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5· 月有圆缺

  (一)公案本文

  僧问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曰:「月未圆时如何?」

  (缘起现象界,行者心未净时妄识频生,将有何现象?)

  禅师曰:「吞却两叁个。」

  (着有相而证不至空相者,前五根着境生识後尽攀缘故,所谓住境生心者是!)

  僧问:「圆後如何?」

  (月未圆行相如上,那月圆时又如何呢?行者心证得清净,获圆通、圆满法以後的境界又怎麽样呢?)

  禅师曰:「吐却七八个。」

  (七识末那妄执性已灭,八识善恶业异熟识亦断,始可谓月圆也。月圆者当证得叁身四智,成就佛道,未得者不能执取其境,不然都是大妄语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一个未有消息行者,所要修的法是去除前五识着境生识(六识)之毛病;开悟的行者要修的是断除六、七识的妄分别与执着,两者差别主要在於粗、细习气的去除而已。若一个自谓已悟行者,去不掉五根入尘後的见闻觉知心,反而常生起分别心想,产生我是他非、我高他低、我对他错等差别想,不知去断除自心的妄执性,那真是不知修行的方法,此种人定是未开悟行者,那怕是自已印证自己说已开悟了。

  怎麽说呢?若是一个真开悟行者,已登菩萨地之门槛,当得诸佛、菩萨的亲自教悔与护持,他定能由自性中与诸佛法身相应,也能常住空寂之中,若有因缘来时心中起法相,然行者馀习犹存,还会受微细馀习来烦恼。正当那麽时,诸佛、大菩萨会以「语化」或「意化」来教化此已开悟的行者。

  简单讲,一个真开悟的行者,因心眼已开,虚空中诸佛、大菩萨心意念起,您很容易接收得到,因此能受诸佛、大菩萨的「语化」、「意化」来教导您,故此开悟行者,行为是中规中距的,永远不会有差错的行为,更不会引起世间人诤论、毁谤等事端。若不是像这样的话,此行者没能进入「执杖牧牛」的境界,当然就没有开悟的事实。那行者除自我观心、牧心外,如何受诸佛、大菩萨的语意教化呢?例如,当行者内心对某大事尚不能释怀时,心会冒起烦恼妄想,此时诸佛、大菩萨会飘送一句话给您:「放下!」,提醒行者诸法幻有,自当不理不睬而放下。诸佛、菩萨再提醒您做「执杖牧牛」的工作,一个行者若不知或不能轻易的做「执杖牧牛」工作,表示此行者还没「牛」可牧,当然也可说未有真实开悟的境界可言。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月有圆缺」,以「月」来代表要寻找的自性,例如禅语录中的「指月录」,即是以「月」来表示行者要获得的佛性,以「指」来显示各种修行的法门或话语。月圆代表一切圆满,所谓一切圆满包括满足六波罗蜜多,获得福德两足,得叁身、四智,具一切种智,这是如来地的初步境界。月未圆者当然说是月缺者,月缺是行者修行於半途之中,既然行者在途中,得要自己知道应如何修行,如何来突破色身的束缚,如何来控制五根入尘生识的烦恼,如何让六、七意识住境不生心,或更进一步做到六、七识住境时,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修证境界。

  行者开悟後在调伏业识中,第六意识、第七意识等所起的妄想、习气、毛病,行者都要调伏之。调伏前、後的境界是不同的,所以「月」代表我们的体性,体性是圆满的时候,它是清净的,如果有缺月的时候,就是我们的业力妄想习气尚勇,所以修前、修後的境界根本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若是一真正开悟行者,其心是很敏感的,一住外尘境即起无数的分别想念,当然也能看到众人的内心世界去;当此之时,就要修习妄执性减低,使其心的敏感性不那麽强烈,之後才能慢慢进入觉而後得无碍的境界,这是对第六意识妄分别的调理。之後,当对第七末那识妄执性去除,第七识常执第八意识中的法尘为真,诸法中有我。凡夫也因为这样妄执为真,才没有办法证得解脱,那怕是证入色界、无色界等善境界行者。若真能对八识心田中的种子、法尘不起妄执,此行者当已去除善、恶业异熟识的行相,当然能证得自在解脱了。

  因此,未悟行者,月未圆故,所以五识有染,更不用谈六、七识的毛病了。已悟行者六、七识的微细习气犹存,但不会严重到发露於外,导致无谓的世间诤论。再经内心的调伏,当能使六、七识妄执性彻底地瓦解,获得内外身心的自在、无碍境界。

  3.语体文解

  僧问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曰:「月未圆时如何?」月者代表我们的体性,如果体性还没有清净、圆满的时候,是什麽境状呢?按语说:缘起现象界,行者心未净时妄识频生,将有何现象?月没圆是现象界里的事情,妄识未灭时,将显示出什麽现象呢?

