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八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是什么样的。其实不管外境如何显现,人生百年就是一场梦。地狱中受苦五百年,在人间只是短暂的一会儿,原因也在这里。所以学习了这些大乘教典,我们一定要了解万法唯心的道理,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也再三讲了,假如没有懂得这些,许多大乘佛法根本无法解释。

  现在有些法师在宣讲佛法时,对大乘的万法唯心不太明白,讲的时候处处有一些怀疑,觉得这不太合理,但也不敢说出来。原来我去过一个非常出名的佛学院,那里有位法师就这样说:“我一边给别人讲经说法,一边心里产生怀疑,但也没有办法,这就是我的职业,只有在别人面前假装,说应该是这样这样。”实际上,假如你懂得了这里的大乘教义,对诸法如梦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就没有这种顾虑了,修行起来也比较容易。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

  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不管是大象、狮子、豹子以及人非人的恐怖,还是地狱、饿鬼、旁生界中难忍的痛苦,佛陀说全部是由贪嗔痴等恶心所生。所以说,整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再也没有比心更可怕的了。

  有些人认为老虎特别可怕,有些人认为小偷特别可怕,原来有个人房子里进了一个小偷,他就特别害怕,说:“你慢慢坐啊,我去外面有点事情。”然后就跑出去了。其实小偷没什么可怕,你说一句话他就会跑的,但是胆子比较小的人,一见小偷就如临大敌,赶紧找个借口逃跑了。此外,现在有些人害怕非典,有些人害怕禽流感,有些人害怕恐怖分子,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没什么可怕的,最多是抢夺你的财产、摧毁你一次的生命而已,但若以恶心造作罪业,千百万劫都会在恶趣里受苦,这个才是最可怕的,所以佛在经中说:“心乃敌中最大敌,除彼之外无怨敌。”

  “佛”在藏文中叫图巴,以前上师如意宝在石渠求学时,他的上师托嘎如意宝宣讲这个颂词,由于“图巴”和“托嘎”的发音比较相似,第二天有位辅导员在辅导时就说:“托嘎如意宝讲了,一切都是恶心造的。”后来上师知道了这件事情,在课堂上批评道:“我什么时候说过一切都是恶心造的?”所以你们辅导也好,学习也好,如果自己没有真正了解,中间还是会闹很多笑话。

  所以,调伏自己的心非常非常重要,慧源论师在《入菩萨行论大疏》中说:“世界无恶心,则无诸恐怖,何人调自心,彼乐无间断。”也就是说,世界上如果没有恶心的话,就不会有各种各样的恐怖,假使一个人能调伏自己的心,那他的安乐必定永无间断!

  子二(修持善法)分六: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安忍度;四、精进度;五、静虑度;六、智慧度。

  作为菩萨,身体力行的善法就是六度,而六度也是依靠心而圆满。

  丑一、布施度:

  若除众生贫,始圆施度者,

  今犹见饥贫,昔佛云何成?

  有些人认为:要圆满布施度,必须要遣除外境中所有众生的贫困,让他们都获得快乐和具有财富,可如今仍有许多饥饿的众生、非常可怜的众生,那释迦牟尼佛为主的诸佛是不是没有圆满布施度呢?

  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因为布施度是从心上安立的,不是在外境上安立的。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圆满六度必须要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但真正的六度,完全是在自己心上圆满的。

  现在的一些大乘修行人,对大乘教理不太懂,经常将布施执著在一个事物上面。学过《入中论》、《十地经》的人都知道,一地菩萨就已经圆满了布施度,那佛陀就更不用说了。所谓的布施圆满,是指自己的舍心圆满,而不是要将全世界的贫困者全部遣除。从《贤愚经》和《百业经》中也可以看出,佛陀当年在世时,印度也有许许多多的穷人,包括现在,佛陀的教法和事业还没有灭尽之前,仍有那么多的贫穷者,假如布施度是在外境上安立,那佛陀的布施度是不是没有圆满呢?并不是这样,佛陀的布施度已经圆满了。但他当时是不是这样发愿的呢?是,不管哪一尊佛陀,发愿的时候都是要遣除一切众生的贫困,但这样发愿过后,依靠愿心的推动,他们已经获得了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圆满布施度并不是从外面物质上安立的,而应该是从内心上安立,这一点非常重要!

