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七節課

  第四十七節課

  大乘竅訣《入菩薩行論》已經講了四品,今天開始講 第五品 正知正念

  本品爲持戒波羅蜜多所攝。持戒波羅蜜多用兩品來宣說,前面用不放逸品已經闡述了受菩薩戒後不能放逸,一定要小心謹慎地護持。今天這一品是以正知正念來護持戒律。

  所謂正知正念,以前也給大家講過,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經常用智慧來觀察叁門行持善法 。有些論師將正知正見和正知正念混爲一談,這種說法不太合理。正知正見是指正確的定解,屬于見解方面,而正知正念則是護持戒律的一種方法。如果失去了正知正念,就像是開車失去方向盤一樣,沒有控製的能力,因此應以正知正念來護持戒律,盡量將自己的方向擺正。

  戊二(正知正念)分叁:一、護戒之方便法——護心;二、護心之方便法——護正知正念;叁、教誡結合相續而精進。

  己一(護戒之方便法——護心)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庚一、略說:

  欲護學處者,策勵當護心,

  若不護此心,不能護學處。

  第一品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第二、叁品講如何受持菩薩戒,第四品講以不放逸來護持菩薩戒,但僅僅不放逸也是不行的,還一定要有正知和正念。爲什麼呢?因爲一個想要獲得解脫的人,在學習大乘行爲的過程中,必須要守持應守的學處,正如《入菩薩行論大疏》所說,受了菩薩戒之後,要按照戒律中的開遮進行取舍,已經開許的則可以行持,遮止的學處千萬不能違越。而想要護持這些菩薩戒,作者在這裏一再要求大家:應集中精力、一心一意地護持自己的心。

  衆生無始以來隨分別念漂泊于輪回中,心散亂于色聲香味等五欲,導致了如今這樣的輪回痛苦。佛在《華嚴經》中說:“于自心建立一切菩薩行故……應守護心城。”所以凡是要行持菩薩六度萬行的修行人,務必要護持自己心的城門。當然,在護持心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困難,尤其對我們初學者來講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妙臂請問經》中說,我們的心非常不聽話,猶如閃電、雲霧、暴風、海浪一樣瞬息萬變,隨外境而轉,因此一定要善于調伏。如果不能調伏的話,就不能護持好菩薩學處。

  世間上有許許多多的修行人,或學習大乘佛法,或學習小乘佛法,但不論是大乘小乘,都會有一些學處需要護持(如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假如不違越這些學處而如理如實護持,必定會獲得暫時或究竟的解脫。相反,倘若沒有調伏自心,隨隨便便地輕賤學處,則會招致不好的結果。所以大家要經常觀察:“我現在到底在做什麼?行爲如不如法?發心清不清淨?給別人說的話有沒有道理?今天所做的事情對衆生和自己有沒有利益?”時時刻刻監督自己、護持自心。如果沒有這樣,雖然你表面在上師面前受過菩薩戒,自己也承諾“從今以後我要度化衆生,調伏煩惱”,但在實際行動中能不能真正行持呢?非常困難。我們也看得出來,那些沒有護持自心的人,到了最後,守持戒律、利益衆生的誓言全部蕩然無存。

  所以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會不會成就,關鍵是看他能不能護持自心。雖然我們的心就像小猴子一樣刹那也不停住,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心是會逐漸調伏過來的。學院中就有個別道友,誰都沒有勸他,近幾年來一直在觀自己的心,自覺地護持,這樣確實非常好。如果有個老師天天勸你,不斷地提醒你要修行,那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佛陀告訴我們:自己是自己的怙主,任何人也不可能代替。許多人經過這樣的修行,自己的心有了一定的調整,剛開始時心一刹那也不停住,經常湧現可怕的貪嗔癡,經過幾年幾個月的修心後,現在的進步十分明顯。

  作爲一個修行人,我們隨時都要調整自心,觀察別人的過失並不重要。以前上師如意寶在講這個頌詞時,引用過《薩迦格言》中的一句話:“智者經常檢討自己的缺點,劣者老是挑剔別人的過錯,就像孔雀喜歡觀察自己的身體,而鸱枭(貓頭鷹)總是給別人帶來惡兆。”以這個比喻來告誡我們,不要總看別人的過失,口中說些無聊的話語,身體做些對自他都沒有利益的事情。一個人做事應該有選擇,要麼對自己的解脫有利益,要麼對衆生有利益,如果像瘋狂者那樣沒有選擇性,世間上亂七八糟的事那麼多,怎麼做也做不完,而且做了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因此,我們作爲修行人,做事情時應該詳細觀察,修行時應該調伏自心,這是極爲重要的!

