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體用 7· 劍觸不得

  (一)公案本文

  僧問四川布水岩禅師曰:「寶劍未磨時如何?」

  (識起迷情于所有習氣未淨盡,是何境界,將如何自處?奈未能開悟者,何有劍可磨?)

  禅師曰:「用不得!」

  (色陰、受陰區宇不滅,有劍也枉然,因不能起用故!)

  僧曰:「磨後如何?」

  (幾經鍛煉,任運自在後,劍磨得銳利後當如何?)

  禅師曰:「觸不得!」

  (因太銳利故,故觸不得。亂用寶劍,總會傷物,行者能不慎乎哉!)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未開悟行者,體性真如不顯,無劍可磨!開悟後行者,心起靈知靈覺心,並能隨心所起而成辦一切事。無知之徒,不知去除妄想習氣心病,卻以此能用之心,依其喜怒哀樂而隨意起心用,傷人、傷物無數,總是造業之舉,永處輪回之苦處。禅宗行者見真如性後,能體知無始劫以來,妄習未盡,雖微細、極微細等妄習,還是要盡量去除,此即是磨煉寶劍。故趕緊磨劍結果,使自性真如大量顯現,並使妄想習氣,貪、瞋、癡叁毒盡除,則清淨自性自然顯現。

  當自性真如體現起時,真如體能知遍一切處,有緣衆生隨念起處,即能覺知,菩薩能知能覺,而能不住境生心,了知真如體所現的一切法爾現象。知而能不執,是爲不即不離,在不即不離中,也能起一切佛事,協助一切有情衆生,利益一切事物。

  外道、非真佛子,或是無知學佛者,每當有劍蹤現起時,不知去磨劍,去除妄習;而求名聞利養者,用此劍去爲衆生做生財算命之事,若也趨利、趨名而爲,就是用此劍去造無量無邊業。更有甚者,會用此劍去爲非做歹,如有人言行不如己意,即用此劍傷害其人;或知有人修行有點樣子,會用此劍去幹擾他人。無知之徒總會用此劍去造業,而錯認爲這是修行的結果及能力。實不知得此劍之時,正好是要磨劍的開始,若不將此劍磨亮一點、學無爲一點,不能證入真如無爲的境界。

  當然,每個修行人,都有他宿世因緣,該學什麼法、會追隨什麼人,就會得什麼果報及境界。若我們今生有幸,能聞正法,能行正行,能用六度來修大乘,能以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度過無量無邊的境界,最後希能得無上正等正覺,或于菩提道上能世世增長,不再走錯路,不再于外道、世間禅定中繞圈子,則今生已不虛此生,更要努力以赴,得個什麼結果,才能不虛此生。故要深入經藏,能依佛陀經典的教誨,時時刻刻地用功,才能在有生之年,得個道理來。

  

  2.釋題

  本公案名爲「劍觸不得」,亦即寶劍觸碰不得,這是世俗人的說法,修行人對此的體悟應會有不同。當然大家都知道,所謂世間的寶劍非常銳利,是觸摸不得的,不然不小心時,會爲寶劍所傷害到。這公案的「劍觸不得」不是在說人不能去觸摸寶劍,而是告訴修行人,當您已開悟後,此真如寶劍現起時,您不能去利用此寶劍于人、事、物上,也就是說不能隨便去想某些人、事、物。

  此修行人應該學習古聖先賢,專心于「執杖牧牛」事,心念有所起時,即能警覺而製止之,不然會去傷害到混然不知的人、事、物。修行人應使這頭野牛能更乖巧、聽話,使自己的習氣能斷掉貪、瞋、癡、慢、疑等種種毛病,也能去掉六十二見使,能超越廿種煩惱根本。如此做法就是在磨劍,劍磨後不是要用麼?銳利之真如劍不能去亂用,若能隨緣應緣,就這樣即能做很多佛事,這是禅宗行者所特有的能力與作事的風範,與其它宗門是不同的。

  無爲法是禅宗或大乘行者修習的最後目標,當真如無爲體性真顯露時,不受無始劫以來所熏習的大小習氣、毛病所覆蓋,此時這把寶劍即銳利無比。但此行者並不會去使用它,而以自性真如應一切緣,緣生緣滅間都能不再有用此劍的感覺。在不用寶劍中卻能完成諸多利益衆生事。所以禅宗祖師大德言:「禅宗行者不要落在無事匣子裏。」意即寶劍不是自己發心而用,而是隨緣應緣而用,如此行者能體知它在用時,心靈會有所感知,常有感知即不落在無事匣子裏,此心是不是常在做利益衆生事,自己當能知道。

  

  3.語體文解

  僧問四川布水岩禅師曰:「寶劍未磨時如何?」

  有一僧問四川布水岩禅師說:「寶劍未磨時如何?」一把寶劍的初胚打好以後,還沒磨以前是什麼樣子呢?我們老上師常講的開悟的行者有「素法身」,法身本來清淨,但是因爲還沒有究竟,修行人也還摸不清它,故說是「素法身」。法身本來是不跟你的習氣毛病連結在一起的,但是你習氣還不淨盡的時候,法身雖有了,但是現不起它的功用。所以我們要知道,有了寶劍後,是要好好地用心來磨的。

  有時候,此寶劍可以覺知很多的東西,我們說動、靜、根、覺、空、滅這六結使的前叁結使是初修階段、是在修心、修靜。到達覺心生起時,這是破色身開悟的分水嶺。一開始修行是用六根,舍識用根,舍五識用六根。悟後,前五根不用,也就是僅用意根,用心就可以感知一切境了,可以覺知一切境了。但這個境不能夠空掉的話,就是沒有辦法做到解脫。所以現不出寶劍的功用,因爲你的習氣毛病還很重,「素法身」也沒有辦法好好的用,因爲沒有能力用。

