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道悟問洪州黃蘗希運禅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
(識起迷情于何是佛法大意,佛說一切法,惟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禅師曰:「不得不知!」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無所知故,常住涅槃,寂滅爲樂。)
道悟曰:「向上更有轉處也無?」
(不得、不知後,還有路要走麼?轉後之境界又如何?)
禅師曰:「長空不礙白雲飛!」
(了悟性如虛空,了無一物,惟常住空寂本非究竟,能住無爲而常爲,是爲明心見性。繼往前行,應轉入依空起用而利益群生。行者能不知一法守真空,還如太虛生閃電。)
(二)玄祥釋解
1.前言
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爲佛法,金剛經如是說。《成實論》舉出六種「佛法」之同義語,稱爲佛法六名,即:(1)善說者,如實而說。(2)現報者,使人于現世得果報。(3)無時者,不待星宿吉凶而隨時得修道。(4)能將者,以正行教化衆生至菩提。(5)來嘗者,應當自身證悟。(6)智者自知者,智慧者自能信解。
(1)善說者,如實而說:第一言佛法是世尊善說、如實而說法,是爲佛法。依經文、依世尊的教導,如實的演譯,不離正題的來說給大衆聽,亦稱爲是善說。如果你把邪知、邪見,也是透過講經說法,傳導給衆生去聽,那就不是佛法,那是蠱惑衆生、以盲導盲,會走入地獄道,並不是真正的佛法;雖然《金剛經》裏講一切法都是佛法,但是在這裏面要把它搞清楚,正、邪雖然都是佛法,但是卻不能以邪法來誤導,邪法只是用來警惕、讓我們沒有邪知、邪見,讓我們來判斷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錯,然後是要站在對的這一邊,之後並不執著。
(2)現報者,使人于現世得果報:第二個言佛法,也可以講是因果報應的。佛法,最基本的是建立在因果報應的,是謂現報,使人于現世得果報,你今生聽聞到佛法,然後認真去做,就可以得到心地的清淨,可以做到無爲的境界,今生就可以證到阿羅漢果,那是現報。而今天種了善因,以後得到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再來人間得到阿羅漢果,是未來報;每個人的智慧、沖力,有時候受到你本身發心的影響很大,能不能發永遠的上進心,就跟你的資糧又有關系,就是修學佛法的資財,爲什麼有的人可以永遠不斷的在一個道場、或者聽一部經可以永不間斷、不缺席的這麼聽下去;有的人聽了一、兩次,兩、叁次就斷了。然後在外面流浪了好幾年,偶而又出現一、兩次,這就是善根不是很俱足,儲存的資糧不夠,資糧不夠就像銀行存的錢不夠,要花不能如意花。
(3)無時者,不待星宿吉凶而隨時得修道:第叁佛法者把它講成是沒有時間的限製,以因果而言,修到怎麼清淨,應該會得到初禅、二禅、叁禅的哪一個境界,但是真正學到正法,知道修行怎麼修?內心的習氣怎麼斷?並不受時間的限製。聽聞到佛法以後,不待星宿吉凶而隨時得修道,我們一般人,大概多少都有流年吉利、不吉利的問題,修行人好日子也要修行、壞日子更要修行,並不受虛空之間,哪一個星宿來影響你。
(4)能將者,以正行教化衆生至菩提:第四個佛法者能將,能夠把不好的人、事、物都轉成爲菩提,所以佛法者是能將,以正行教化衆生至菩提,能夠將頑固不化的導順一點,對佛法的初基行者能夠提升一點,能將一些有基礎的小乘行者推向菩薩道,或者能將初地、二地、叁地的菩薩行者,讓他們心地圓融,推向更高層次的八地菩薩的解脫位。雖然此處說的佛法,對比較高修證的行者,卻要劃分成正法與邪魔歪道,後者不是佛法,對于世間有些人,號稱是在講佛法,但是所講的卻違背了戒律,一違反戒律,即如蒸沙成飯,根本不可能的。
