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10· 成佛次第▪P2

  ..续本文上一页能者为何,学习认识体空不黏、不着的真如性,推计体空、法空的道理。

  • 通无记---当行者能认识真如自性随万种缘而发,但心地已无善、恶之分别想,即体会一切法是属无记性,三性中不偏于善、不偏于恶。行者对世间事能如此认知后,就能得初步解脱,若还做不到断善恶、对错分别想,就要以方便智来证得解脱知见。
  • 解脱名---当行者未得解脱知见时,即要用般若智来证得,在般若智、方便智两者间任运后即当证得解脱知见。若行者对有情起慈悲心是名方便智,若观法寂灭是名般若智;若认知归于佛是名方便,若了无取着是名般若智;若求一切法是名方便,若了法性空是名般若智;若正观时是名方便,若观照亦空是名般若智;若拔济有情是名方便,若了众生空是名般若智;若观佛净土是名方便,若了佛土空是名般若智;若得佛菩提是名方便,若了本寂灭是名般若智;若观七觉支是名方便,若了真本觉是名般若智。如此行者在有相、无相间任运,就能得解脱知见。为何行者不能一下子悟得解脱知见,因微细、极微细习气在作怪使然也。行者在有、空二相中任运后,当得自在法身现起,是谓得解脱名。
  • 等真伪---当行者得解脱知见后,菩提自性将现起,能映现世间诸有相,因此时行者已能入一真法界,一念起觉知即真,但一念执取其相即为伪,行者于同是一法中不能有真伪想,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能执取一边,若执取一边,佛性又当要泯灭。所以到此行者,念起、念灭随之,真如自性应缘随念起,能不取一法者,即是等真伪,也就是不去分辩真实。
  • 知法本---行者经过上述各阶段、层次的任运后,这真如本体空更能悟得,悟得空真如体后,真如依缘来应缘能生诸有相,对于诸有相却能不执着,此时行者始知一切法系因缘生,缘灭法灭的道理。如此认知自性本空,遇缘应缘起法,法法现起却无有妄执性来取其相,至此行者已知一切法之根本为何,即谓知法本。
  • 慈无为---行者悟得菩提佛性后,四无量心现起,能以无为法随缘做慈悲、喜舍之佛事。此时行者虽悟得无为境,对众生发起慈悲心,但修行毕竟因未竟全功,所以还是要继续保任,使心更能深入无为,遍经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最后希能获得真如无为的菩提道果。
  • 遍空阴---行者更进一步的修证,除能悟尽廿空理及三三昧(空、无相、无愿)等解脱法,还得遍历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空,突破五阴等五十种魔境之执取,最后行者当终归无所得。若行者在经历过五阴五十种阴魔境界中,有所执取其境界,则必有其果报,终将归入小乘佛果位、天界、仙道或魔道中。
  • 云雨被---行者在去除五阴魔、经历诸境界,以般若智慧观一切无所有、不可得,最后能得清净法身,获得诸法雨润泽。此时行者心能懂得一切法,能悟解一切佛理,更有正知正见,不执取空、不执取有,深得中道无为境。对于众生能随缘化度,依众生根基,雨诸法语,令众生能得其利。
  •   以上禅师所言,都是保护任运中所必须经历的路程,若是修行过程中漏掉哪一段,即是不究竟,这是我们佛弟子所要认知的。

      禅师又曰:「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境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怗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接着禅师又继续说:「当行者修证到心性合一,此能觉知的心已没有了,本来善于觉知一切人事物的灵知、灵觉,修证到此阶段,应是达到最后无所觉了。在此无所觉中,还是有一心会应缘起法,还是会有分别境,此即所谓的后得智,依此后得智得生起菩提根本智慧。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现起身、口、意三业幻化成人形,我们对此三业要如何来化除,当依靠四衢道(四圣谛)---苦集灭道。行者悟道谛后应不尽住于空境,当鉴照于诸有相中之空,从理地去观无相,即能悟有法无主的意境。行者当知不出入于空与有相中,亦不俱有空无之见,如此终将得所谓空觉圆明。如此修行、保护、任运是谓折中,故所谓折中,非落于言说,定要有实证。如果行者欲使心境安怗妥顺,实无有一处可安其心,用种种有为之法来解决,终不可得也。总结一句话,无明生本智,无明心即菩提心,当心应缘生起法相时,若能不住一法,即是解脱。若还有一法可用,怎能解决一切法呢!」

