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什麼樣的。其實不管外境如何顯現,人生百年就是一場夢。地獄中受苦五百年,在人間只是短暫的一會兒,原因也在這裏。所以學習了這些大乘教典,我們一定要了解萬法唯心的道理,無垢光尊者和麥彭仁波切也再叁講了,假如沒有懂得這些,許多大乘佛法根本無法解釋。
現在有些法師在宣講佛法時,對大乘的萬法唯心不太明白,講的時候處處有一些懷疑,覺得這不太合理,但也不敢說出來。原來我去過一個非常出名的佛學院,那裏有位法師就這樣說:“我一邊給別人講經說法,一邊心裏産生懷疑,但也沒有辦法,這就是我的職業,只有在別人面前假裝,說應該是這樣這樣。”實際上,假如你懂得了這裏的大乘教義,對諸法如夢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就沒有這種顧慮了,修行起來也比較容易。
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
是故叁界中,恐怖莫甚心。
不管是大象、獅子、豹子以及人非人的恐怖,還是地獄、餓鬼、旁生界中難忍的痛苦,佛陀說全部是由貪嗔癡等惡心所生。所以說,整個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再也沒有比心更可怕的了。
有些人認爲老虎特別可怕,有些人認爲小偷特別可怕,原來有個人房子裏進了一個小偷,他就特別害怕,說:“你慢慢坐啊,我去外面有點事情。”然後就跑出去了。其實小偷沒什麼可怕,你說一句話他就會跑的,但是膽子比較小的人,一見小偷就如臨大敵,趕緊找個借口逃跑了。此外,現在有些人害怕非典,有些人害怕禽流感,有些人害怕恐怖分子,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沒什麼可怕的,最多是搶奪你的財産、摧毀你一次的生命而已,但若以惡心造作罪業,千百萬劫都會在惡趣裏受苦,這個才是最可怕的,所以佛在經中說:“心乃敵中最大敵,除彼之外無怨敵。”
“佛”在藏文中叫圖巴,以前上師如意寶在石渠求學時,他的上師托嘎如意寶宣講這個頌詞,由于“圖巴”和“托嘎”的發音比較相似,第二天有位輔導員在輔導時就說:“托嘎如意寶講了,一切都是惡心造的。”後來上師知道了這件事情,在課堂上批評道:“我什麼時候說過一切都是惡心造的?”所以你們輔導也好,學習也好,如果自己沒有真正了解,中間還是會鬧很多笑話。
所以,調伏自己的心非常非常重要,慧源論師在《入菩薩行論大疏》中說:“世界無惡心,則無諸恐怖,何人調自心,彼樂無間斷。”也就是說,世界上如果沒有惡心的話,就不會有各種各樣的恐怖,假使一個人能調伏自己的心,那他的安樂必定永無間斷!
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叁、安忍度;四、精進度;五、靜慮度;六、智慧度。
作爲菩薩,身體力行的善法就是六度,而六度也是依靠心而圓滿。
醜一、布施度:
若除衆生貧,始圓施度者,
今猶見饑貧,昔佛雲何成?
有些人認爲:要圓滿布施度,必須要遣除外境中所有衆生的貧困,讓他們都獲得快樂和具有財富,可如今仍有許多饑餓的衆生、非常可憐的衆生,那釋迦牟尼佛爲主的諸佛是不是沒有圓滿布施度呢?
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爲布施度是從心上安立的,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雖然從表面上看來,圓滿六度必須要滿足一切衆生的願望,但真正的六度,完全是在自己心上圓滿的。
現在的一些大乘修行人,對大乘教理不太懂,經常將布施執著在一個事物上面。學過《入中論》、《十地經》的人都知道,一地菩薩就已經圓滿了布施度,那佛陀就更不用說了。所謂的布施圓滿,是指自己的舍心圓滿,而不是要將全世界的貧困者全部遣除。從《賢愚經》和《百業經》中也可以看出,佛陀當年在世時,印度也有許許多多的窮人,包括現在,佛陀的教法和事業還沒有滅盡之前,仍有那麼多的貧窮者,假如布施度是在外境上安立,那佛陀的布施度是不是沒有圓滿呢?並不是這樣,佛陀的布施度已經圓滿了。但他當時是不是這樣發願的呢?是,不管哪一尊佛陀,發願的時候都是要遣除一切衆生的貧困,但這樣發願過後,依靠願心的推動,他們已經獲得了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因此,圓滿布施度並不是從外面物質上安立的,而應該是從內心上安立,這一點非常重要!
