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師曰:「月未圓時如何?」
(緣起現象界,行者心未淨時妄識頻生,將有何現象?)
禅師曰:「吞卻兩叁個。」
(著有相而證不至空相者,前五根著境生識後盡攀緣故,所謂住境生心者是!)
僧問:「圓後如何?」
(月未圓行相如上,那月圓時又如何呢?行者心證得清淨,獲圓通、圓滿法以後的境界又怎麽樣呢?)
禅師曰:「吐卻七八個。」
(七識末那妄執性已滅,八識善惡業異熟識亦斷,始可謂月圓也。月圓者當證得叁身四智,成就佛道,未得者不能執取其境,不然都是大妄語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一個未有消息行者,所要修的法是去除前五識著境生識(六識)之毛病;開悟的行者要修的是斷除六、七識的妄分別與執著,兩者差別主要在於粗、細習氣的去除而已。若一個自謂已悟行者,去不掉五根入塵後的見聞覺知心,反而常生起分別心想,産生我是他非、我高他低、我對他錯等差別想,不知去斷除自心的妄執性,那真是不知修行的方法,此種人定是未開悟行者,那怕是自已印證自己說已開悟了。
怎麽說呢?若是一個真開悟行者,已登菩薩地之門檻,當得諸佛、菩薩的親自教悔與護持,他定能由自性中與諸佛法身相應,也能常住空寂之中,若有因緣來時心中起法相,然行者馀習猶存,還會受微細馀習來煩惱。正當那麽時,諸佛、大菩薩會以「語化」或「意化」來教化此已開悟的行者。
簡單講,一個真開悟的行者,因心眼已開,虛空中諸佛、大菩薩心意念起,您很容易接收得到,因此能受諸佛、大菩薩的「語化」、「意化」來教導您,故此開悟行者,行爲是中規中距的,永遠不會有差錯的行爲,更不會引起世間人诤論、毀謗等事端。若不是像這樣的話,此行者沒能進入「執杖牧牛」的境界,當然就沒有開悟的事實。那行者除自我觀心、牧心外,如何受諸佛、大菩薩的語意教化呢?例如,當行者內心對某大事尚不能釋懷時,心會冒起煩惱妄想,此時諸佛、大菩薩會飄送一句話給您:「放下!」,提醒行者諸法幻有,自當不理不睬而放下。諸佛、菩薩再提醒您做「執杖牧牛」的工作,一個行者若不知或不能輕易的做「執杖牧牛」工作,表示此行者還沒「牛」可牧,當然也可說未有真實開悟的境界可言。
2.釋題
本公案名爲「月有圓缺」,以「月」來代表要尋找的自性,例如禅語錄中的「指月錄」,即是以「月」來表示行者要獲得的佛性,以「指」來顯示各種修行的法門或話語。月圓代表一切圓滿,所謂一切圓滿包括滿足六波羅蜜多,獲得福德兩足,得叁身、四智,具一切種智,這是如來地的初步境界。月未圓者當然說是月缺者,月缺是行者修行於半途之中,既然行者在途中,得要自己知道應如何修行,如何來突破色身的束縛,如何來控製五根入塵生識的煩惱,如何讓六、七意識住境不生心,或更進一步做到六、七識住境時,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證境界。
行者開悟後在調伏業識中,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等所起的妄想、習氣、毛病,行者都要調伏之。調伏前、後的境界是不同的,所以「月」代表我們的體性,體性是圓滿的時候,它是清淨的,如果有缺月的時候,就是我們的業力妄想習氣尚勇,所以修前、修後的境界根本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若是一真正開悟行者,其心是很敏感的,一住外塵境即起無數的分別想念,當然也能看到衆人的內心世界去;當此之時,就要修習妄執性減低,使其心的敏感性不那麽強烈,之後才能慢慢進入覺而後得無礙的境界,這是對第六意識妄分別的調理。之後,當對第七末那識妄執性去除,第七識常執第八意識中的法塵爲真,諸法中有我。凡夫也因爲這樣妄執爲真,才沒有辦法證得解脫,那怕是證入色界、無色界等善境界行者。若真能對八識心田中的種子、法塵不起妄執,此行者當已去除善、惡業異熟識的行相,當然能證得自在解脫了。
因此,未悟行者,月未圓故,所以五識有染,更不用談六、七識的毛病了。已悟行者六、七識的微細習氣猶存,但不會嚴重到發露於外,導致無謂的世間诤論。再經內心的調伏,當能使六、七識妄執性徹底地瓦解,獲得內外身心的自在、無礙境界。
3.語體文解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師曰:「月未圓時如何?」月者代表我們的體性,如果體性還沒有清淨、圓滿的時候,是什麽境狀呢?按語說:緣起現象界,行者心未淨時妄識頻生,將有何現象?月沒圓是現象界裏的事情,妄識未滅時,將顯示出什麽現象呢?
