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一)證畢竟空 10· 成佛次第

  (一)公案本文

  唐永徽叁年,邑宰蕭元善請牛頭山法融禅師于建初寺講大般若經,聽者雲集。至寂滅品,地爲之震動。講罷歸山,博陵王與師問答佛法。

  (緣起于現象界,法融禅師初轉*輪于建初寺,講《大般若經》,感動天地,發生大地震動,使博陵王生起與禅師論佛法心要。)

  博陵王問曰:「折中消息間,實亦難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難終難見。」

  (在任運折衷之間,實難有安順貼適者。自己本來亦非用有爲法來調伏諸心習氣者,奈此困難度終于使我難見性焉。)

  禅師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難易。先觀心處心,次推智中智。第叁照推者,第四通無記。第五解脫名,第六等真僞。第七知法本,第八慈無爲,第九遍空陰,第十雲雨被。」

  (在任運折衷之時,欲有些消息,並不屬難易之事。但修禅宗佛道不離此十個階段,若此十階段沒通過,即未達究竟也。)

  禅師又曰:「最盡彼無覺,無明生本智。境像現叁業,幻人化四衢。不住空邊盡,當照有中無。不出空有內,未將空有俱。號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說。安怗無處安,用行何能決。」

  (空覺圓明即無覺,無覺後依無明應緣生起本來智。修證中依境像所現之身口意業,以幻人之身依四聖谛---苦集滅道化除一切叁業。行者悟空後能不住空寂,法中悟非相之相,不屬有無。悟無相叁昧行者,觀一切法不出空有,也不執取空有之相。這種修法強名折中(任運),折中不屬于言說、不落于文字。要安其心怗其意,無有可安心處,用一切有爲之法,無能成辦任運之事。)

  博陵王又問曰:「別有一種人,善解空無相,口言定亂一。複道有中無,同證用常寂,知覺寂常用,用心會真理。複言用無用,智慧方便多,言亂與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識心會。既知心會非,心心複相泯。如是難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有人認爲空無相者,即定與心用同一。道有中卻無法可得,證體性常寂而能心用,好像善能用此心即會得真理一樣。又說用即無用,智慧方便力有多門,言說心起與理事合一,理如如即能心如如,不必由識或心之別相來體會得。)

  禅師曰:「別有證空者,還如前偈論。行空守寂滅,識見暫時翻。會真是心量,終知未了原。又說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具勞已,永劫住幽識。抱相多不知,放光便動地,于彼欲何爲。」

  (證空及性用,本是修行人到最後理論都能懂得,但唯一習氣是否斷盡?若已能斷盡一切微習,卻是還沈空守寂,不能有性用,這樣也不對。若是有性用,但是微習不滅,總是勞形,因無法真正證得解脫知見故。)

  博陵王又問曰:「前件看心者,複有羅縠難。」

  (若前所說看心者,複有羅縠薄紗阻隔,看不清楚應如何?)

  禅師曰:「看心有羅縠,幻心何待看。況無幻心者,從容下口難。」

  (看心之時,有羅縠之障,既是幻心何必去看它。若無此幻心,遇緣要有所說時,下口也難矣。)

  ()玄祥釋解

  1.前言

  一個開悟行者,要能明心見性,若無過來人指導,極易迷失方向。有時行者雖非迷失方向,但對于佛性的認知,好像沒有辦法拿得准,又會花費很長的時間在尋尋覓覓間。若此時無有善知識指引,會花很長的時間在修行上;甚或能自行深入經藏、古籍中尋找出個道理,也是會很浪費時間的。

  初開悟的行者,當素法身活起,本來心與識是有所分別,但因認識不清,所以不知妄心與真識之分別在于何處。若能以古德所教言,以「執杖牧牛」方法行之,不讓心與識産生混淆,最後倒也能得個休歇處。此時始知以前是沒有走錯冤枉路,更沒有迷失掉。

  但當行者悟得空時,對于佛性的起用,可能還是會有彷徨無依之感。因「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只得靠自己福德去遇緣學習,始能認知佛性本來面目。這也就是古僧大德留言雖簡約,但卻有些蜘絲馬迹可尋。

  行者欲得個中消息,均在心識的折沖任運間。當心能起靈覺之時,更是要用智慧之時機。能用智能來觀靈覺所得之消息,且能不受其左右或影響,這也就是般若智慧,可言智中智。知一切法不能離諸相,那也能用方便法門,達了法性空,一得空性即是得智慧。要能了法性空,當推心不起善惡念想,有善惡分別想即不能通無記性。若能真的得善惡無分別想,就名解脫知見。

  2.釋題

  本公案名爲「成佛次第」,世間禅定中不管色界、無色界天,修行者都有其次第來遵循。當然要認識佛性,要能明心見性,也要有次第來遵照悟知。正如法融禅師所言,佛禅之行者在心的任運中,要依此過程來成佛道,達即心即佛之境地。渠曰:「首先觀心處心,次推智中智。第叁照推者,第四通無記。第五解脫名,第六等真僞。第七知法本,第八慈無爲,第九遍空陰,第十雲雨被。」

