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六節課

  第四十六節課

  前面已經講了煩惱的危害,觀察自己的承諾不應該生起厭倦之心,同時要發願堅持不懈地對治自相續中的所有煩惱。現在學習這一段的時候,頌詞中是這樣說的:

  吾甯被燒殺,或遭斷頭苦,

  然心終不屈,順就煩惱敵。

  我甯願遭受熊熊烈火焚身的痛苦,讓身體在火焰中燒盡無余,或者自己的頭顱被別人砍掉,身體被切成一塊一塊的,但今生中遇到這樣的正法非常難得,我一定要與煩惱相鬥,不能在它面前倒下去,決不屈從任其擺布。

  我們作爲修行人,一定要發這種誓願。平時看一個人的修行好不好,關鍵就是看他的決心大不大。如果決心非常大,縱然自己以前做過很多壞事,在人生道路上經曆過很多坎坷,但現在遇到善知識和正法之後,完全可以重新做人,只要與煩惱魔軍奮戰到底,必定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所謂英雄,他有一個堅定不移的信念,有了這樣的信念以後,心的力量是相當大的,無論跟任何人作戰都能取得勝利。作爲修行人也同樣如此,比如兩個人一起出家,或一起到印度取經,或一起去藏地學法,或一起在家鄉依靠善知識的教言修行,一個人的決心相當大、一個人決心不大,那麼決心大的人在修行過程中甘願承受一切苦行,不屈服于各種違緣障礙,最後定有成就的機會。

  希望大家以後盡量將短暫的人生用于修行方面,用佛法來調整自己的相續。也許我們下半生非常順利、一帆風順,也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困難違緣,但不管怎麼樣,在煩惱面前一定不能投降屈服,有了這樣的想法,修行才能獲得利益。

  真正的修行人在遇到違緣時,跟我們是完全不同的。藏地以前有一位老出家人,在文革期間被批鬥得很凶,紅衛兵逼他還俗,他說:“老僧我這條命可以給你們,但身上的僧衣決不會脫掉,我甯死也不可能還俗。”後來雖然被棍棒打死,這位老出家人也未屈服,這就是對煩惱、對違緣的一種戰勝。這樣的戰勝,對他的修行和境界有多大利益,這一點自然不言而喻,有了這樣的心力,成就境界一定是增上的,這通過釋迦牟尼佛的很多公案也可以說明。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每當遇到敵人的攻擊或者一些違緣和煩惱,他甯可舍棄生命、身體、財産等一切的一切,也不願意自相續被煩惱所染汙,這就是佛陀對治煩惱的一種方法。

  我們這裏有些人以前脾氣不太好,經常喜歡生氣,動不動就跟別人吵架、打架、競爭,後來學佛以後才知道這一切都是不應該的,于是對自己的行爲進行調整。所以作爲修行人,我們在心裏一定要發願:舍棄一切都可以,但在煩惱面前千萬不能失敗!這是大乘修行人始終都要護持的一種心念。

  辛叁、能斷除煩惱而生歡喜:

  有些人可能想:“煩惱真能斷除倒是可以,但不會這麼簡單吧,即使現在斷除了,以後會不會又反反複複地産生呢?如果沒完沒了的,永遠也沒有脫離煩惱的機會了。”不會這樣的!煩惱跟世間的怨敵不相同,它斷完了以後,就一去不複返了。下面說明這個道理:

  常敵受驅逐,仍可據他鄉,

  力足旋複返,惑賊不如是。

  普通的怨敵被驅逐出境後,仍然可以盤踞他鄉養精蓄銳,待到自己實力雄厚、力量恢複之際卷土再來,再向你挑戰報複。可是煩惱敵人不會這樣,如果用智慧寶劍從根本上斷除了它的種子,就像是燒焦的種子再不會産生毒果一樣,它不可能再度複返的。

  從曆史上也可以看出,世間敵人確實如此,今天開始互相爭鬥,一旦對方的勢力減弱,在戰場上就會攻其不備。原來有個老鄉經常愛說大話,有一次他跟別人打架,大家明明看到他已經敗了,事後故意揶揄他:“你平常說自己如何了不起,今天怎麼被別人壓在下面?”他說:“我們兩個經常這樣,有時候我贏,有時候他贏,今天是我故意讓他的。”有時候可能是故意相讓,但有時候實在沒辦法戰勝的情況也有。早在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作戰,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變成俘虜,在吳王面前受百般羞辱。爲了報仇複國,勾踐于十年中睡在薪柴上,每天嘗一點苦膽,以提醒自己喪國爲奴之辱,念念不忘複仇大業。後來通過西施的引誘,終于戰勝了吳王而重建國家。

  晉國的太子重耳也是這樣。他在外面流浪多年,到過齊國、鄭國等很多地方,經常得不到什麼吃的,偶爾得一點稀飯,就在裏面摻上水跟手下的很多人分。在外流浪了19年後,他重整旗鼓、恢複力量後回國,重新占有他的國家。不過,他們回來過黃河的時候,重耳准備將舊的衣服鞋子等全部扔進河裏,狐偃就說:“既然你要把以前的東西都扔掉,那回國後可能也會把我們扔掉的,所以我們不想回去了。”後來重耳有點不好意思,把准備扔掉的東西又撿起來了。

  現在經常有一些流亡政府、流亡王子,前段時間泰國的他信總理跑到英國去了,這件事當時在曼谷也鬧得特別厲害。所以,世間上的敵人在自己力量雄厚之後,就開始回來對你作戰,最後自己也可能沒辦法保住權力。

