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一)證畢竟空 10· 成佛次第▪P2

  ..續本文上一頁能者爲何,學習認識體空不黏、不著的真如性,推計體空、法空的道理。

  • 通無記---當行者能認識真如自性隨萬種緣而發,但心地已無善、惡之分別想,即體會一切法是屬無記性,叁性中不偏于善、不偏于惡。行者對世間事能如此認知後,就能得初步解脫,若還做不到斷善惡、對錯分別想,就要以方便智來證得解脫知見。
  • 解脫名---當行者未得解脫知見時,即要用般若智來證得,在般若智、方便智兩者間任運後即當證得解脫知見。若行者對有情起慈悲心是名方便智,若觀法寂滅是名般若智;若認知歸于佛是名方便,若了無取著是名般若智;若求一切法是名方便,若了法性空是名般若智;若正觀時是名方便,若觀照亦空是名般若智;若拔濟有情是名方便,若了衆生空是名般若智;若觀佛淨土是名方便,若了佛土空是名般若智;若得佛菩提是名方便,若了本寂滅是名般若智;若觀七覺支是名方便,若了真本覺是名般若智。如此行者在有相、無相間任運,就能得解脫知見。爲何行者不能一下子悟得解脫知見,因微細、極微細習氣在作怪使然也。行者在有、空二相中任運後,當得自在法身現起,是謂得解脫名。
  • 等真僞---當行者得解脫知見後,菩提自性將現起,能映現世間諸有相,因此時行者已能入一真法界,一念起覺知即真,但一念執取其相即爲僞,行者于同是一法中不能有真僞想,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能執取一邊,若執取一邊,佛性又當要泯滅。所以到此行者,念起、念滅隨之,真如自性應緣隨念起,能不取一法者,即是等真僞,也就是不去分辯真實。
  • 知法本---行者經過上述各階段、層次的任運後,這真如本體空更能悟得,悟得空真如體後,真如依緣來應緣能生諸有相,對于諸有相卻能不執著,此時行者始知一切法系因緣生,緣滅法滅的道理。如此認知自性本空,遇緣應緣起法,法法現起卻無有妄執性來取其相,至此行者已知一切法之根本爲何,即謂知法本。
  • 慈無爲---行者悟得菩提佛性後,四無量心現起,能以無爲法隨緣做慈悲、喜舍之佛事。此時行者雖悟得無爲境,對衆生發起慈悲心,但修行畢竟因未竟全功,所以還是要繼續保任,使心更能深入無爲,遍經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不動無爲、受想滅無爲,最後希能獲得真如無爲的菩提道果。
  • 遍空陰---行者更進一步的修證,除能悟盡廿空理及叁叁昧(空、無相、無願)等解脫法,還得遍曆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之空,突破五陰等五十種魔境之執取,最後行者當終歸無所得。若行者在經曆過五陰五十種陰魔境界中,有所執取其境界,則必有其果報,終將歸入小乘佛果位、天界、仙道或魔道中。
  • 雲雨被---行者在去除五陰魔、經曆諸境界,以般若智慧觀一切無所有、不可得,最後能得清淨法身,獲得諸法雨潤澤。此時行者心能懂得一切法,能悟解一切佛理,更有正知正見,不執取空、不執取有,深得中道無爲境。對于衆生能隨緣化度,依衆生根基,雨諸法語,令衆生能得其利。
  •   以上禅師所言,都是保護任運中所必須經曆的路程,若是修行過程中漏掉哪一段,即是不究竟,這是我們佛弟子所要認知的。

      禅師又曰:「最盡彼無覺,無明生本智。境像現叁業,幻人化四衢。不住空邊盡,當照有中無。不出空有內,未將空有俱。號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說。安怗無處安,用行何能決。」

      接著禅師又繼續說:「當行者修證到心性合一,此能覺知的心已沒有了,本來善于覺知一切人事物的靈知、靈覺,修證到此階段,應是達到最後無所覺了。在此無所覺中,還是有一心會應緣起法,還是會有分別境,此即所謂的後得智,依此後得智得生起菩提根本智慧。我們面對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現起身、口、意叁業幻化成人形,我們對此叁業要如何來化除,當依靠四衢道(四聖谛)---苦集滅道。行者悟道谛後應不盡住于空境,當鑒照于諸有相中之空,從理地去觀無相,即能悟有法無主的意境。行者當知不出入于空與有相中,亦不俱有空無之見,如此終將得所謂空覺圓明。如此修行、保護、任運是謂折中,故所謂折中,非落于言說,定要有實證。如果行者欲使心境安怗妥順,實無有一處可安其心,用種種有爲之法來解決,終不可得也。總結一句話,無明生本智,無明心即菩提心,當心應緣生起法相時,若能不住一法,即是解脫。若還有一法可用,怎能解決一切法呢!」

