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節課
現在正在宣說一切善法皆依心而産生,尤其是大乘中有六波羅蜜多,這是發了菩提心後在行持菩提道中不可缺少的行爲,它們也全部依靠心的清淨力而産生。前面已經講了第一個布施波羅蜜多,今天繼續講第二個持戒波羅蜜多。
醜二、持戒度:
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
獲斷惡之心,說爲戒度圓。
持戒波羅蜜多全部是依靠心的力量而産生,這樣宣說非常合理。假如沒有這樣宣說,認爲持戒波羅蜜多就是守戒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使外境斷絕一切損害,這是誰也做不到的。如果這樣認爲的話,即便是人們公認的佛陀,也有持戒波羅蜜多不圓滿的過失。
戒律中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自性罪和佛製罪,如果守持這些戒律按外境而安立,這樣也有很大的困難。首先以殺生爲例,倘若爲了使守戒者不殺生,而將所有的魚類、龜類等衆生全部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這是沒辦法做到的。整個世界的衆生那麼多,如果爲了守持清淨的戒律而將其全部遷到不會被殺害的地方,這是根本不現實的。
同樣,爲了不造偷盜的罪業,將一切我和我所執的財物全部搬到另一個地方,讓我們看不到任何財物;爲了不邪淫,則將引生貪心的男男女女都攆走,眼不見心不煩;爲了不說妄語,而不接觸一切知言解義的人……這樣的話,在這個地球上是做不到的。如果守戒的人必須要先找一個清淨的環境才能圓滿持戒波羅蜜多,那不要說是我們,就算往昔出世的佛陀也無法辦到。佛陀在世時,淫邪、殺生、偷盜等現象也屢見不鮮,假如守持清淨的戒律都在外境上安立,把一切難以避免傷害到的衆生都移到他方世界去,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持戒圓滿呢?就是獲得不造惡業之心。什麼時候相續中生起了不殺生的決心,就是不殺生的持戒圓滿;什麼時候生起“我從此以後不再邪淫”的決心,才是不邪淫的持戒圓滿。因此,所謂的持戒波羅蜜多,並不是令所有對境斷除損害,而是斷除對所有對境的損害之心。
有些宗派認爲戒體是一種不相應行法 ,有些宗派則認爲是一種色法,但唯識以上的大乘觀點認爲,戒律的本體就是斷惡之心,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大家一定要記清楚。不管是唯識、中觀還是密宗,這一點是共同承認的,只要是宣講戒波羅蜜多,都會引用寂天菩薩的這個教證來進行說明。因此,戒的本體是什麼?就是一種心,至于無表色 等說法,在大乘的究竟觀點中是不予以承認的。什麼時候你相續中生起了“從此以後我再也不造任何惡業”的決心,這種決心不是口頭上說說,而是內心中非常堅定的誓言,這就是世間的持戒波羅蜜多。那麼,持戒什麼時候才真實圓滿呢?正如月稱論師在《入中論》裏所說,到了二地菩薩時,夢中也沒有犯戒的現象,那個時候持戒便已經獲得了圓滿 。
那在此之前,持戒是不是跟外界環境沒有任何關系呢?也不是。對于初學者而言,阿底峽尊者說,選擇清淨的環境相當重要。因爲凡夫人在沒有登地之前一定會受環境的影響,所以爲了守持戒律而住在寂靜的地方、選擇清淨之地很有必要。但是,永遠都依靠外境來圓滿持戒波羅蜜多,這也是不可能的。所謂的守持戒律,應該是每個衆生的一種決心,如果你沒有這種決心,只是表面上不接觸任何人,自己關在房間裏,遠離紅塵鬧市及世間的凡夫愚衆,雖然作爲初學者是合理的,但從最究竟的角度而言,永遠都住在寂靜地方,能不能就圓滿持戒度呢?這也不一定。薩迦班智達講過:“性格惡劣的人住在寂靜的山林也會顯得異常粗暴,有智慧的人住在喧囂的大城市仍然是溫雅善良。正如森林中的猛獸也常常發怒,而鬧市裏的良馬卻非常溫順。”因此作爲修行人,真正的持戒度是在心上安立的,這也是大乘經論所共許的。
盡管戒體在小乘中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是按照大乘的觀點,心遠離一切垢染和塵勞,才是真正的持戒波羅蜜多。這一點,不僅我們佛教徒明白,有時候世間人也是明白的。前不久移動公司要在我們學院免費建一個手機信號接收器,大概是叁百多萬,當時很多人堅決反對,說:“我們這裏是清淨的道場,不需要這些東西。”當時有位領導就說:“大乘佛教裏不是說持戒是依靠心來安立的,並不依賴于外境嗎?”我們回答:“從最究竟的角度而言,持戒的確是一種斷心,但對初學者來講,手機、小靈通、大靈通,(中靈通好像還沒有發明,其實這些一點都不靈。以前的古人沒有這些,事情辦得非常圓滿。現代人雖然電話多得不得了,家裏也有,單位也有,手上也拿著,脖子上也挂著,但實際上解決不了什麼事情。)只能成爲散亂的因,真正的修行人並不需要外境上的這些條件。”所以作爲初學者,創造清淨的環境非常有必要,以前甯瑪派和噶當派的大德對遠離一切散亂這方面也非常重視。
總之,持戒只有依靠自心而圓滿,有智慧的人到了城市裏也不會違犯戒律,而心不清淨的人縱然呆在任何人都接觸不到的地方,也有各種各樣的犯戒方式。經中雲:“何爲戒律度?斷除害他之心。”依靠寂天菩薩對此的解釋方式,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什麼叫做持戒度,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生起大乘戒體。