  在這個時候只有去除我們的習氣毛病,也就是祖師大德常講的「執杖牧牛」,這個時候這頭野牛讓牠去感知很多東西的時候,感知完了,煩惱也來了,不知還無所謂,知了以後,反而煩惱一大堆,比一般人更多的放不下,這就是沒有修空觀,所以「覺」要滅,才能生起「空」的境界來。

  按語說:「識起迷情于所有習氣未淨盡,是何境界,將如何自處?奈未能開悟者,何有劍可磨?」寶劍雖然是找出來,但是沒有磨一磨的話,是沒有辦法用的,你的起心動念不能夠將一切境來轉,還是被你的習氣或外在的業緣來牽扯,沒有辦法自在。「覺」可以說打破黑漆桶,黑漆桶是一片的黑暗,一般人即使有燈光,閉著眼睛,眼前也是一片黑暗;但如果是心光慢慢發亮的話,沒燈光閉著眼睛,還是有微微的光亮;真正打破禅宗所說的黑漆桶的話,法身就活起來了,這時候就有智慧,但是習氣大過你的智慧,所以也沒有辦法用,沒有辦法轉一切境。

  等到你證到空觀時,也就是桶底脫落的時候,這個是「桶」,如果底不漏的話,它可以盛很多的垃圾,桶底脫落的話,所有的境界留不住在你的心裏面,這是很自然的一種現象,因爲你的體性本來就有無漏功德性,並不因爲你是凡夫,習氣很多而不存在的,事實上它還是與您並在的!

  也可以講我們的法身本來清淨,本來是沒有煩惱,本來是不被一切境界來粘。等到行者悟了空以後,空也要滅了,空不滅的話,就變成頑空,變成頑固的空,這是不行的,會有空執。所以此時行者要把「空」也滅掉,「空」滅的話,「滅」就生,這個「滅」是對待的意思,對待的「空」,也就是入有境不黏的無相叁昧中。我們初期這裏的「空」可以講是絕對的空,才能擺脫一切境的牽扯,這樣講你就可能比較容易了解。

  絕對的「空」,就是有,我也說沒有,反正不管真假、有沒有,我就是把法空掉,說沒有這回事!這是在練功夫,練腳跟、斷習氣,牧這頭牛。然後這個「滅」生的話,可以有「有」的境界,但是已能無礙,這個桶底盛很多的水,留不住,所以就滲下去,你的心在可以起一切念時,因由桶底漏出去了,故能沒有挂礙。

  寶劍未磨的行者境界就不一樣了,此行者能了知一切因緣、一切相,但放不開,能知道有習氣相應,煩惱無量,所以這個就是沒有證到空觀,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卡。要進入這一個境界也是不簡單的,跟你宿世因緣、跟你用不用功、有沒有發大心要加緊好好的用功有關系。突破色身 五根、六塵執著的話,就能進入心根,進到心根後有覺結使,才能修空、修滅。這樣修行從外境動生的時候,到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等一連串的修證,然後滅也要把它滅掉,這是在說凡夫生死間的生滅法。

  有生有滅的是生滅法,等于說是有爲法,生滅滅已,如果生滅法這樣走一遍,六種毛病都斷盡的話,寂滅現前,寂寂然的「體」能夠對待一切境,沒有煩惱,不粘一切境的功夫就現了,這是我們要找的本來的面目。六結使沒有走一趟的話,你說你修得多好,都是沒有用的,都不是真正佛法裏面所要修的境界。

  禅師曰:「用不得!」

  寶劍未磨時如何呢?禅師回答說:用不得!當然寶劍沒磨的話,鈍得很怎能用呢?修行人未打開本來,是不能用的。若稍爲打開,就有世間禅的一些現象,若全打開就有素法身現起,兩者都可以用一點,但前者不是寶劍,僅有後者才是所謂的寶劍,但寶劍擁有未磨時,還是用不得。按語說:「色陰、受陰區宇不滅,有劍也枉然,因不能起用故!」行者要能將素法身變成法身,又能認識它,最少要在色陰、受陰滅的境界,始能有此能耐。

  你們這一班都是心中心法第一期灌頂的,只有後面那位小姐沒有參加,上兩個禮拜是第二期遙灌,灌頂完時打電話到大陸給老上師,問有什麼指示,老上師說:「沒有!但心中心法是心地法門,就是要修心的,不是要去追逐外面的境界。」

  心地法門就是要能斷你的心,心才能清淨了,也就是在磨劍了,劍磨好後就有佛性了,那時候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如果沒有清淨的話,就用不起來,看到什麼就粘什麼,主觀意念很強,個性很強、習氣猶存,所有的習氣斷不了。此時亂用的話是在造業。真正要解脫的話,解脫不起來,要轉境轉不起來,因爲你習氣毛病一大堆。

  我們有很多同學說他沒境界嘛?他又有一點境界!氣機也很旺盛,可以感知一切境,感知歸感知,沒有辦法解套,因爲習氣毛病照樣一大堆,沒有辦法修你的心地,這樣就是沒在磨劍。

  譬如有位同學說:「他可以知道那一個人的心地跟他很契合,那一個人跟他格格不入。」格格不入怎麼辦呢?因爲你的心不清淨,所以才…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七、公案 — 理事體用 7· 劍觸不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