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四)涅槃妙心 9· 主中主境▪P2

  ..續本文上一頁用,且于佛陀在世時已普遍使用。阿阇黎約有四種:(1)受戒阿阇黎,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故又作羯磨阿阇黎。(2)教授阿阇黎,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故又作威儀阿阇黎。(3)授經阿阇黎,教授經典讀法、意義之師,稱爲授經阿阇黎。(4)依止阿阇黎,與比丘共居,指導比丘起居之師;或比丘僅依止從學一宿之師,亦可稱依止阿阇黎。西域另有一種稱君持阿阇黎(kundika,水瓶、賢瓶之意),乃灌頂師之謂。

  在密教裏,對通達曼荼羅及一切諸尊、真言、手印、觀行悉地、傳法灌頂者,即稱之爲阿阇黎,有時亦稱佛、菩薩爲阿阇黎。據《大日經》具緣品記載,阿阇黎須具足如下十叁種德性:(1)發菩提心,(2)妙慧慈悲,(3)兼綜衆生,(4)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5)通達叁乘,(6)善解真言實義,(7)知衆生心,(8)信諸佛菩薩,(9)得傳授灌頂等妙解曼荼羅畫,(10)調柔其性,遠離我執,(11)于真言行善得決定,(12)究習瑜伽,(13)住于勇健之菩提心。准此德性,故說有人如能殷重服侍阿阇黎,即可獲得極大之福報,正如勤耕田地,必能豐收。故又稱阿阇黎爲阿阇黎田,列爲八福田之一。密教稱阿阇黎即一般所習稱之上師、金剛上師,如上所說能任灌頂授法之阿阇黎,又稱大阿阇黎。

  我們欲皈依密宗上師前,必須要先查明其傳承是否正確。判斷一位阿阇黎上師之傳承是否正確,可由五方面來觀察:(1)有相傳的承傳法授權與叁昧耶誓約(由祖師親自授與),(2)阿阇黎證書與信物(含法衣、法印、法器、法本等),(3)大悲心具足否

  其願力是否弘深?且守戒是否清淨

  (4)五毒轉五智否

  德性謙柔高潔否?口說及心行兼顧一致否?(5)是否具有實修的證量?教理行果透達之智慧顯發否?(6)是否能如法承接正確、對傳承信心堅定否?如是逐一細察了然于胸,自可不迷不惑!誤入陷井,人財兩失而痛苦不堪。

  按語說:「汝自認爲哪個是主人翁?」主人翁能統攝生命,執取軀體則生,不執取軀體則亡;主人翁也能現起無量神變,洞悉衆生因緣果報,達觀十方世界。一般人所認知的主人翁,以爲能依次應緣則是主人翁,有點屬于太籠統的概念。以唯識言,阿賴耶識爲主人翁,但不淨八識叫阿賴耶識,到內心清淨叫善惡業異熟識,若成佛時心完全清淨又神通、智慧無量,就叫阿陀那識(白識、清淨識)。

  僧曰:「見秖對次。」

  此僧答說:「有因緣來時,能對次應緣者,那個就是自家主人翁。」此話是有語病,凡夫緣來應緣,聖人有境不黏,不與對次相應,住有覺而能如如不動者是。若是將能依緣對次應緣,隨緣造作,認爲這就是自己主人翁,那是凡夫境界,所謂凡夫就是永遠在六道中輪回不止者。

  按語說:「有所見聞就應緣面對者,這是我主人公也。」大衆應知第一念覺是菩提,隨之第二念起是妄想、是凡夫,再隨著無數念起,那是永迷失自性菩提者。

  禅師曰:「苦哉!苦哉!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得驢前馬後底將爲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賓中主尚未分,如何辨得主中主?」