醜叁、安忍度:
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
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
安忍假如不是從心上安立,而是要將所有的怨敵消滅幹淨,那不要說我們,就算是功德俱全的佛陀,當年在成佛之後,剛強野蠻的衆生仍然多得不可勝數,如此一來,佛陀也有尚未圓滿的過失了。這種說法,只要是有智慧的人都不會承認。因此,所謂的安忍波羅蜜多唯是依靠心而安立,這樣我們解釋大乘論典也非常方便。
頌詞的意思是,倘若外境的一切怨敵全部消滅之後,才算是圓滿了安忍波羅蜜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爲只要是不清淨的世界,性格粗暴、蠻橫頑固的衆生比比皆是,無量無邊,若將他們一一降伏、趕盡殺絕,一方面沒有這個必要,另一方面,修行人爲了自己修行而將怨敵全部消滅,也不是佛教徒的行爲。“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衆敵”,如果通過正知正念來如理思維,從根本上摧毀這一顆嗔心,實際上就相當于擊敗了所有的怨敵。佛經中說:“若能息滅嗔恨心,則所有外敵全都滅盡;反之,不滅除內在嗔恨心而去滅外面的怨敵,只會令外敵不斷增加,越來越多。”
其實,不要說摧毀所有的敵人,即便只是一個敵人,我們也不可能全部消滅。雖然在作戰時殺死了敵人,但他還有親朋好友、子孫後代,這樣彼此冤冤相報,外敵就像藤蔓一樣越來越多,根本不可能有窮盡之日。因此,大慈大悲的佛陀告訴我們:如果觀察自相續減少嗔恨心,那不管自己到哪裏去,都會覺得這個世界非常平和;倘若沒有對治嗔心,一味地在外境上對付敵人,就會認爲壞人滿天下,似乎所有衆生都在與自己爲敵。有時候也可以看得出來,脾氣不好的人,到哪裏都認爲環境不適合自己,吵架的對象處處皆是。而脾氣好的人,不管是在出家人的團體中,還是在家人的團體中,都會和大家打成一片,彼此其樂融融,相處得非常和睦。
然而,現在很多人根本不懂這個道理,一味地以自私自利的心來維護自己、摧毀對方,造成了許許多多的悲劇。其實有遠大的目光和智慧的人都知道,殺害別人等于殺害自己。現在很多國家爲了增強軍事力量,製造核武器、原子彈以及各種軍事設備,實際上你殺害了其他衆生,反作用力也會報應到自己身上。且不說來世的果報如何,現今因高科技而導致的環境汙染就非常嚴重,我們賴以生存的陸地、大海、天空全部被染汙,久而久之,人類也會把自己毀滅的。如果大家能依靠佛教的理念,以和平的觀念來對待衆生,這就是世間中最祥和的一股力量。可真正懂得這些道理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和平導師提倡仁愛之心,大多數人也不會利用這樣的手段和竅訣。
所以作爲一名佛教徒,我們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量發揮自己的愛心之光。當然,所做的事情不一定特別大,即使幫助一個人也是可以的。剛才我來上課的路上,看到有個新來的人,背了一個大大的包,站在那裏一直喘氣,有個道友就過去:“你是哪裏來的?要不要我幫你?你的大背包我背著吧。”然後就開始幫助他。我心裏的的確確非常高興,爲什麼呢?我們學習這樣的大乘論典,不一定非讓成千上萬的人發菩提心,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功德,只要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點小小的善事,幫助一下周圍的衆生,心平氣和地接人待物,這種慈悲心的光就能讓這個世界變得非常美好。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這種方法,跟別人打交道都有一種意圖、一種目的,所以他們非常需要《入菩薩行論》的這些竅訣。如果能用上這些竅訣,不管自己住在哪裏,附近的人全部是好人,沒有一個壞人,在社會團體當中,平時用微笑的眼光來看待他們,他們也會對你非常友好。
下面以比喻進一步說明:
何須足量革,盡覆此大地,
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
例如,你光腳在大地上行走,地面上遍滿荊棘刺、砂石、尖礫,愚笨的人爲了防止自己的腳受傷,就用牛皮來覆蓋整個大地。大家也清楚,不要說整個大地,一個人從小到現在所走的地方那麼多,如果每個地方都像鋪地毯一樣用皮革覆蓋,那是根本不現實的。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說過:“別說是整個大地,就連將我們的喇榮山溝用牛皮蓋起來(將近四公裏),也非常困難,那樣不知要殺多少頭牦牛!”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就是用小小的一片皮革做成鞋墊,這樣的話,一切問題都已經解決了。你穿著鞋子到處去,腳也肯定安全,不會被任何東西刺傷,這就相當于覆蓋了整個大地。
以前我放牦牛的時候,家裏比較窮買不起鞋,夏天光腳還可以,一旦到了秋天,雙腳踩在幹草上就像針刺一般難受。我們隔壁有個老太太,她有一雙鞋,每次我走在她的後面,心裏就非常羨慕。爲了不讓自己…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