下面進一步說明此理:
身財及果德,舍予衆生心,
經說施度圓,故施唯依心。
那麼,以什麼樣的心態才安立爲布施度呢?將內外的一切財産、身體連同自己施舍這些的善根果報,全部施予所有衆生而遠離悭吝之心,沒有一點條件,不希求任何果報,這種舍心就是布施度。《無盡慧經》中雲:“何爲布施度?即施舍一切財物及果法之心。是故,布施度唯是心。”
佛經中已經明白宣說了,布施度的界限就是什麼時候心裏産生了圓滿的舍心,什麼時候就圓滿了布施度。按照《入中論》的觀點,圓滿布施度不一定非要成佛,一地菩薩就可以了。雖然我們凡夫人現在還不行,因爲自己對身體有執著,對財物有執著,對善根有執著,完全舍棄這些有一定的困難,但也可以按照一地菩薩的舍心來修學,進行相似地布施,這也有非常大的功德。
有些人可能想:“如果說布施只是從心上安立,那是否不需要布施物質了?”也不是這樣的,如果你心上能舍,那身體和財物也會舍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中處處都講到,世尊在行持布施波羅蜜多時,舍棄身體及妻子兒女的現象比比皆是。對此,法王如意寶曾說過:“《釋尊廣傳》中的公案,尤其是講布施度時,大多數都是一地菩薩以上的境界。從有些公案中也可以看出,世尊布施完了以後,沒有産生絲毫的後悔心,依靠谛實語馬上就能令身體恢複,這些都是登地菩薩的成就征相。”我們雖然現在不能這樣做,但如果這樣發願修學,終有一天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布施度完全依靠心而安立,並不在于外境上面。這些道理,我希望所有的出家人、在家居士都能明白。現在許多佛教徒的水平不太夠,大乘的基本道理不太懂,所謂的布施圓滿就認爲是給一些東西,從來都不考慮自己的心。其實持戒度、安忍度等六度的圓滿,都是在心上面安立,我們爲什麼經常說“修心、修心”,其重要性就體現在這裏。如果你沒有修心的話,身體語言的善行雖然有功德,但與心的功德相比,簡直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我要求你們早上一定要修心,原因也在于此。
有些人可能這樣想:“佛陀既然沒有遣除所有衆生的貧苦,那怎麼會發心已經圓滿了呢?”這個問題在《現觀莊嚴論》中有闡述:佛陀度化衆生有清淨、圓滿、成熟叁種方式。所謂“清淨”,是指斷除最後有者相續中細微的無明種子,令其徹悟一切萬法的真相,獲得圓滿的無學道佛果;所謂“圓滿”,就是把衆生安置于道上,圓滿一地到十地的諸種功德;所謂“成熟”,是把衆生安置于道的所依(包括資糧道和加行道),即有些衆生由于因緣沒有成熟,暫時不能得到有學道的果位,但在他們相續中種下善根,使其在佛的教法下成熟,今後獲得解脫。
現在很多人認爲:“佛陀不是萬能嗎?既然是萬能的,他有無邊的大慈大悲心,爲什麼不把所有的衆生都度成佛?”他們想得特別簡單,其實佛陀再怎麼樣也沒辦法違越世間的自然規律,佛陀的事業是清淨、圓滿、成熟衆生,將有緣者分別安置于果上、道上、道的所依上,通過這種方式,他的度生事業是周遍、恒常、不間斷的。
因此,我們一方面要知道佛陀的確已經圓滿了布施度,另一方面,還要了解一切萬法都是自心的顯現,地獄是自己的心,佛也是自己的心,一切清淨不清淨的東西全部都是心。一旦我們的心獲得了自在,外境就完全在你的手下、你的眼下了;如果心沒有獲得自在,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中受了無數痛苦,將來還會繼續漂泊,繼續流轉,繼續在輪回裏面受苦。因此,學習了這部論典後,大家一定要經常觀心,哪怕每天觀一點點也可以,觀察心的來龍去脈和心的本體,這樣以後,所謂的心也並不是特別野蠻,如果我們去觀察它,經常下工夫修行,它還是有希望的。
所以你們沒有必要來一個上師就問:“我有沒有出家的緣分,我有沒有解脫的緣分?”上師看看你的臉色:“哦,你有緣分、你有緣分。”這個上師也許知道,也許不一定知道。其實你不用問別人,只要經常修心的話,肯定有解脫的緣分,有成就的機會。如果你從來都不觀心,上師授記你馬上成佛,也絕不會那麼容易的,上師怎麼樣拽著你的頭發一直到極樂世界去,恐怕也有一點困難。
總而言之,一切萬法都是心所造的,這個道理剛開始學因明、中觀的時候,提是經常提,但接受起來可能有點困難。現在通過教證理證,大家沒有理由不生信。如果你還有一些懷疑,認爲萬法不是心,那請把依據拿出來,我們可以研究一下。但事實證明,諸佛菩薩和曆代高僧大德從來沒有一個人能找出萬法不是心的依據,我們個別人恐怕就更不太容易了!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八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