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諸覺受爲我,總陷于七情六欲、憂喜苦樂等覺受中,甚至執取禅修中諸善境界不放,是稱爲以受陰爲我,此行者是以「虛明」妄想以爲其心作用之根本。若行者去除感情領納作用,以自心妄想融合不斷,似有個連貫的道理思維,總是以想當然耳的「融通」妄想以爲其思量之源由,行者若不阻此等妄想心,常以此妄想思維一切事,認爲所思是錯不了的,或妄想要一些神通異能,有可能會爲魔所加害。行者斷色、受、想叁陰後,始能得空證,悟得空後轉行有相,依無爲心而常爲,依真性主行,就能得空有不二的境界,此境界禅師說:「不礙白雲飛」。
當行者真悟得「空」並無有「空執」時,就能讓真性應緣而生諸法,也就能做到《金剛經論》中所說的悟得性空,經論雲:「複觀自性,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變化無窮,威靈莫測,明明了了,自覺自知,靈靈寂寂,無爲常爲,名悟性空,叁句偈也。悟得叁句意,依義而修,便證不來果(阿那含果)。」因此行者未悟法空真理,尚不能得阿羅漢果。《金剛經》雲:「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當得阿那含果者再來人間時,當生即能證得阿羅漢果。
3.玄祥釋解
道悟問洪州黃蘗希運禅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悟師參問洪州黃蘗希運禅師,說:「如何才是佛法的大意?」佛法者本含蓋世間善法、出世間法、出出世間法,非一言半句所能道盡者。道悟師這麼問,要看希運禅師如何答!
道悟師者有多人,唐代有天王道悟禅師及天皇道悟禅師,本處所言道悟師者不知是何人。而洪州爲江西南昌縣之通稱,黃檗山位于江西宜豐縣西五十七公裏處。又稱鹫峰山。唐末,希運禅師至此開山,以其出家于福州黃檗山,故世稱此山爲黃檗山,寺名黃檗寺,又稱靈鹫寺。早年希運禅師位于福建福清縣城西十七公裏處,又稱南山。以盛産黃檗(其樹皮可作藥用與染料用)而得名。唐貞元五年(789),正幹禅師開山建寺,名般若堂。其後大辟堂宇,曆時八年,改稱建福寺。旋有希運禅師住山,黃檗之名頓顯,該寺遂成爲我國禅宗臨濟派之大道場,宋時頗爲興盛。黃檗希運禅師傳下的有「傳心法要」,系裴休集錄親聞斷際禅師希運之法要,間記其月日,由本書得以窺知宋代崄峻禅風之淵源。
按語說:識起迷情于何是佛法大意,佛說一切法,惟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未理解佛法者,常因佛法一詞而不知所雲,或證至某一境界亦不知是佛法的何等境界,所以道悟師有此一問。古德雲: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但已得無心之行者,是有新路要走的。
禅師曰:「不得不知!」
斷際希運禅師答曰:「佛法到達一個初步境界時,應無所得,亦無所知,始能謂爲佛法。」修行若不能有一入處,徹見本心,悟得自性,然後以般若波羅蜜多智,觀一切法無所有、無所得,這樣才能找回我們的菩提自性,因要學習解脫知見,故要能不黏一切境,而不得不知,是唯一悟空理的道路。若行者在修行過程間,喜愛玩弄一些怪力亂神事,當然就有所得、有所知,背覺合塵,終要迷失菩提路。所以真正修佛法者第一階段都是在用舍字訣,舍棄一切過程中的所得、所知,所以說真正佛法者是無得、無知,這樣才能真正地悟得真空理地。
按語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以無所知故,常住涅槃,寂滅爲樂。行者若不知佛法修證的過程,指鹿爲馬,玩弄些世間禅中的各種真如性反應的境界,甚至于善用此心性,有時還得感召諸魔擾。所以修佛法者要能擺脫業緣,當要把心守得像銅牆鐵壁般,不讓外緣能透一絲一毫進入心地中。
道悟曰:「向上更有轉處也無?」
道悟師再問說:「不得不知後,向上更有無轉折處,轉折後又是如何呢?」顯然道悟師也是有點境界的,得知禅師說不得不知是佛法大意後,就問再下去應如何修學。就是由空處轉入有後,亦未是究竟,也僅得無相叁昧也,之後還有一大堆的境界要去走的,最重要的是陀羅尼門。
按語說:不得、不知後,還有路要走麼?轉後之境界又如何?修行路上分段多,開始修行者當從拜忏開始,忏悔無始劫來所造諸業障,然後發心修行,當有個入處時,就要把斷要津,不通凡聖。意思即說不得、不知一切法,如此保任才能有個休歇處。然後才能思考如何來轉,轉折後又如何。當然何時轉折又是一門學問,太早轉折,定力不足;太晚轉著墮入空亡,佛性當死掉了。
禅師曰:「長空不礙白雲飛!」
斷際希運禅師答說:「一個悟得真空理地行者,有實際的空證後,解脫能力也有了,這時就要以證得的真空,由空中讓自性真如應緣而能知一切業緣,卻不被一切業緣所縛,心中明明了了,無爲常爲,這可稱爲長空不礙白雲飛。」一個五蘊滅盡行者,得十信位住,也就是往上推進的時候,不能再沈空住寂,而要往十住、十行、十回向路途挺進,若能轉發菩提心修菩提道,更能縮短成就如來菩提之時間。
按語說:了悟性如虛空,了無一物,惟常住空寂本非究竟,能住無爲而常爲,是爲明心見性。繼往前行,應轉入依空起用而利益群生。行者能不知一法守真空,還如太虛生閃電。修到此境界的人,若能夠轉入菩薩道,爲衆生慧命增長而奉獻,才能不住聲聞、辟支佛果,不然一入小乘,前者當要二萬劫才能再發菩提心,後者也要一萬劫才能發起菩提心,而發菩提心後要多久才能成就如來菩提,真是二大阿僧祇劫也不爲多也!所以適當時機,行者當轉修菩薩道,在度衆生中去學習更進一步的佛法,大概是累積無量智慧吧!
( 2005.01.19. 撰于 法爾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叁)理事體用 5· 空不礙有》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