证得之境,非言语所能诠释者,所以就第一义谛毕竟空故,一切法均不可说。但最后经云:「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想来良价禅师看此僧似有点根器样子,所以主动勘测。
洞山良价禅师是有名大禅师,他指导学人常用三句话语:「向上一句」、「门头一句」、「超百亿一句」。每一句能使学人依境界有所突破。(1)向上一句者,系指导学人,令彼等到达成佛路向上之境界。佛路向上,即不执着于佛之境界,且应能超越之,悟境有不同,行者都要能向上超越。(2)门头一句,是说于现实之中,辨得圆融无碍之智者,亦即在差别 事相中,体悟法法平等之真理。(3)超百亿一句,系指绝续句、不来句、倒底一句,即谓一切法究极当体之空证,虽有觉知或应缘而能无住、不觉。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禅师见一僧,生起说法之意,乃问僧何名?开始对话。」洞山良价禅师问僧名,直接了当,因他是以师傅样问弟子等名称。若我们要问出家师父法名,不能直接问:「师父名字叫什么?」而是要以恭敬心问:「师父上下怎么称呼?」上下者是指「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之意,居士提到佛门出家众法名,也要冠以上下,表示对三宝中僧宝之敬意。目下有些不明因果之众,假藉剃光头穿袈裟,在市集或街上化缘,一看穿袈裟者可以马上断定是冒牌货,因袈裟是佛门礼服,不是随便穿的,只有晋见国王、总统或法会才能穿的,若南传有些国家还有托钵的行为,托钵也要穿袈裟,其它时间应以一般外出衣即可。若您要鉴定此站在市场、街头的出家众是否真出家众,他(她)头顶上有点戒疤,大概不会是假冒的,您可以随意供养。若是有疑问,您可以问:「师父上下?」他若是不假思索,即答:「某甲」,您可以再问:「贵宝剎?」他会答:「某某寺」,若他不知您所云,可以肯定他是冒牌货。
禅师曰:「那个是阇黎主人公?」
良价禅师开始发难,问说:「你名叫某甲,哪个是大德主人翁?」此处阇黎是禅师对后学无分别地称呼,有大德之义。一般称阇黎者全名叫阿阇黎,梵语 acarya,又作阿舍黎、阿祇利、阿遮利耶,略称阇黎。意译为轨范师、正行、悦众、应可行、应供养、教授、智贤、传授等,通俗点称为导师,意即能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者。
在古代印度,阿阇黎本为婆罗门教中教授弟子有关吠陀祭典规矩、行仪之师,此一名词后为佛教所采…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四)涅槃妙心 9· 主中主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