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九节课

  第四十九节课

  现在正在宣说一切善法皆依心而产生,尤其是大乘中有六波罗蜜多,这是发了菩提心后在行持菩提道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它们也全部依靠心的清净力而产生。前面已经讲了第一个布施波罗蜜多,今天继续讲第二个持戒波罗蜜多。

  丑二、持戒度:

  遣鱼至何方,始得不遭伤?

  获断恶之心,说为戒度圆。

  持戒波罗蜜多全部是依靠心的力量而产生,这样宣说非常合理。假如没有这样宣说,认为持戒波罗蜜多就是守戒的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外境断绝一切损害,这是谁也做不到的。如果这样认为的话,即便是人们公认的佛陀,也有持戒波罗蜜多不圆满的过失。

  戒律中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等自性罪和佛制罪,如果守持这些戒律按外境而安立,这样也有很大的困难。首先以杀生为例,倘若为了使守戒者不杀生,而将所有的鱼类、龟类等众生全部迁移到别的地方去,这是没办法做到的。整个世界的众生那么多,如果为了守持清净的戒律而将其全部迁到不会被杀害的地方,这是根本不现实的。

  同样,为了不造偷盗的罪业,将一切我和我所执的财物全部搬到另一个地方,让我们看不到任何财物;为了不邪淫,则将引生贪心的男男女女都撵走,眼不见心不烦;为了不说妄语,而不接触一切知言解义的人……这样的话,在这个地球上是做不到的。如果守戒的人必须要先找一个清净的环境才能圆满持戒波罗蜜多,那不要说是我们,就算往昔出世的佛陀也无法办到。佛陀在世时,淫邪、杀生、偷盗等现象也屡见不鲜,假如守持清净的戒律都在外境上安立,把一切难以避免伤害到的众生都移到他方世界去,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持戒圆满呢?就是获得不造恶业之心。什么时候相续中生起了不杀生的决心,就是不杀生的持戒圆满;什么时候生起“我从此以后不再邪淫”的决心,才是不邪淫的持戒圆满。因此,所谓的持戒波罗蜜多,并不是令所有对境断除损害,而是断除对所有对境的损害之心。

  有些宗派认为戒体是一种不相应行法 ,有些宗派则认为是一种色法,但唯识以上的大乘观点认为,戒律的本体就是断恶之心,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大家一定要记清楚。不管是唯识、中观还是密宗,这一点是共同承认的,只要是宣讲戒波罗蜜多,都会引用寂天菩萨的这个教证来进行说明。因此,戒的本体是什么?就是一种心,至于无表色 等说法,在大乘的究竟观点中是不予以承认的。什么时候你相续中生起了“从此以后我再也不造任何恶业”的决心,这种决心不是口头上说说,而是内心中非常坚定的誓言,这就是世间的持戒波罗蜜多。那么,持戒什么时候才真实圆满呢?正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所说,到了二地菩萨时,梦中也没有犯戒的现象,那个时候持戒便已经获得了圆满 。

  那在此之前,持戒是不是跟外界环境没有任何关系呢?也不是。对于初学者而言,阿底峡尊者说,选择清净的环境相当重要。因为凡夫人在没有登地之前一定会受环境的影响,所以为了守持戒律而住在寂静的地方、选择清净之地很有必要。但是,永远都依靠外境来圆满持戒波罗蜜多,这也是不可能的。所谓的守持戒律,应该是每个众生的一种决心,如果你没有这种决心,只是表面上不接触任何人,自己关在房间里,远离红尘闹市及世间的凡夫愚众,虽然作为初学者是合理的,但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永远都住在寂静地方,能不能就圆满持戒度呢?这也不一定。萨迦班智达讲过:“性格恶劣的人住在寂静的山林也会显得异常粗暴,有智慧的人住在喧嚣的大城市仍然是温雅善良。正如森林中的猛兽也常常发怒,而闹市里的良马却非常温顺。”因此作为修行人,真正的持戒度是在心上安立的,这也是大乘经论所共许的。

  尽管戒体在小乘中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按照大乘的观点,心远离一切垢染和尘劳,才是真正的持戒波罗蜜多。这一点,不仅我们佛教徒明白,有时候世间人也是明白的。前不久移动公司要在我们学院免费建一个手机信号接收器,大概是三百多万,当时很多人坚决反对,说:“我们这里是清净的道场,不需要这些东西。”当时有位领导就说:“大乘佛教里不是说持戒是依靠心来安立的,并不依赖于外境吗?”我们回答:“从最究竟的角度而言,持戒的确是一种断心,但对初学者来讲,手机、小灵通、大灵通,(中灵通好像还没有发明,其实这些一点都不灵。以前的古人没有这些,事情办得非常圆满。现代人虽然电话多得不得了,家里也有,单位也有,手上也拿着,脖子上也挂着,但实际上解决不了什么事情。)只能成为散乱的因,真正的修行人并不需要外境上的这些条件。”所以作为初学者,创造清净的环境非常有必要,以前宁玛派和噶当派的大德对远离一切散乱这方面也非常重视。

