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用,且于佛陀在世时已普遍使用。阿阇黎约有四种:(1)受戒阿阇黎,受具足戒时之羯磨师,故又作羯磨阿阇黎。(2)教授阿阇黎,受具足戒时之授威仪师,故又作威仪阿阇黎。(3)授经阿阇黎,教授经典读法、意义之师,称为授经阿阇黎。(4)依止阿阇黎,与比丘共居,指导比丘起居之师;或比丘仅依止从学一宿之师,亦可称依止阿阇黎。西域另有一种称君持阿阇黎(kundika,水瓶、贤瓶之意),乃灌顶师之谓。
在密教里,对通达曼荼罗及一切诸尊、真言、手印、观行悉地、传法灌顶者,即称之为阿阇黎,有时亦称佛、菩萨为阿阇黎。据《大日经》具缘品记载,阿阇黎须具足如下十三种德性:(1)发菩提心,(2)妙慧慈悲,(3)兼综众生,(4)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5)通达三乘,(6)善解真言实义,(7)知众生心,(8)信诸佛菩萨,(9)得传授灌顶等妙解曼荼罗画,(10)调柔其性,远离我执,(11)于真言行善得决定,(12)究习瑜伽,(13)住于勇健之菩提心。准此德性,故说有人如能殷重服侍阿阇黎,即可获得极大之福报,正如勤耕田地,必能丰收。故又称阿阇黎为阿阇黎田,列为八福田之一。密教称阿阇黎即一般所习称之上师、金刚上师,如上所说能任灌顶授法之阿阇黎,又称大阿阇黎。
我们欲皈依密宗上师前,必须要先查明其传承是否正确。判断一位阿阇黎上师之传承是否正确,可由五方面来观察:(1)有相传的承传法授权与三昧耶誓约(由祖师亲自授与),(2)阿阇黎证书与信物(含法衣、法印、法器、法本等),(3)大悲心具足否
其愿力是否弘深?且守戒是否清净
(4)五毒转五智否
德性谦柔高洁否?口说及心行兼顾一致否?(5)是否具有实修的证量?教理行果透达之智慧显发否?(6)是否能如法承接正确、对传承信心坚定否?如是逐一细察了然于胸,自可不迷不惑!误入陷井,人财两失而痛苦不堪。
按语说:「汝自认为哪个是主人翁?」主人翁能统摄生命,执取躯体则生,不执取躯体则亡;主人翁也能现起无量神变,洞悉众生因缘果报,达观十方世界。一般人所认知的主人翁,以为能依次应缘则是主人翁,有点属于太笼统的概念。以唯识言,阿赖耶识为主人翁,但不净八识叫阿赖耶识,到内心清净叫善恶业异熟识,若成佛时心完全清净又神通、智慧无量,就叫阿陀那识(白识、清净识)。
僧曰:「见秖对次。」
此僧答说:「有因缘来时,能对次应缘者,那个就是自家主人翁。」此话是有语病,凡夫缘来应缘,圣人有境不黏,不与对次相应,住有觉而能如如不动者是。若是将能依缘对次应缘,随缘造作,认为这就是自己主人翁,那是凡夫境界,所谓凡夫就是永远在六道中轮回不止者。
按语说:「有所见闻就应缘面对者,这是我主人公也。」大众应知第一念觉是菩提,随之第二念起是妄想、是凡夫,再随着无数念起,那是永迷失自性菩提者。
禅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得驴前马后底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宾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良价禅师说:「真糟糕!也真让人痛心哉!时下今人循例都是如此见解。只是认知自性一部份就说是全部,譬如说看到驴也祇见驴之前半部,若说见到马也祇见到马之后半部,总是无法见到驴、马的全貌。所以说他是凡夫,是见驴之徒,却有一丁点佛法知见;若说他是悟道,是见到马者,却迷于佛道、菩提道中,还具有凡夫知见。如此也就造成无上心法的佛法落于平庸之见,甚至于使佛法沉沦去也,会落到此地步,也就是大众有此等知见所造成的。像你这样述说,连宾中主都不能理会得,怎能分辨得主中主之境界呢?」
按语说:「糟糕!苦也!现在人大概均是如此认为罢?祇是把驴头马尾之怪体,错认为是自己,佛法沦落错缪到此境界呀!主宰诸心法之主人尚不认识它,那如何能分辨得出哪个是主中主之境界。」
僧便问:「如何是主中主?」
此僧即问禅师:「那么如何是主中主之意义呢?」按语说:「那甚么是主中主之境界?」不落于语言文字、第一义谛空理,悟得、作得可说是主中主吧!
禅师曰:「阇黎自道取。」
良价禅师即说:「主中主不能用嘴巴说的,只得由大德你自己悟道去体会了。若我真能告诉您何为主中主,那就不是主中主的境界了。」按语说:「谈到主中主之境界,只靠汝自行去悟入道取。」道由自悟,悟得还不得宣说。诸法生、不生具六不可说,怎可落于语言文字,当然其道理何在,得由自悟。
僧云:「某甲道得即是宾中主,如何是主中主。」
此僧又问说:「某甲由口中『道』得出来,您说是宾中主,那如何又是主中主的境界呢?」既然主中主不能落于语言文字,此僧尚不理会得,一再追问禅师,真是让人怀疑他有没开悟。开悟行者智慧锐利,举一反三,直陈反喻都能会得,不会这样直问不辍的。
按语说:「我若由口里道,即属宾中主,那如何是主中主?其实口中所说诸法,亦非真属宾中主,切勿错认。由体性自现心法始有点宾中主之意味。」意境随人智慧而解,宾中主是何义?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理会得,以为能随缘应缘即是宾中主之境。行者要能在行有为之法而中执不偏,才有点宾中主之意。佛法难就难在要自悟,若智慧不具足,所悟也就会有偏差。例如同样是经文面陈大众,百人却有数百种见解,若也能无所见解,可能与佛法较贴切些。
禅师曰:「恁么道即易,相续大难。」
良价禅师即说:「像你这么说佛道也太简单了,所以所悟也是粗浅佛理,相继要悟得无心之心,也真是太难了。」按语说:「从嘴里道宾中主之境较容易,若续而悟入主中主境界就大难了。」要体解大道,也只有闲语言,从静中去体会自性之性用,如何随虚空一切缘而幻化,众生有所求即能感而化之,满众生所愿,这种主中主道理,非从语言中能说清楚、讲明白的。
禅师遂示颂曰:「嗟见今时学道流,千千万万认门头。恰似入京朝圣主,祇到潼关止便休。」
良价禅师即示一颂说:「嗟夫!见今时下学道之流,千法万法中寻认佛道门头,总想要有个入处,却不知佛法在见有破有,执空破空,两都不执,无有言说。大众从有为法中,怎能悟无上道。若这样地见解,恰如有人要入京城面朝圣主,却祇到潼关误认为已达京城,止住不前便休息了,这样怎能真见圣主。」
按语说:「嗟夫!看今时学道人之流,面对着千万门头去追寻,而不知何门头是对的。这些学人要见其本性,悟入主中主境界,但就像入京要朝见圣主一样,只可惜到达潼关之时,错认此潼关就是京城,便休止不再往前行了。行者当体知主中主之境界,属于体之性用,非落于语言文字、瞬目扬眉等事,戒慎。」
(2005.09.07.撰于法尔)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四)涅槃妙心 9· 主中主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