  下面进一步说明此理:

  身财及果德,舍予众生心,

  经说施度圆,故施唯依心。

  那么,以什么样的心态才安立为布施度呢?将内外的一切财产、身体连同自己施舍这些的善根果报,全部施予所有众生而远离悭吝之心,没有一点条件,不希求任何果报,这种舍心就是布施度。《无尽慧经》中云:“何为布施度?即施舍一切财物及果法之心。是故,布施度唯是心。”

  佛经中已经明白宣说了,布施度的界限就是什么时候心里产生了圆满的舍心,什么时候就圆满了布施度。按照《入中论》的观点,圆满布施度不一定非要成佛,一地菩萨就可以了。虽然我们凡夫人现在还不行,因为自己对身体有执著,对财物有执著,对善根有执著,完全舍弃这些有一定的困难,但也可以按照一地菩萨的舍心来修学,进行相似地布施,这也有非常大的功德。

  有些人可能想:“如果说布施只是从心上安立,那是否不需要布施物质了?”也不是这样的,如果你心上能舍,那身体和财物也会舍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处处都讲到,世尊在行持布施波罗蜜多时,舍弃身体及妻子儿女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法王如意宝曾说过:“《释尊广传》中的公案,尤其是讲布施度时,大多数都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从有些公案中也可以看出,世尊布施完了以后,没有产生丝毫的后悔心,依靠谛实语马上就能令身体恢复,这些都是登地菩萨的成就征相。”我们虽然现在不能这样做,但如果这样发愿修学,终有一天是可以做到的。

  因此布施度完全依靠心而安立,并不在于外境上面。这些道理,我希望所有的出家人、在家居士都能明白。现在许多佛教徒的水平不太够,大乘的基本道理不太懂,所谓的布施圆满就认为是给一些东西,从来都不考虑自己的心。其实持戒度、安忍度等六度的圆满,都是在心上面安立,我们为什么经常说“修心、修心”,其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如果你没有修心的话,身体语言的善行虽然有功德,但与心的功德相比,简直太微不足道了,所以我要求你们早上一定要修心,原因也在于此。

  有些人可能这样想:“佛陀既然没有遣除所有众生的贫苦,那怎么会发心已经圆满了呢?”这个问题在《现观庄严论》中有阐述:佛陀度化众生有清净、圆满、成熟三种方式。所谓“清净”,是指断除最后有者相续中细微的无明种子,令其彻悟一切万法的真相,获得圆满的无学道佛果;所谓“圆满”,就是把众生安置于道上,圆满一地到十地的诸种功德;所谓“成熟”,是把众生安置于道的所依(包括资粮道和加行道),即有些众生由于因缘没有成熟,暂时不能得到有学道的果位,但在他们相续中种下善根,使其在佛的教法下成熟,今后获得解脱。

  现在很多人认为:“佛陀不是万能吗?既然是万能的,他有无边的大慈大悲心,为什么不把所有的众生都度成佛?”他们想得特别简单,其实佛陀再怎么样也没办法违越世间的自然规律,佛陀的事业是清净、圆满、成熟众生,将有缘者分别安置于果上、道上、道的所依上,通过这种方式,他的度生事业是周遍、恒常、不间断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知道佛陀的确已经圆满了布施度,另一方面,还要了解一切万法都是自心的显现,地狱是自己的心,佛也是自己的心,一切清净不清净的东西全部都是心。一旦我们的心获得了自在,外境就完全在你的手下、你的眼下了;如果心没有获得自在,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受了无数痛苦,将来还会继续漂泊,继续流转,继续在轮回里面受苦。因此,学习了这部论典后,大家一定要经常观心,哪怕每天观一点点也可以,观察心的来龙去脉和心的本体,这样以后,所谓的心也并不是特别野蛮,如果我们去观察它,经常下工夫修行,它还是有希望的。

  所以你们没有必要来一个上师就问:“我有没有出家的缘分,我有没有解脱的缘分?”上师看看你的脸色:“哦,你有缘分、你有缘分。”这个上师也许知道,也许不一定知道。其实你不用问别人,只要经常修心的话,肯定有解脱的缘分,有成就的机会。如果你从来都不观心,上师授记你马上成佛,也绝不会那么容易的,上师怎么样拽着你的头发一直到极乐世界去,恐怕也有一点困难。

  总而言之,一切万法都是心所造的,这个道理刚开始学因明、中观的时候,提是经常提,但接受起来可能有点困难。现在通过教证理证,大家没有理由不生信。如果你还有一些怀疑,认为万法不是心,那请把依据拿出来,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但事实证明,诸佛菩萨和历代高僧大德从来没有一个人能找出万法不是心的依据,我们个别人恐怕就更不太容易了!

  

《《入行论讲记》第四册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八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