  总之,持戒只有依靠自心而圆满,有智慧的人到了城市里也不会违犯戒律,而心不清净的人纵然呆在任何人都接触不到的地方,也有各种各样的犯戒方式。经中云:“何为戒律度?断除害他之心。”依靠寂天菩萨对此的解释方式,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什么叫做持戒度,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生起大乘戒体。

  丑三、安忍度:

  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

  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

  安忍假如不是从心上安立,而是要将所有的怨敌消灭干净,那不要说我们,就算是功德俱全的佛陀,当年在成佛之后,刚强野蛮的众生仍然多得不可胜数,如此一来,佛陀也有尚未圆满的过失了。这种说法,只要是有智慧的人都不会承认。因此,所谓的安忍波罗蜜多唯是依靠心而安立,这样我们解释大乘论典也非常方便。

  颂词的意思是,倘若外境的一切怨敌全部消灭之后,才算是圆满了安忍波罗蜜多,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只要是不清净的世界,性格粗暴、蛮横顽固的众生比比皆是,无量无边,若将他们一一降伏、赶尽杀绝,一方面没有这个必要,另一方面,修行人为了自己修行而将怨敌全部消灭,也不是佛教徒的行为。“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如果通过正知正念来如理思维,从根本上摧毁这一颗嗔心,实际上就相当于击败了所有的怨敌。佛经中说:“若能息灭嗔恨心,则所有外敌全都灭尽;反之,不灭除内在嗔恨心而去灭外面的怨敌,只会令外敌不断增加,越来越多。”

  其实,不要说摧毁所有的敌人,即便只是一个敌人,我们也不可能全部消灭。虽然在作战时杀死了敌人,但他还有亲朋好友、子孙后代,这样彼此冤冤相报,外敌就像藤蔓一样越来越多,根本不可能有穷尽之日。因此,大慈大悲的佛陀告诉我们:如果观察自相续减少嗔恨心,那不管自己到哪里去,都会觉得这个世界非常平和;倘若没有对治嗔心,一味地在外境上对付敌人,就会认为坏人满天下,似乎所有众生都在与自己为敌。有时候也可以看得出来,脾气不好的人,到哪里都认为环境不适合自己,吵架的对象处处皆是。而脾气好的人,不管是在出家人的团体中,还是在家人的团体中,都会和大家打成一片,彼此其乐融融,相处得非常和睦。

  然而,现在很多人根本不懂这个道理,一味地以自私自利的心来维护自己、摧毁对方,造成了许许多多的悲剧。其实有远大的目光和智慧的人都知道,杀害别人等于杀害自己。现在很多国家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制造核武器、原子弹以及各种军事设备,实际上你杀害了其他众生,反作用力也会报应到自己身上。且不说来世的果报如何,现今因高科技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就非常严重,我们赖以生存的陆地、大海、天空全部被染污,久而久之,人类也会把自己毁灭的。如果大家能依靠佛教的理念,以和平的观念来对待众生,这就是世间中最祥和的一股力量。可真正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少之又少,即使有些和平导师提倡仁爱之心,大多数人也不会利用这样的手段和窍诀。

  所以作为一名佛教徒,我们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发挥自己的爱心之光。当然,所做的事情不一定特别大,即使帮助一个人也是可以的。刚才我来上课的路上,看到有个新来的人,背了一个大大的包,站在那里一直喘气,有个道友就过去:“你是哪里来的?要不要我帮你?你的大背包我背着吧。”然后就开始帮助他。我心里的的确确非常高兴,为什么呢?我们学习这样的大乘论典,不一定非让成千上万的人发菩提心,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功德,只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一点小小的善事,帮助一下周围的众生,心平气和地接人待物,这种慈悲心的光就能让这个世界变得非常美好。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种方法,跟别人打交道都有一种意图、一种目的,所以他们非常需要《入菩萨行论》的这些窍诀。如果能用上这些窍诀,不管自己住在哪里,附近的人全部是好人,没有一个坏人,在社会团体当中,平时用微笑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他们也会对你非常友好。

  下面以比喻进一步说明:

  何须足量革,尽覆此大地,

  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

  例如,你光脚在大地上行走,地面上遍满荆棘刺、砂石、尖砾,愚笨的人为了防止自己的脚受伤,就用牛皮来覆盖整个大地。大家也清楚,不要说整个大地,一个人从小到现在所走的地方那么多,如果每个地方都像铺地毯一样用皮革覆盖,那是根本不现实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过:“别说是整个大地,就连将我们的喇荣山沟用牛皮盖起来(将近四公里),也非常困难,那样不知要杀多少头牦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用小小的一片皮革做成鞋垫,这样的话,一切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你穿着鞋子到处去,脚也肯定安全,不会被任何东西刺伤,这就相当于覆盖了整个大地。

  以前我放牦牛的时候,家里比较穷买不起鞋,夏天光脚还可以,一旦到了秋天,双脚踩在干草上就像针刺一般难受。我们隔壁有个老太太,她有一双鞋,每次我走在她的后面,心里就非常羡慕。为了不让自己…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九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