      按語說:「空覺圓明即無覺,無覺後依無明應緣生起本來智。修證中依境像所現之身口意業,以幻人之身依四聖谛---苦集滅道化除一切叁業。行者悟空後能不住空寂,法中悟非相之相,不屬有無。悟無相叁昧行者,觀一切法不出空有,也不執取空有之相。這種修法強名折中(任運),折中不屬于言說、不落于文字。要安其心怗其意,無有可安心處,用一切有爲之法,無能成辦任運之事。」

      博陵王又問曰:「別有一種人,善解空無相,口言定亂一。複道有中無,同證用常寂,知覺寂常用,用心會真理。複言用無用,智慧方便多,言亂與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識心會。既知心會非,心心複相泯。如是難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另外有一種人,善能解釋空、無相等名詞與境界,嘴巴常說定與心起心滅是出自一門。又說是有其所謂的道,但其道中卻無可有言說、心法,這樣才能證得體用與空體之常與寂,此等行者常知道所謂覺寂但因寂才能常用它。又複說:當用之時,確無所謂用不用此心,因個中智慧門與方便門很多,當有所言說似心起亂意,但與理地無有不相容。他們並說,體能如如,理事自也如如、無礙,不必由識或心間去理會得。既然能知心起本屬于非、錯誤的,但前心又被後起的心所泯滅,何必在意這些心起心滅呢?像這種說法的行者,應難知真正什麼才是佛法,我看久遠劫中都不能悟知。像有些人也執著這種理論的人,是否不能用佛法才化導他們呢?

      按語說:「有人認爲空無相者,即定與心用同一。道有中卻無法可得,證體性常寂而能心用,好像善能用此心即會得真理一樣。又說用即無用,智慧方便力有多門,言說心起與理事合一,理如如即能心如如,不必由識或心之別相來體會得。」

      禅師曰:「別有證空者,還如前偈論。行空守寂滅,識見暫時翻。會真是心量,終知未了原。又說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具勞已,永劫住幽識。抱相多不知,放光便動地,于彼欲何爲。」

      另一種證空者,還是以前面所說偈論爲主。住空守寂滅之行者,以爲一切識與見暫時翻現而已。如果僅能體會真心量用,但因微習尚存,終未見其真性,故此行者說是未了原。又說不用其心,疑似能産生諸多的智慧。此均因不明了本性者,求空本已具勞形,此等人久遠劫中常守住幽閑之識,抱持種種相時,尚不知佛性是什麼,但能知佛性及能放光隨之而地動,像有此境界了,他又要再修些甚麼?

      這裏要強調的是住空守寂是不究竟,但若是沒斷除心習、毛病,一味地說真空性用,自在如如,就怕有朝一日,業緣來時不能自持,而隨業流轉。所以內守一幽閑之識,不能起性之用,也是不好。但永守空寂,不讓佛性起性用,也是落于空執。行者要如何來做呢?放縱心意識太松,可能又患心浮意亂。嚴守空寂,遇緣能靈光閃閃而不迷失,可能是比較真實的法門。

      按語說:「證空及性用,本是修行人到最後理論都能懂得,但唯一習氣是否斷盡?若已能斷盡一切微習,卻是還沈空守寂,不能有性用,這樣也不對。若是有性用,但是微習不滅,總是勞形,因無法真正證得解脫知見故。」

      博陵王又問曰:「前件看心者,複有羅縠難。」

      博陵王又問說,像前面所說者,雖能理解空寂與心用,也能觀照其心,這樣還有羅縠薄紗阻隔嗎?按語說:「若前所說看心者,複有羅縠薄紗阻隔,看不清楚應如何?」

      禅師曰:「看心有羅縠,幻心何待看。況無幻心者,從容下口難。」

      當行者能以覺知心觀照此妄心時,因是妄心故不必要去觀它,觀不觀其實是無所謂,就怕您不知是幻心,會以余習與它相應,這樣就要好好觀照它。若一行者已能證得心空余習滅,住于空寂中,此時遇緣要說個話,語言總是緩慢而出,是有點困難的樣子。修禅的人以心用爲主,若有言說也是慢吞吞地,這與心住空寂有關。若有人說悟得性空,講話卻像連珠炮,這就有問題了!

      按語說:「看心之時,有羅縠之障,既是幻心何必去看它。若無此幻心,遇緣要有所說時,下口也難矣。」

      ( 2004 年 4 月 5 日 撰于 法爾 )

      

    《公案禅機 伍、認識佛性 (一)證畢竟空 10· 成佛次第》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