  然而,煩惱與此截然不同,我們通過智慧的觀察,了知煩惱的根本是非理作意,一旦從根本上斷除了煩惱,它就不可能有重新産生的機會了。以前我也講過,有些法師在傳法時說:“佛法的有些事情不好說,比如到了八地才算是真正的不動地,七地菩薩都有退失的危險,他們都保不住啊……”這些大德們的金剛語可能有一些密意吧,不然的話,學過《十地經》、《楞伽經》、月稱論師的《入中論》、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和《經莊嚴論》等大乘經論的人都知道,獲得一地以後就不再退轉了。《入中論》雲:“生于如來家族中,永斷一切叁種結。”意即獲得一地菩薩以後,我見、疑見、禁取見叁種結 就全部斷除了。《現觀莊嚴論》也講過:“得忍不會墮惡趣。”獲得加行的忍位後,再也不會墮入惡趣了。既然如此,七地菩薩的危險性恐怕是沒有的,你看到哪部大乘經論中說,七地菩薩墮入惡趣了,一地菩薩轉到地獄裏面了?

  當然,若是爲了度化衆生而示現前往惡趣,這種情況是有的。在《地藏經》中,閻羅卒說能到地獄的唯有兩種衆生,一是業力深重來此受苦的凡夫,另一種就是諸菩薩專門來度化衆生的。其實地獄就像監獄一樣,監獄裏一般也是有兩種人,或者是犯人,或者是監獄長和看守員,除此以外,基本上找不到其他人,別人想去也沒辦法。有些道友很想去監獄看一看,但恐怕是不現實的,這裏面不准去。地獄也是這樣的,要麼是諸佛菩薩專門到那裏去度化衆生,要麼是業力深重的凡夫衆生墮在那裏受苦。

  總之,煩惱的種子從根本上斷除以後,有沒有再生的機會呢?根本不可能有的。法稱論師在《釋量論》中說:“猶如植物的種子在火裏燒焦後不會發芽一樣,自相續中的煩惱種子斷完以後,就再也不會産生了。”以前也有許多高僧大德通過對治的智慧斷除了所知障和煩惱障,從此以後再也不用流轉輪回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佛教的真理,否則雖然表面上說一些佛理,但實際上可能離題千裏,跟佛經的原意有一定的距離。

  所以,煩惱跟世間的敵人不相同,世間上的敵人,我今天消滅了他,他的子子孫孫或親朋好友等強大勢力時又會向我進攻。而煩惱斷完之後就再也不會出現了,曆史上很多高僧大德的事迹都足以證明這一點。

  惑爲慧眼斷,逐已何所住?

  雲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那麼,如何斷掉煩惱呢?應當用智慧的慧眼來斷。通過慧眼來觀察煩惱,它沒有去的地方,也沒有住的地方,本體、形狀、顔色等一切都不存在,怎麼會是對我加害呢?關鍵是我內心怯懦缺乏精進,如果具足精進,所有人都可以對付煩惱的。

  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如果不懂竅訣,對治煩惱非常困難;如果懂了竅訣,對治煩惱易如反掌。”我們也可以看到,無論是佛陀也好,阿難、舍利子等小乘阿羅漢也好,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等大乘菩薩也好,印藏漢叁地公認的大成就者、瑜伽士也好,他們都是通過智慧的力量,斷除了相續中的自相煩惱,最後獲得了聖者果位。所以只要用智慧來破析煩惱,任何煩惱都不堪一擊,就像紙老虎一樣。

  有些人生起貪心、嗔心、嫉妒心就嚇得要命,認爲自己非常壞,十分的沮喪。其實我們若懂得了對付煩惱的竅訣,就不用這麼害怕了。猶如屠夫擅長殺生,不管是多大的動物,他都能知其命根所在,一刀刺入馬上斃命。降伏煩惱也是如此,要麼用顯宗的空性見解,要麼用密宗煩惱與智慧本體無二無別的竅訣,不管煩惱怎樣可怕凶惡,我們也能將這個“紙老虎”消滅無余,取得究竟勝利。尤其是遇到非常厲害的修行人時,由于他的毅力相當強,決心也非常堅固,這樣的人來對治煩惱,再強的煩惱也不在話下。

  與煩惱作戰需要精進,有了精進的話,任何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月稱論師在《入中論》中說:“功德皆隨精進心,福慧二種資糧因。”一切功德皆隨精進而行,假如有了精進,消滅相續中的煩惱並非難事。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肯精進努力,任何事情都可以成辦的。

  我有時候這樣想:從高僧大德的傳記中可以看出,他們在短暫的一生中寫的書那麼多,做的事情也那麼多,對治煩惱的功夫雖然我們看不見,但其時間和力量也超越了我們的心識想象。這些大德爲什麼有這麼多時間、這麼高的境界,而我們凡夫人爲什麼在輪回中不能如是精進呢?關鍵就是沒有調好自己的心。如果你經常觀察自相續、向聖者們學習的話,應該是可以精進的。我以前也講過多次,古往今來的一切高僧大德,不管是白天的時間、晚上的時間,可以說是爭分奪秒,全部都用在修行上,在外面散亂幾乎是沒有的。可我們現在的世間人,時間大多花在沒有意義的吃喝玩樂上,真正用于佛法的少之又少,這就是聖者與凡夫之間的差別。當然,你們將家庭工作全部放棄,什麼事情都不做,恐怕也是不現實的,我唯一希望大家每天能空出一段時間用在修行上,不要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沒有意…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六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