(5)來嘗者,應當自身證悟:第五個佛法稱來嘗,對于佛法光說不練,就不知道是什麼味道?你要親自來嘗一嘗,佛法是什麼味道?有的人光說不練,喜歡寫文章,也不自己去打坐,佛學院讀了半天,也不會打坐,要親自來嘗一嘗!什麼是佛法?末法時期修佛法要成就,除守清淨戒外,要加修禅定與念佛,才能當生有成就。佛法不是光說不練的,佛法是要自己親自打坐修行,來體會我們這個身體是四大合成,由地、水、火、風不同的種性,各有什麼功用?我們的心、覺受又是怎麼樣?如何來轉它?我們的身心,碰到外在的因緣,又會有什麼現象?如何來擺脫?如何讓你的心能夠回到清淨的自性,去應一切善惡因緣,那你就有體證了,要身體力行的去驗證佛所說的,在修行過程之間的一切現象,在哪一個階段有什麼現象?要怎麼去應對?「來嘗者」翻譯的很不錯,是要來嘗試一下而已,不要永遠的好像吃定了就放不開,好像抽大麻一樣,一 嘗下去要放也放不了,有的人說佛法就像這些大麻 煙一樣,只要一接觸就欲罷不能,爲什麼?因爲它有世間、出世間、出出世間等等不同層次的佛法讓你去玩,而一門深入 就會有所成就,一走入佛門,裏面的風光更是無量無邊!
(6)智者自知者,智慧者自能信解:第六個佛法者是有智慧的人自己知道、自嘗自解,不可對人言說的。高層次的佛法有時候很難用語言、文字來跟你說明,有時候勉強爲了教導你們,也就落于語言、文字。禅宗所謂的:「向上一路、千聖不傳」,悟到空以後,四句偈的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能夠做到空性的時候真性主行,真心應緣之間,明明了了的種種因緣起一切法,你就知道心可以這麼去感知一切境,你可以把握得住,也就斷了果報牽扯的心念,這是一個境界,而你還可以依真性主行、應緣去利益衆生,怎麼去利益衆生?也不能跟你講的很清楚,是要你自己去體會,如果我用語言可以跟你這麼講、這麼講,你也不見得做得到,而透過你自己真的來嘗一下,就一次也不必多,用完了也不去執著,哪一個時候會自己應緣?也不去在意!這樣只有智慧的行者自己知道,有一些還不能講!
2.釋題
本公案名爲「空不礙有」,修空是佛法重要的體會與來嘗,若是不能悟得「空」,就不能得到解脫知見。悟空者有大小乘之別,小乘者的悟空是以意解來悟空,可以有十八種理念去探討空,是謂十八空觀,即(1)內空、(2)外空、內外空、(4)空空、(5)大空、(6)第一義空、(7)有爲空、(8)無爲空、(9)畢竟空、(10)無始空、(11)散空、(12)性空、(13)自相空、(14)諸法空、(15)不可得空、(16)無法空、(17)有法空、(18)無法有法空,行者思維總叁世一切法之生滅及無爲法,一切皆不可得。思維此十八空理,然後理悟即得有余依涅槃,因未破色身故。登地菩薩要實證空叁昧,其中包括「空」、「無相」、「無願」等叁叁昧,當菩薩能真證得此叁昧時,具足真正解脫知見,就能夠得無余依涅槃。大乘菩薩悟得「空」叁昧後,當得轉「空」爲「有」,「空」中包容「有」相,即能悟得「無相」叁昧,也就是禅宗所謂的有法無主,有覺而不住,是謂「圓融」、「空有不二」。
修高層次的佛法真的要來嘗各個修證的過程,住色身境當體會色陰諸魔相,因處色陰行者以「堅固」妄想以爲其本,妄執此五根、六塵爲實我及實法,執著「有身見」,一執「有身見」即是梵文稱爲薩迦耶邪見,終不能脫身入于解脫知見中。行者心眼開後或色身破後,即以「受陰」爲我,以真性緣所…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叁)理事體用 5· 空不礙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