大同禅師曰:「吞卻兩叁個。」二加叁變成五,可謂指五根門頭入六塵之境。語意反過來講,五根住境生塵後都被它(五識)吞下去了。就是說我們的妄執性著境,眼、耳、鼻、舌、身這五識還不能自主,還受第六意識所左右的時候,五識就不能清淨,會對外境攀緣,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等塵境都會起法來相應,所以就有無量的心法産生,也就有無量的煩惱發生,要把它滅掉。
前面的二叁已述,二加叁等於五,代表前五識,圓後講吐卻七、八個,可說在講七、八識等,怎麽沒有講到六呢?換一算法可說二叁即是六,此第六意識分別心依附在前五識的。若以唯識論來說明禅師的意境,當知前五識不淨時,是因第六意識妄分別而成不淨,不然五根面對五塵境生識是不會造業的,它們僅有了知其塵境的功能,不會有很強的業用,都是第六意識使它們蒙蔽。前五識要起法用,是要加上第六意識才能起功用,所以談到五識要有功用的話,一定要加上六識,光是眼識它不會起分別作用的,也不會造業的。耳識也是一樣的,鼻識、舌識、身識都一樣的,只能了其境,不能知其分別現象。
「了」跟「知」有什麽不同呢?假設有一個東西,我們能夠知道這是東西,那是「了」,但是那是什麽東西就不知道了,要知其境就要第六意識加進來。「吞卻兩叁個」就是說把你眼、耳、鼻、舌、身等識生法相,再加上第六意識才能夠狼狽爲奸,生起一切法,造一切煩惱業,這是月未圓的衆生心行相。
按語說:著有相而證不至空相者,前五根著境生識後盡攀緣故,所謂住境生心者是!
僧又問了:「圓後如何?」月未圓是那麽樣的行相,那月圓時又如何呢?行者心證得清淨,獲圓通、圓滿法以後的境界又怎麽樣呢?月未圓有五識加六識起外境妄執的執著,當心對外境能不執後,再轉修內心的不淨,將內心對八識心田中的妄執性滅時,應有何境相可言呢?
師曰:「吐卻七八個。」第七末那識有妄想執著的妄執性,第八識是根本的識心,第七識妄執第八識一切法塵爲真,這是無始無明的根本,也是造業及輪回的根本原動力。
現在禅師說:「吐卻七、八個」,第七識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妄執的根,本體清淨的阿賴耶識要起一個心法,我心妄執這個心法爲真,這是什麽?是第七意識,只要第八識風吹草動,它都把它抓來當真,所以你在修心中心法、持咒、念佛,叫你能夠起功用來念佛、持咒的是第六意識,專心在第六意識上,念佛之間還有一個念頭在飄,有一些念頭在飄,這時你發覺有兩個心,一個是在念佛的心、念咒的心,一個是腦筋裏面還有飄動的念頭,飄一些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的妄想念。
這來自於那裏?來自於第八識田中的種子,種子總是有影像、有念頭的,當第七意識來抓它,就現其境了,這個境就會在心湖中産生念頭飄呀飄的,所以你不念咒、念佛的時候,不用意識心去想,它也在飄,在無意識之下我們的念頭也會飄,那種現象跟現在不一樣,這個根本心識就是第八識的種子。
你在打坐也好,修心中心法也好,都會現諸法。很多人寫報告時提到,他看到了什麽影像,晃一下就沒有了,這影像是來自於他的第八識田中,以前你看過什麽東西,腦筋裏面就記下來,在修法的時候,氣掃到它,它就會起現行;很多人不知道就執著這些境,好境執著還無所謂,壞境執境就會被嚇壞,其實不管善、惡境界的影像都不要理它,一晃它就會沒有了。你要是認真去看它,它也會沒有,不能起意識心,因爲起了意識心就沒有了。
有人報告上寫了,起了什麽影像,好像什麽似的,要把它看清楚一點,它就不見了,看清楚一點是第六意識起功用了,第六意識起功用就回到現實,回到你的意識心的話,就沒有法塵影像了。人在定中迷迷糊糊也好,或進入另一個世界也好,潛意識裏它就會現出來,如果你看到好的、不好的就執著的話,就回到第六意識爲主,也就是回到我們人間來的樣子,所以那個境就沒有了。
第六意識是分別心,你起了分別心它就不見了,你起的意識心要把它看清楚點,它也就沒有了;很多比較好奇的人,會想看看那是什麽?會發光哦!那我要看看是發什麽光?這個念頭起它就沒有了,這些都是禅修之間的必然會起的現象,起後不要去執著它,現就現,不現就不現,微光就微光,亮光就亮光,這些都是妄想執著。
第七識末那識已滅,有妄想當來自於第八識種子映現,七識去執著它而化出來。若第八識善惡業異熟識也破滅了,才是真正得解脫的時候。善惡業異熟識在金剛道以後才滅,行者開悟以後再修到不動地(八地),最後才能入金剛道。開悟者是地上菩薩,開悟後到不動地(第八地)菩薩,在小乘法裏是阿羅漢,在大乘法裏是不動地的菩薩,心能如如不動,神通萬端,再下去就會入金剛道,金剛道就是如來地。到得金剛喻定以後,才可說是真正的覺者之定---佛定。八地菩薩還有善惡業異熟識,雖然他能面境如如不動,且能神變無量,但輪回的根本沒有滅,善惡業異熟識沒有破,還是善有善報,這些善業還沒有滅,故說修到不動地的時候,行者還要閉關。
「閉關」幹什麽?是求諸佛、菩薩來給你灌頂,主要來滅這個善惡業異熟識。現在行者的閉關…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5· 月有圓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