  當行者第一階段得解脫知見後,如何來分辨自然性應緣起法之現象,或者是五蘊非自然性起法相應者。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遇緣應緣是真,無緣起法是爲僞,行者能善分別心的真僞,且能以平等法觀之,當能知一切法之根本。本立則心能入無爲境,處無境能起大慈心。行者于行菩薩道中,徧學一切法、一切智、道相智,總是要把五蘊根身與心法等都空除。若真也能達到此境界,行者心中之法雲自能現起,徧澤一切衆生,雨大法雨。

  

  3.語體文解

  唐永徽叁年,邑宰蕭元善請牛頭山法融禅師于建初寺講大般若經,聽者雲集。至寂滅品,地爲之震動。講罷歸山,博陵王與師問答佛法

  唐朝太宗的繼承人唐高宗,其即位的最初六年年號名爲永徽,後來改年號爲顯慶,高宗共在位卅四年(公元六五○~六八叁年)。在高宗永徽叁年時,官拜邑宰的蕭元善先生,請牛頭山法融禅師,在建初寺講《大般若經》,臨寺聽衆非常之多。當法融禅師講到《大般若經》的寂滅品時,大地曾爲之震動。法融禅師講完經後,即回歸到牛頭山。時有五王之一的博陵王崔玄暐先生,與法融禅師請問佛法。博陵王者即是唐中宗被武則天廢位後能重新複位時的五功臣之一,貶武擁李之主流。中宗複位後,對五位反武則天得呈之大臣們,不得不加以封官賞賜,因此封爲首的張柬之爲漢陽王,其它封桓彥範爲扶陽王、袁恕已爲南陽王、敬晖爲平陽王、崔玄暐爲博陵王。

   按語說:「緣起于現象界,法融禅師初轉*輪于建初寺,講《大般若經》,感動天地,發生大地震動之象,使博陵王生起與禅師論佛法心要。」本公案緣起于現象界,說明本公案的緣起,乃因法融禅師于建初寺講《大般若經》,感動天地,講至寂滅品時,大地爲之震動。此現象促使博陵王,想更進一步向法融禅師請益佛法。

  博陵王問曰:「折中消息間,實亦難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難終難見。」

  按語說:在任運折衷之間,實難有安順貼適者。自己本來亦非用有爲法來調伏諸心習氣者,奈此困難度終于使我難見性焉。」

  博陵王崔玄暐先生開頭即問法融禅師說,在修行有點境況、消息時,欲安此心難免要有些折衷,也實在很難能達到此心能安順貼適。我自己認爲不是用有爲法來調伏心病的人,但還是非常地困難到能夠見自本性,這樣我該怎麼辦才好呢?

  一個開悟的行者,色身已破,五根應緣僅止于五識了知其塵境的功能,而能不加第六意根于分別想進入境中。雖能執杖牧牛,做到這樣子的情況。但另外卻還有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的功能相繼出現。在此覺知與妄執之間,行者是很難去取得一平衡點,如何明心見性?

  所以行者至此階段,要能悟得空,還是有得折騰的,但行者在心的任運間,是以無爲法爲首要法門,不用一法守真空才能脫黏,若以一法治一法還是第二層次的法門。而無爲法還當以忍辱波羅蜜多爲究竟,萬法中以忍字訣,當能克服一切堅固妄執性。

  禅師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難易。先觀心處心,次推智中智。第叁照推者,第四通無記。第五解脫名,第六等真僞。第七知法本,第八慈無爲,第九遍空陰,第十雲雨被。」

  按語說:「在任運折衷之時,欲有些消息,並不屬難易之事。但修禅宗佛道不離此十個階段,若此十階段沒通過,即未達究竟也。」

  一個開悟的行者,才是真正要修心的時候,也就是所謂實修的開始。到底此時行者要如何來折衷任運此心,古僧大德講要像「執杖牧牛」一樣,隨時依面境所緣觀照此心的反應,此反應分覺知與習氣相應兩部份。依法融禅師所言,修心過程有如下十種情況。

  行者首先應觀心所處之心境,次推展運用智慧中之智慧,叁者當回光反照前能推展智慧者爲何,四則不住善惡通達無記性,五者了解解脫之知見,六入真僞等觀不加以分別,七者了知諸法本來之空,第八悟入大慈無爲之境,九者證入五蘊皆空,最後能雨諸法雲由心生一切法。詳細說明十個修行次第于下:

  

  • 觀心處心---此心當面境時,就會産生十二入(六根入六塵),然後生識用後即産生十八處(六根入六塵生六識)。此時行者心因爲很敏感,比一般人有九倍之多,所以隨境會有超感的覺知,覺知周遭之人事物的表裏現象,此時行者祇能像「執杖牧牛」一樣,只能有第一念的覺知,不能有第二念的妄執性心念起。
  • 推智中智---智中智者,前一智即能超感一切人、事、物的覺知心;後一智爲空體能照一切境的智,此智具空有兩面,具所現境能不黏的般若智慧。當行者「執杖牧牛」中,對境有超覺知後,微細習氣使然就會有要批判善惡、對錯的念頭起時,行者馬上要以後智超覺心及般若智製止前智所生妄想、習氣分別之心念,不能讓它繼續動念下去,這就是第一階段的「執杖牧牛」功夫。
  • 照推者---第叁層次要能認識自性,此能照境者爲何,行者當回光反照前能推展般若智…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一)證畢竟空 10· 成佛次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