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者为何,学习认识体空不黏、不着的真如性,推计体空、法空的道理。
以上禅师所言,都是保护任运中所必须经历的路程,若是修行过程中漏掉哪一段,即是不究竟,这是我们佛弟子所要认知的。
禅师又曰:「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境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怗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接着禅师又继续说:「当行者修证到心性合一,此能觉知的心已没有了,本来善于觉知一切人事物的灵知、灵觉,修证到此阶段,应是达到最后无所觉了。在此无所觉中,还是有一心会应缘起法,还是会有分别境,此即所谓的后得智,依此后得智得生起菩提根本智慧。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现起身、口、意三业幻化成人形,我们对此三业要如何来化除,当依靠四衢道(四圣谛)---苦集灭道。行者悟道谛后应不尽住于空境,当鉴照于诸有相中之空,从理地去观无相,即能悟有法无主的意境。行者当知不出入于空与有相中,亦不俱有空无之见,如此终将得所谓空觉圆明。如此修行、保护、任运是谓折中,故所谓折中,非落于言说,定要有实证。如果行者欲使心境安怗妥顺,实无有一处可安其心,用种种有为之法来解决,终不可得也。总结一句话,无明生本智,无明心即菩提心,当心应缘生起法相时,若能不住一法,即是解脱。若还有一法可用,怎能解决一切法呢!」
按语说:「空觉圆明即无觉,无觉后依无明应缘生起本来智。修证中依境像所现之身口意业,以幻人之身依四圣谛---苦集灭道化除一切三业。行者悟空后能不住空寂,法中悟非相之相,不属有无。悟无相三昧行者,观一切法不出空有,也不执取空有之相。这种修法强名折中(任运),折中不属于言说、不落于文字。要安其心怗其意,无有可安心处,用一切有为之法,无能成办任运之事。」
博陵王又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乱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另外有一种人,善能解释空、无相等名词与境界,嘴巴常说定与心起心灭是出自一门。又说是有其所谓的道,但其道中却无可有言说、心法,这样才能证得体用与空体之常与寂,此等行者常知道所谓觉寂但因寂才能常用它。又复说:当用之时,确无所谓用不用此心,因个中智慧门与方便门很多,当有所言说似心起乱意,但与理地无有不相容。他们并说,体能如如,理事自也如如、无碍,不必由识或心间去理会得。既然能知心起本属于非、错误的,但前心又被后起的心所泯灭,何必在意这些心起心灭呢?像这种说法的行者,应难知真正什么才是佛法,我看久远劫中都不能悟知。像有些人也执着这种理论的人,是否不能用佛法才化导他们呢?
按语说:「有人认为空无相者,即定与心用同一。道有中却无法可得,证体性常寂而能心用,好像善能用此心即会得真理一样。又说用即无用,智慧方便力有多门,言说心起与理事合一,理如如即能心如如,不必由识或心之别相来体会得。」
禅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具劳已,永劫住幽识。抱相多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
另一种证空者,还是以前面所说偈论为主。住空守寂灭之行者,以为一切识与见暂时翻现而已。如果仅能体会真心量用,但因微习尚存,终未见其真性,故此行者说是未了原。又说不用其心,疑似能产生诸多的智慧。此均因不明了本性者,求空本已具劳形,此等人久远劫中常守住幽闲之识,抱持种种相时,尚不知佛性是什么,但能知佛性及能放光随之而地动,像有此境界了,他又要再修些甚么?
这里要强调的是住空守寂是不究竟,但若是没断除心习、毛病,一味地说真空性用,自在如如,就怕有朝一日,业缘来时不能自持,而随业流转。所以内守一幽闲之识,不能起性之用,也是不好。但永守空寂,不让佛性起性用,也是落于空执。行者要如何来做呢?放纵心意识太松,可能又患心浮意乱。严守空寂,遇缘能灵光闪闪而不迷失,可能是比较真实的法门。
按语说:「证空及性用,本是修行人到最后理论都能懂得,但唯一习气是否断尽?若已能断尽一切微习,却是还沉空守寂,不能有性用,这样也不对。若是有性用,但是微习不灭,总是劳形,因无法真正证得解脱知见故。」
博陵王又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
博陵王又问说,像前面所说者,虽能理解空寂与心用,也能观照其心,这样还有罗縠薄纱阻隔吗?按语说:「若前所说看心者,复有罗縠薄纱阻隔,看不清楚应如何?」
禅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当行者能以觉知心观照此妄心时,因是妄心故不必要去观它,观不观其实是无所谓,就怕您不知是幻心,会以余习与它相应,这样就要好好观照它。若一行者已能证得心空余习灭,住于空寂中,此时遇缘要说个话,语言总是缓慢而出,是有点困难的样子。修禅的人以心用为主,若有言说也是慢吞吞地,这与心住空寂有关。若有人说悟得性空,讲话却像连珠炮,这就有问题了!
按语说:「看心之时,有罗縠之障,既是幻心何必去看它。若无此幻心,遇缘要有所说时,下口也难矣。」
( 2004 年 4 月 5 日 撰于 法尔 )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10· 成佛次第》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