  庚二(廣說)分四:一、需護心之理由;二、護持方法;叁、如是護持之功德;四、需精勤護持之理。

  辛一(需護心之理由)分叁:一、未護心之過患;二、護心之功德;叁、攝義。

  壬一、未護心之過患:

  若縱狂象心,受難無間獄,

  未馴大狂象,爲患不及此。

  我們一定要護持自己的心,如果平時沒有以正知正念和不放逸來加以護持,讓心隨無始以來的串習實執而産生貪心嗔心,以及散亂于外境,這樣,就會造下殺生偷盜等各種各樣的惡業,因果絲毫不爽,你的來世一定會感受痛苦的。尤其是墮入了無間地獄,再也沒有比那裏更痛苦的了,按照顯宗的觀點,我們死後不經中陰而直接墮入,所感受的痛苦從來也不停止。假如感受了這樣的痛苦,那上上的痛苦就更不用說了,人間、餓鬼、旁生乃至其他地獄的百般痛苦,必定會讓你苦不堪言。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就是沒有調伏自心,讓它放任自流造作惡業,最終感受這些不堪設想的苦果。

  世間上未經馴服的狂象,能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古印度等國家有這樣一種傳統,在作戰的過程中,爲了消滅敵方,有些人在大象的鼻子上、頭上拴寶劍鐵輪等各種兵器,然後喂一些美酒,把它們趕往敵人的方向。一旦這些大象無調伏的憤怒心極度發作,它們就橫沖直撞,將面前的房屋、建築物、人等統統摧毀踩爛。雖然這些狂象的破壞力很大,但與我們沒有調伏心比起來,仍然遠遠不及。爲什麼呢?因爲狂象最多是摧毀一些建築和我們這輩子的生命身體,它再厲害也不可能將我們投入無間地獄生生世世感受痛苦,但如果沒有調伏心的話,一刹那所造的惡業,也會給自己與他人帶來極大危害。佛經中說:“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倘若放逸自心不加克製,就會喪失所有的善妙功德。如果我們沒有調心,變成一些恐怖分子,或者製造原子彈毀壞整個社會,或者開辦工廠製造殺生武器、殺蟲劑、殺生藥物等,此舉對自己的危害遠遠超過了狂象。

  還有些人見解不正、行爲不正,尤其對上師叁寶生起邪見、不承認前後世的存在,按照《中觀四百論》的觀點,這些人破戒尚有忏悔的機會,可是失毀見解的話,那就無藥可救了。佛陀在《涅槃經》中也說:“不見後世,無惡不造。”這種人放縱惡心,只要有能力、有機會就造惡業,也會招致可怕的後果。所以大家一定要調整自心,隨時隨地以佛法的正知正念來觀察自相續,假如行爲不如法,就要狠狠地懲罰自己。

  我個人認爲,自私自利特別強的人,所作所爲肯定會有造惡業的成分,今生中招致許許多多不快樂,來世的痛苦更不用說了。有些人身體不好、心情不好,完全都是自私自利的心所致,不僅佛教中如是承認,現在的世間人也同樣認可。美國紐約有位醫學家,他多年來專門研究人的情緒和感官反應問題,通過長期的試驗表明,大多數人犯心髒病的原因就是對“我”太執著,那些喜歡說我、心裏一直想我的人,心髒病的發作率比較高。所以你們要是覺得發心髒病特別舒服,就要多想一想我,多說一說我的家庭、我的財産、爲了我而如何如何……

  其實,世間上的戰爭也好,吵架打架也好,凡是人與人、人與其他衆生之間的沖突,全部都是與“我”有關。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就是我的國家和你的國家爭執不息;家庭中人與人吵架,也是“你說我什麼,我是如何如何”。沒有“我”的吵架一般是聽不到的,要麼是我,要麼是我所,在第六品中也會講到,生嗔的對境有十二種,不外乎就是對我和我的親朋好友造成損害,對我的怨敵進行幫助等。所以世間中的一切痛苦災難,都是我們的心沒有調整過來而導致的。

  只要觀察一下周圍,我們就會發現,身邊大多數人都不懂這些真理,整天在迷迷糊糊當中虛度時光。而學過佛法的人,雖然懂得一些,但真正能做到的也寥若晨星。對于初學者來講,佛經裏的道理全部一五一十地行持,這恐怕也有一定困難,但學過佛法和沒有學過確實有很大差別。所以我非常希望學習這部大論的道友們,在自己有能力、有因緣的情況下,可不可以對身邊的人帶來一些正面影響,經常宣傳佛教慈悲爲懷、助人爲樂的精神。即使他們不信佛教,這些道理,任何民族、任何團體的人也應該會接受的。畢竟這個世界上真正愛衆生的人非常少,愛自己、維護自己的人非常多,只要他們知道佛教的理念到底是什麼,一定會是感興趣的,這就是度化衆生。我們一輩子當中哪怕只度一個衆生,也是非常不錯的,《釋尊廣傳》中有許多這方面的公案,作爲學習佛法的人,假如度了一個衆生,也沒有白來這個人間一趟。

  壬二(護心之功德)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癸一、略說:

  若以正念索,緊拴心狂象,

  怖畏盡消除,福善悉獲至。

  這裏用比喻進行宣講:爲了護持學處,我們時刻不能忘記行持善法的正念,它相當于一條繩索,將心的狂象緊緊拴在善法的樁子上,不讓它隨隨便便在外境中搞破壞、造惡業,行持一些不善法,這樣一來,世間中所有的恐怖,如叁惡趣的痛苦、地水火風的災難都將煙消雲散,暫時的增上生和究竟的決定勝等一切善妙功德會自然呈現、紛至沓來。

  無論什麼樣的人,只要能調伏自己的心,把胡思亂想、亂七八糟的心管得住,這就是真正的大修行人,也是世間上所謂的大德。比如你住在城市中,每天面對五花八門、形形色色的外境,心絲毫也不散亂,一直以正知正念把持得非常清淨;假如你住在清淨的聖地,貪嗔嫉妒…

《《入行論講記》第四冊 第五品 正知正念 第四十七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