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10· 成佛次第

  (一)公案本文

  唐永徽三年,邑宰萧元善请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寂灭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师问答佛法。

  (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初转*轮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感动天地,发生大地震动,使博陵王生起与禅师论佛法心要。)

  博陵王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

  (在任运折衷之间,实难有安顺贴适者。自己本来亦非用有为法来调伏诸心习气者,奈此困难度终于使我难见性焉。)

  禅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

  (在任运折衷之时,欲有些消息,并不属难易之事。但修禅宗佛道不离此十个阶段,若此十阶段没通过,即未达究竟也。)

  禅师又曰:「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境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怗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空觉圆明即无觉,无觉后依无明应缘生起本来智。修证中依境像所现之身口意业,以幻人之身依四圣谛---苦集灭道化除一切三业。行者悟空后能不住空寂,法中悟非相之相,不属有无。悟无相三昧行者,观一切法不出空有,也不执取空有之相。这种修法强名折中(任运),折中不属于言说、不落于文字。要安其心怗其意,无有可安心处,用一切有为之法,无能成办任运之事。)

  博陵王又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乱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有人认为空无相者,即定与心用同一。道有中却无法可得,证体性常寂而能心用,好像善能用此心即会得真理一样。又说用即无用,智慧方便力有多门,言说心起与理事合一,理如如即能心如如,不必由识或心之别相来体会得。)

  禅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具劳已,永劫住幽识。抱相多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

  (证空及性用,本是修行人到最后理论都能懂得,但唯一习气是否断尽?若已能断尽一切微习,却是还沉空守寂,不能有性用,这样也不对。若是有性用,但是微习不灭,总是劳形,因无法真正证得解脱知见故。)

  博陵王又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

  (若前所说看心者,复有罗縠薄纱阻隔,看不清楚应如何?)

  禅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看心之时,有罗縠之障,既是幻心何必去看它。若无此幻心,遇缘要有所说时,下口也难矣。)

  ()玄祥释解

  1.前言

  一个开悟行者,要能明心见性,若无过来人指导,极易迷失方向。有时行者虽非迷失方向,但对于佛性的认知,好像没有办法拿得准,又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在寻寻觅觅间。若此时无有善知识指引,会花很长的时间在修行上;甚或能自行深入经藏、古籍中寻找出个道理,也是会很浪费时间的。

  初开悟的行者,当素法身活起,本来心与识是有所分别,但因认识不清,所以不知妄心与真识之分别在于何处。若能以古德所教言,以「执杖牧牛」方法行之,不让心与识产生混淆,最后倒也能得个休歇处。此时始知以前是没有走错冤枉路,更没有迷失掉。

  但当行者悟得空时,对于佛性的起用,可能还是会有彷徨无依之感。因「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只得靠自己福德去遇缘学习,始能认知佛性本来面目。这也就是古僧大德留言虽简约,但却有些蜘丝马迹可寻。

  行者欲得个中消息,均在心识的折冲任运间。当心能起灵觉之时,更是要用智慧之时机。能用智能来观灵觉所得之消息,且能不受其左右或影响,这也就是般若智慧,可言智中智。知一切法不能离诸相,那也能用方便法门,达了法性空,一得空性即是得智慧。要能了法性空,当推心不起善恶念想,有善恶分别想即不能通无记性。若能真的得善恶无分别想,就名解脱知见。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成佛次第」,世间禅定中不管色界、无色界天,修行者都有其次第来遵循。当然要认识佛性,要能明心见性,也要有次第来遵照悟知。正如法融禅师所言,佛禅之行者在心的任运中,要依此过程来成佛道,达即心即佛之境地。渠曰:「首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

  当行者第一阶段得解脱知见后,如何来分辨自然性应缘起法之现象,或者是五蕴非自然性起法相应者。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遇缘应缘是真,无缘起法是为伪,行者能善分别心的真伪,且能以平等法观之,当能知一切法之根本。本立则心能入无为境,处无境能起大慈心。行者于行菩萨道中,徧学一切法、一切智、道相智,总是要把五蕴根身与心法等都空除。若真也能达到此境界,行者心中之法云自能现起,徧泽一切众生,雨大法雨。