  大同禅师曰:「吞却两叁个。」二加叁变成五,可谓指五根门头入六尘之境。语意反过来讲,五根住境生尘後都被它(五识)吞下去了。就是说我们的妄执性着境,眼、耳、鼻、舌、身这五识还不能自主,还受第六意识所左右的时候,五识就不能清净,会对外境攀缘,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等尘境都会起法来相应,所以就有无量的心法产生,也就有无量的烦恼发生,要把它灭掉。

  前面的二叁已述,二加叁等於五,代表前五识,圆後讲吐却七、八个,可说在讲七、八识等,怎麽没有讲到六呢?换一算法可说二叁即是六,此第六意识分别心依附在前五识的。若以唯识论来说明禅师的意境,当知前五识不净时,是因第六意识妄分别而成不净,不然五根面对五尘境生识是不会造业的,它们仅有了知其尘境的功能,不会有很强的业用,都是第六意识使它们蒙蔽。前五识要起法用,是要加上第六意识才能起功用,所以谈到五识要有功用的话,一定要加上六识,光是眼识它不会起分别作用的,也不会造业的。耳识也是一样的,鼻识、舌识、身识都一样的,只能了其境,不能知其分别现象。

  「了」跟「知」有什麽不同呢?假设有一个东西,我们能够知道这是东西,那是「了」,但是那是什麽东西就不知道了,要知其境就要第六意识加进来。「吞却两叁个」就是说把你眼、耳、鼻、舌、身等识生法相,再加上第六意识才能够狼狈为奸,生起一切法,造一切烦恼业,这是月未圆的众生心行相。

  按语说:着有相而证不至空相者,前五根着境生识後尽攀缘故,所谓住境生心者是!

  僧又问了:「圆後如何?」月未圆是那麽样的行相,那月圆时又如何呢?行者心证得清净,获圆通、圆满法以後的境界又怎麽样呢?月未圆有五识加六识起外境妄执的执着,当心对外境能不执後,再转修内心的不净,将内心对八识心田中的妄执性灭时,应有何境相可言呢?

  师曰:「吐却七八个。」第七末那识有妄想执着的妄执性,第八识是根本的识心,第七识妄执第八识一切法尘为真,这是无始无明的根本,也是造业及轮回的根本原动力。

  现在禅师说:「吐却七、八个」,第七识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妄执的根,本体清净的阿赖耶识要起一个心法,我心妄执这个心法为真,这是什麽?是第七意识,只要第八识风吹草动,它都把它抓来当真,所以你在修心中心法、持咒、念佛,叫你能够起功用来念佛、持咒的是第六意识,专心在第六意识上,念佛之间还有一个念头在飘,有一些念头在飘,这时你发觉有两个心,一个是在念佛的心、念咒的心,一个是脑筋里面还有飘动的念头,飘一些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的妄想念。

  这来自於那里?来自於第八识田中的种子,种子总是有影像、有念头的,当第七意识来抓它,就现其境了,这个境就会在心湖中产生念头飘呀飘的,所以你不念咒、念佛的时候,不用意识心去想,它也在飘,在无意识之下我们的念头也会飘,那种现象跟现在不一样,这个根本心识就是第八识的种子。

  你在打坐也好,修心中心法也好,都会现诸法。很多人写报告时提到,他看到了什麽影像,晃一下就没有了,这影像是来自於他的第八识田中,以前你看过什麽东西,脑筋里面就记下来,在修法的时候,气扫到它,它就会起现行;很多人不知道就执着这些境,好境执着还无所谓,坏境执境就会被吓坏,其实不管善、恶境界的影像都不要理它,一晃它就会没有了。你要是认真去看它,它也会没有,不能起意识心,因为起了意识心就没有了。

  有人报告上写了,起了什麽影像,好像什麽似的,要把它看清楚一点,它就不见了,看清楚一点是第六意识起功用了,第六意识起功用就回到现实,回到你的意识心的话,就没有法尘影像了。人在定中迷迷糊糊也好,或进入另一个世界也好,潜意识里它就会现出来,如果你看到好的、不好的就执着的话,就回到第六意识为主,也就是回到我们人间来的样子,所以那个境就没有了。

  第六意识是分别心,你起了分别心它就不见了,你起的意识心要把它看清楚点,它也就没有了;很多比较好奇的人,会想看看那是什麽?会发光哦!那我要看看是发什麽光?这个念头起它就没有了,这些都是禅修之间的必然会起的现象,起後不要去执着它,现就现,不现就不现,微光就微光,亮光就亮光,这些都是妄想执着。

  第七识末那识已灭,有妄想当来自於第八识种子映现,七识去执着它而化出来。若第八识善恶业异熟识也破灭了,才是真正得解脱的时候。善恶业异熟识在金刚道以後才灭,行者开悟以後再修到不动地(八地),最後才能入金刚道。开悟者是地上菩萨,开悟後到不动地(第八地)菩萨,在小乘法里是阿罗汉,在大乘法里是不动地的菩萨,心能如如不动,神通万端,再下去就会入金刚道,金刚道就是如来地。到得金刚喻定以後,才可说是真正的觉者之定---佛定。八地菩萨还有善恶业异熟识,虽然他能面境如如不动,且能神变无量,但轮回的根本没有灭,善恶业异熟识没有破,还是善有善报,这些善业还没有灭,故说修到不动地的时候,行者还要闭关。

  「闭关」干什麽?是求诸佛、菩萨来给你灌顶,主要来灭这个善恶业异熟识。现在行者的闭关…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六、公案 — 求平等性智 5· 月有圆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