  良價禅師說:「真糟糕!也真讓人痛心哉!時下今人循例都是如此見解。只是認知自性一部份就說是全部,譬如說看到驢也祇見驢之前半部,若說見到馬也祇見到馬之後半部,總是無法見到驢、馬的全貌。所以說他是凡夫,是見驢之徒,卻有一丁點佛法知見;若說他是悟道,是見到馬者,卻迷于佛道、菩提道中,還具有凡夫知見。如此也就造成無上心法的佛法落于平庸之見,甚至于使佛法沈淪去也,會落到此地步,也就是大衆有此等知見所造成的。像你這樣述說,連賓中主都不能理會得,怎能分辨得主中主之境界呢?」

  按語說:「糟糕!苦也!現在人大概均是如此認爲罷?祇是把驢頭馬尾之怪體,錯認爲是自己,佛法淪落錯缪到此境界呀!主宰諸心法之主人尚不認識它,那如何能分辨得出哪個是主中主之境界。」

  僧便問:「如何是主中主?」

  此僧即問禅師:「那麼如何是主中主之意義呢?」按語說:「那甚麼是主中主之境界?」不落于語言文字、第一義谛空理,悟得、作得可說是主中主吧!

  禅師曰:「阇黎自道取。」

  良價禅師即說:「主中主不能用嘴巴說的,只得由大德你自己悟道去體會了。若我真能告訴您何爲主中主,那就不是主中主的境界了。」按語說:「談到主中主之境界,只靠汝自行去悟入道取。」道由自悟,悟得還不得宣說。諸法生、不生具六不可說,怎可落于語言文字,當然其道理何在,得由自悟。

  僧雲:「某甲道得即是賓中主,如何是主中主。」

  此僧又問說:「某甲由口中『道』得出來,您說是賓中主,那如何又是主中主的境界呢?」既然主中主不能落于語言文字,此僧尚不理會得,一再追問禅師,真是讓人懷疑他有沒開悟。開悟行者智慧銳利,舉一反叁,直陳反喻都能會得,不會這樣直問不辍的。

  按語說:「我若由口裏道,即屬賓中主,那如何是主中主?其實口中所說諸法,亦非真屬賓中主,切勿錯認。由體性自現心法始有點賓中主之意味。」意境隨人智慧而解,賓中主是何義?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理會得,以爲能隨緣應緣即是賓中主之境。行者要能在行有爲之法而中執不偏,才有點賓中主之意。佛法難就難在要自悟,若智慧不具足,所悟也就會有偏差。例如同樣是經文面陳大衆,百人卻有數百種見解,若也能無所見解,可能與佛法較貼切些。

  禅師曰:「恁麼道即易,相續大難。」

  良價禅師即說:「像你這麼說佛道也太簡單了,所以所悟也是粗淺佛理,相繼要悟得無心之心,也真是太難了。」按語說:「從嘴裏道賓中主之境較容易,若續而悟入主中主境界就大難了。」要體解大道,也只有閑語言,從靜中去體會自性之性用,如何隨虛空一切緣而幻化,衆生有所求即能感而化之,滿衆生所願,這種主中主道理,非從語言中能說清楚、講明白的。

  禅師遂示頌曰:「嗟見今時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恰似入京朝聖主,祇到潼關止便休。」

  良價禅師即示一頌說:「嗟夫!見今時下學道之流,千法萬法中尋認佛道門頭,總想要有個入處,卻不知佛法在見有破有,執空破空,兩都不執,無有言說。大衆從有爲法中,怎能悟無上道。若這樣地見解,恰如有人要入京城面朝聖主,卻祇到潼關誤認爲已達京城,止住不前便休息了,這樣怎能真見聖主。」

  按語說:嗟夫!看今時學道人之流,面對著千萬門頭去追尋,而不知何門頭是對的。這些學人要見其本性,悟入主中主境界,但就像入京要朝見聖主一樣,只可惜到達潼關之時,錯認此潼關就是京城,便休止不再往前行了。行者當體知主中主之境界,屬于體之性用,非落于語言文字、瞬目揚眉等事,戒慎。」

  (2005.09.07.撰于法爾)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四)涅槃妙心 9· 主中主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