  

  3.语体文解

  唐永徽三年,邑宰萧元善请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寂灭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师问答佛法

  唐朝太宗的继承人唐高宗,其即位的最初六年年号名为永徽,后来改年号为显庆,高宗共在位卅四年(公元六五○~六八三年)。在高宗永徽三年时,官拜邑宰的萧元善先生,请牛头山法融禅师,在建初寺讲《大般若经》,临寺听众非常之多。当法融禅师讲到《大般若经》的寂灭品时,大地曾为之震动。法融禅师讲完经后,即回归到牛头山。时有五王之一的博陵王崔玄暐先生,与法融禅师请问佛法。博陵王者即是唐中宗被武则天废位后能重新复位时的五功臣之一,贬武拥李之主流。中宗复位后,对五位反武则天得呈之大臣们,不得不加以封官赏赐,因此封为首的张柬之为汉阳王,其它封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已为南阳王、敬晖为平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初转*轮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感动天地,发生大地震动之象,使博陵王生起与禅师论佛法心要。」本公案缘起于现象界,说明本公案的缘起,乃因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感动天地,讲至寂灭品时,大地为之震动。此现象促使博陵王,想更进一步向法融禅师请益佛法。

  博陵王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

  按语说:在任运折衷之间,实难有安顺贴适者。自己本来亦非用有为法来调伏诸心习气者,奈此困难度终于使我难见性焉。」

  博陵王崔玄暐先生开头即问法融禅师说,在修行有点境况、消息时,欲安此心难免要有些折衷,也实在很难能达到此心能安顺贴适。我自己认为不是用有为法来调伏心病的人,但还是非常地困难到能够见自本性,这样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一个开悟的行者,色身已破,五根应缘仅止于五识了知其尘境的功能,而能不加第六意根于分别想进入境中。虽能执杖牧牛,做到这样子的情况。但另外却还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的功能相继出现。在此觉知与妄执之间,行者是很难去取得一平衡点,如何明心见性?

  所以行者至此阶段,要能悟得空,还是有得折腾的,但行者在心的任运间,是以无为法为首要法门,不用一法守真空才能脱黏,若以一法治一法还是第二层次的法门。而无为法还当以忍辱波罗蜜多为究竟,万法中以忍字诀,当能克服一切坚固妄执性。

  禅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

  按语说:「在任运折衷之时,欲有些消息,并不属难易之事。但修禅宗佛道不离此十个阶段,若此十阶段没通过,即未达究竟也。」

  一个开悟的行者,才是真正要修心的时候,也就是所谓实修的开始。到底此时行者要如何来折衷任运此心,古僧大德讲要像「执杖牧牛」一样,随时依面境所缘观照此心的反应,此反应分觉知与习气相应两部份。依法融禅师所言,修心过程有如下十种情况。

  行者首先应观心所处之心境,次推展运用智慧中之智慧,三者当回光反照前能推展智慧者为何,四则不住善恶通达无记性,五者了解解脱之知见,六入真伪等观不加以分别,七者了知诸法本来之空,第八悟入大慈无为之境,九者证入五蕴皆空,最后能雨诸法云由心生一切法。详细说明十个修行次第于下:

  

  • 观心处心---此心当面境时,就会产生十二入(六根入六尘),然后生识用后即产生十八处(六根入六尘生六识)。此时行者心因为很敏感,比一般人有九倍之多,所以随境会有超感的觉知,觉知周遭之人事物的表里现象,此时行者祇能像「执杖牧牛」一样,只能有第一念的觉知,不能有第二念的妄执性心念起。
  • 推智中智---智中智者,前一智即能超感一切人、事、物的觉知心;后一智为空体能照一切境的智,此智具空有两面,具所现境能不黏的般若智慧。当行者「执杖牧牛」中,对境有超觉知后,微细习气使然就会有要批判善恶、对错的念头起时,行者马上要以后智超觉心及般若智制止前智所生妄想、习气分别之心念,不能让它继续动念下去,这就是第一阶段的「执杖牧牛」功夫。
  • 照推者---第三层次要能认识自性,此能照境者为何,行者当回光反照前能推展般若智…

    《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10· 成佛次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