      按语说:「空觉圆明即无觉,无觉后依无明应缘生起本来智。修证中依境像所现之身口意业,以幻人之身依四圣谛---苦集灭道化除一切三业。行者悟空后能不住空寂,法中悟非相之相,不属有无。悟无相三昧行者,观一切法不出空有,也不执取空有之相。这种修法强名折中(任运),折中不属于言说、不落于文字。要安其心怗其意,无有可安心处,用一切有为之法,无能成办任运之事。」

      博陵王又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乱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另外有一种人,善能解释空、无相等名词与境界,嘴巴常说定与心起心灭是出自一门。又说是有其所谓的道,但其道中却无可有言说、心法,这样才能证得体用与空体之常与寂,此等行者常知道所谓觉寂但因寂才能常用它。又复说:当用之时,确无所谓用不用此心,因个中智慧门与方便门很多,当有所言说似心起乱意,但与理地无有不相容。他们并说,体能如如,理事自也如如、无碍,不必由识或心间去理会得。既然能知心起本属于非、错误的,但前心又被后起的心所泯灭,何必在意这些心起心灭呢?像这种说法的行者,应难知真正什么才是佛法,我看久远劫中都不能悟知。像有些人也执着这种理论的人,是否不能用佛法才化导他们呢?

      按语说:「有人认为空无相者,即定与心用同一。道有中却无法可得,证体性常寂而能心用,好像善能用此心即会得真理一样。又说用即无用,智慧方便力有多门,言说心起与理事合一,理如如即能心如如,不必由识或心之别相来体会得。」

      禅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具劳已,永劫住幽识。抱相多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

      另一种证空者,还是以前面所说偈论为主。住空守寂灭之行者,以为一切识与见暂时翻现而已。如果仅能体会真心量用,但因微习尚存,终未见其真性,故此行者说是未了原。又说不用其心,疑似能产生诸多的智慧。此均因不明了本性者,求空本已具劳形,此等人久远劫中常守住幽闲之识,抱持种种相时,尚不知佛性是什么,但能知佛性及能放光随之而地动,像有此境界了,他又要再修些甚么?

      这里要强调的是住空守寂是不究竟,但若是没断除心习、毛病,一味地说真空性用,自在如如,就怕有朝一日,业缘来时不能自持,而随业流转。所以内守一幽闲之识,不能起性之用,也是不好。但永守空寂,不让佛性起性用,也是落于空执。行者要如何来做呢?放纵心意识太松,可能又患心浮意乱。严守空寂,遇缘能灵光闪闪而不迷失,可能是比较真实的法门。

      按语说:「证空及性用,本是修行人到最后理论都能懂得,但唯一习气是否断尽?若已能断尽一切微习,却是还沉空守寂,不能有性用,这样也不对。若是有性用,但是微习不灭,总是劳形,因无法真正证得解脱知见故。」

      博陵王又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

      博陵王又问说,像前面所说者,虽能理解空寂与心用,也能观照其心,这样还有罗縠薄纱阻隔吗?按语说:「若前所说看心者,复有罗縠薄纱阻隔,看不清楚应如何?」

      禅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当行者能以觉知心观照此妄心时,因是妄心故不必要去观它,观不观其实是无所谓,就怕您不知是幻心,会以余习与它相应,这样就要好好观照它。若一行者已能证得心空余习灭,住于空寂中,此时遇缘要说个话,语言总是缓慢而出,是有点困难的样子。修禅的人以心用为主,若有言说也是慢吞吞地,这与心住空寂有关。若有人说悟得性空,讲话却像连珠炮,这就有问题了!

      按语说:「看心之时,有罗縠之障,既是幻心何必去看它。若无此幻心,遇缘要有所说时,下口也难矣。」

      ( 2004 年 4 月 5 日 撰于 法尔 )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10· 成佛次第》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