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三)理事体用 5· 空不碍有▪P2

  ..续本文上一页生诸觉受为我,总陷于七情六欲、忧喜苦乐等觉受中,甚至执取禅修中诸善境界不放,是称为以受阴为我,此行者是以「虚明」妄想以为其心作用之根本。若行者去除感情领纳作用,以自心妄想融合不断,似有个连贯的道理思维,总是以想当然耳的「融通」妄想以为其思量之源由,行者若不阻此等妄想心,常以此妄想思维一切事,认为所思是错不了的,或妄想要一些神通异能,有可能会为魔所加害。行者断色、受、想三阴后,始能得空证,悟得空后转行有相,依无为心而常为,依真性主行,就能得空有不二的境界,此境界禅师说:「不碍白云飞」。

  当行者真悟得「空」并无有「空执」时,就能让真性应缘而生诸法,也就能做到《金刚经论》中所说的悟得性空,经论云:「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悟得三句意,依义而修,便证不来果(阿那含果)。」因此行者未悟法空真理,尚不能得阿罗汉果。《金刚经》云:「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当得阿那含果者再来人间时,当生即能证得阿罗汉果。

  

  3.玄祥释解

  道悟问洪州黄蘗希运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悟师参问洪州黄蘗希运禅师,说:「如何才是佛法的大意?」佛法者本含盖世间善法、出世间法、出出世间法,非一言半句所能道尽者。道悟师这么问,要看希运禅师如何答!

  道悟师者有多人,唐代有天王道悟禅师及天皇道悟禅师,本处所言道悟师者不知是何人。而洪州为江西南昌县之通称,黄檗山位于江西宜丰县西五十七公里处。又称鹫峰山。唐末,希运禅师至此开山,以其出家于福州黄檗山,故世称此山为黄檗山,寺名黄檗寺,又称灵鹫寺。早年希运禅师位于福建福清县城西十七公里处,又称南山。以盛产黄檗(其树皮可作药用与染料用)而得名。唐贞元五年(789),正干禅师开山建寺,名般若堂。其后大辟堂宇,历时八年,改称建福寺。旋有希运禅师住山,黄檗之名顿显,该寺遂成为我国禅宗临济派之大道场,宋时颇为兴盛。黄檗希运禅师传下的有「传心法要」,系裴休集录亲闻断际禅师希运之法要,间记其月日,由本书得以窥知宋代崄峻禅风之渊源。

  按语说:识起迷情于何是佛法大意,佛说一切法,惟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未理解佛法者,常因佛法一词而不知所云,或证至某一境界亦不知是佛法的何等境界,所以道悟师有此一问。古德云: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但已得无心之行者,是有新路要走的。

  禅师曰:「不得不知!」

  断际希运禅师答曰:「佛法到达一个初步境界时,应无所得,亦无所知,始能谓为佛法。」修行若不能有一入处,彻见本心,悟得自性,然后以般若波罗蜜多智,观一切法无所有、无所得,这样才能找回我们的菩提自性,因要学习解脱知见,故要能不黏一切境,而不得不知,是唯一悟空理的道路。若行者在修行过程间,喜爱玩弄一些怪力乱神事,当然就有所得、有所知,背觉合尘,终要迷失菩提路。所以真正修佛法者第一阶段都是在用舍字诀,舍弃一切过程中的所得、所知,所以说真正佛法者是无得、无知,这样才能真正地悟得真空理地。

  按语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以无所知故,常住涅槃,寂灭为乐。行者若不知佛法修证的过程,指鹿为马,玩弄些世间禅中的各种真如性反应的境界,甚至于善用此心性,有时还得感召诸魔扰。所以修佛法者要能摆脱业缘,当要把心守得像铜墙铁壁般,不让外缘能透一丝一毫进入心地中。

  道悟曰:「向上更有转处也无?」

  道悟师再问说:「不得不知后,向上更有无转折处,转折后又是如何呢?」显然道悟师也是有点境界的,得知禅师说不得不知是佛法大意后,就问再下去应如何修学。就是由空处转入有后,亦未是究竟,也仅得无相三昧也,之后还有一大堆的境界要去走的,最重要的是陀罗尼门。

  按语说:不得、不知后,还有路要走么?转后之境界又如何?修行路上分段多,开始修行者当从拜忏开始,忏悔无始劫来所造诸业障,然后发心修行,当有个入处时,就要把断要津,不通凡圣。意思即说不得、不知一切法,如此保任才能有个休歇处。然后才能思考如何来转,转折后又如何。当然何时转折又是一门学问,太早转折,定力不足;太晚转着堕入空亡,佛性当死掉了。

  禅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

  断际希运禅师答说:「一个悟得真空理地行者,有实际的空证后,解脱能力也有了,这时就要以证得的真空,由空中让自性真如应缘而能知一切业缘,却不被一切业缘所缚,心中明明了了,无为常为,这可称为长空不碍白云飞。」一个五蕴灭尽行者,得十信位住,也就是往上推进的时候,不能再沉空住寂,而要往十住、十行、十回向路途挺进,若能转发菩提心修菩提道,更能缩短成就如来菩提之时间。

  按语说:了悟性如虚空,了无一物,惟常住空寂本非究竟,能住无为而常为,是为明心见性。继往前行,应转入依空起用而利益群生。行者能不知一法守真空,还如太虚生闪电。修到此境界的人,若能够转入菩萨道,为众生慧命增长而奉献,才能不住声闻、辟支佛果,不然一入小乘,前者当要二万劫才能再发菩提心,后者也要一万劫才能发起菩提心,而发菩提心后要多久才能成就如来菩提,真是二大阿僧祇劫也不为多也!所以适当时机,行者当转修菩萨道,在度众生中去学习更进一步的佛法,大概是累积无量智慧吧!

  ( 2005.01.19. 撰于 法尔 )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三)理事体用 5· 空不碍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