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1· 逢必相識

  

(一)公案本文

  

僧問雲居山昌禅師曰:「相逢不相識時如何?」

  

(識起迷情於見性時若何,怕見性時錯過。既逢本性,應識之;若不相識,必未相逢。)

  

昌禅師曰:「既相逢,爲什麽不相識?」

  

(不相逢始不相識,乃因微細習氣未斷,狂心未歇故。既然狂心歇止,微細習氣淨盡,本性自顯,何不相識。)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若對佛陀開示的修行層次,沒有一個完整概念的修行人,不管是教內或教外,不管是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境界,持有此境界時,都會認爲自己所遇到的境界,應是最美好、最高的境界。也因爲這樣的無知,小者自認爲”就是這樣”,大者排斥他人的修證,哪怕人家修證得比他高,也因爲他的知見局限無知,反而毀謗其他人。我一直強調的是德行是不通商量的,而法門有八萬四千都可入道,故方法不是頂重要,契合自己的根機與興趣即可,但修行的戒律與德性,是與證得的果位相對的。若一個有修證的行者,他不會落於貪、 、癡、慢、疑等五蓋中,還受世間的一切名利、享樂所迷惑,還超越不了世間的一切相。

  

外界常在诤議的是何謂「見性」?見的是什麽?初禅境界現有一覺知心,能觀一妄想心,故住有覺有觀之境界,他也有所悟,悟知真妄之別。二禅是喜俱禅,行者一入定中,法喜充滿,見諸光影殊勝,他也有所悟,以爲自性應若是。叁禅是樂俱禅,色身充滿氣感,一毛孔一世界,他也有所悟,以爲色身與世界一如,以爲自性亦若是。四禅是具有一境性的境界,對境能無礙,他認爲此定境能久遠不失,以爲這就是見性。諸境界不同,所見亦不同,當然有所诤論。

  

《大般若經》雲:要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當空一切相,所謂過程中所用的法門,所遇見的境界,都當空卻,如是才能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當您空掉一切法,空掉一切相後,始能悟得「空」相,始真的悟知本性,得知本來面目。故要能學習空觀智,當是地上菩薩的課程、境界,開悟以後的行者,才是登地菩薩,也才能有般若智來修習「空」、「無相」、「無願」等叁叁昧。當您修得此叁叁昧時,也才真的所謂與自性「空」相逢,當相逢時必能相識。相識此「空」能解一切業緣,此「空」能度一切苦厄,此「空」能生妙有,此「空」能映一切境,此空能辦一切佛事。若非達此叁叁昧行者,所相逢的都是天花亂墜的世間禅境界,當然所認知的也非真實,故說非相識,此境界非真佛子所要修證的。

  

2. 釋題

  

本公案名爲「逢必相識」,本性顯露時,當相逢此自性認不認識它?若真自性空顯露時,當能認知它的形相。我們說要見性,佛性本是自性的兩面,「空」與「有」的兩面,自性空中會生起一切法。自性包括見、聞、嗅、味、觸、心等這麽多的自性,各自有法性、法相,這一切法是生滅法,動是生滅,還沒有生滅以前或是生滅的時候,有一個不動的不生滅法,這是我們的空性,空性會依他(外在諸緣)起自性,空心本不動,就無所謂生滅。

  

在真空中會産生妙有,妙有就會顯出法相。如果說我們見一些相後,去執著一切相,一切的善、惡境界都去執著的話,我們的佛性即不見了。如果空性現而執空,如是即偏於空,那就是小乘的自我解脫;如果偏於有,就執一切境爲真,那就不能解脫了,一執著的話,就隨緣而轉,所以要練到不隨緣而轉,那就要有禅定的功夫。

  

如何才能有禅定的功夫呢?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空處定等四禅八定,都有它的禅定層次,但這些非佛教所謂的解脫道,因未能脫離叁界故。若真要有禅定解脫能力,就要悟到真正的空,如果沒有悟到真正的空,只有佛心的覺知,卻轉不了境的,那還會隨緣而流轉、輪回去了。

  

如果是悟到空以後,還是一直執著空的話,那就是太頑固了,也就是入頑空境。頑空的結果會怎麽樣呢?會造成我們的佛性有的部份掩蓋掉了。佛性本來是可知可覺的,也能知而無礙、不黏的。若悟空後,猶執空不放,佛性的覺知就不見了。只留有一個空體,基本的佛性是空的體,但不會有靈知靈覺的妙有。此佛性的妙有不是妄有,妙有是從空間,能觀十方因緣所現的法相,超越了見、聞、嗅、味、觸等,而用「心」去感應,超越一切五根的識用,所以心能夠依一切因緣而現一切的相,進而不執著的話,這就是佛性的本來,不落於「空」與「有」的邊見。要認識那一個呢?要見性有很多層次,認識你的空體、空性,那是要悟「空」,如果讓一切境不起,我雖有個覺知曆曆的心在,但一念不起那個境況,你可以體會到該境嗎?另一層次是外境雖然有,但佛性卻不被外境所粘,主觀意念能不去理它。

  

爲什麽你的空性不會全現?問題是色身沒突破的人,只有妄念境界,色身不破是在四禅以下的境界,只講二禅、叁禅、四禅等行者,雖有見、聞、嗅、味、觸這些體性爲依歸,所以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作用生識,眼睛可以看到虛空一切妄緣,耳朵可以聽到虛空一切聲音、…等等,但這還是諸根隨因緣而起識的。

  

如果你要認知佛,不是去看他的外在形相,如果看他的形相,表示有覺有相,那還是以色身爲主。西方極樂世界有九個次第,也就是九品蓮花次第,上、中、下叁品,各品中又分爲上、中、下等叁生,你能想像說級數越高的,如上品上生一定所住的西方極樂世界更殊勝,那你就錯了!他是能生在「常寂光淨土」中。

  

下品下生是住方便有馀土,「有馀」是有馀依,有馀依的身體,有馀依的業緣。那就生在方便有馀土,不是真正的清淨莊嚴土的極樂世界,還有一個身體,沒有真正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清淨莊嚴土,第叁是沒有世界的世界,也就是常寂光淨土。上等上生而往生極樂世界是悟空性的人,「空性」是永遠的,「空」才能永遠,故說「常」,「寂」是以空體去面對一切境界有所知,但是不執著,也就是寂寂然的面對一切境界,「光」是無量無邊清淨的。

  

沒有修證到色身破者,所證得的禅定 是色身、氣的問題,此種禅定力是會退失的。爲什麽色身不破,會錯認境界呢?沒有破色身的一念不起的空,不是真正的空,那什麽叫做真正的「空」?就是你打開了本來,裏面有很多的垃圾,要有一種真正的真空就要清垃圾,剛剛講過了,真空才能産生妙有,現在你不是有真空,現在那些垃圾還被蓋住,色身沒有打開,氣又把它壓住,就不會起心動念,所以你認爲這樣是空了嗎?

  

真的空就應該可以照一切境,所謂「可照一切境」就是說,可以清楚的觀十方虛空的一切因緣,雖然我色身不去感知,但是你的真心可以清楚,可以不知道這個人做了什麽壞事,但是你可感覺這個人的心壞了,害人去了,這是不起所有的色根去認知,所以一個真正的修行者來看他,沒有看到什麽,要是有看到什麽相,那還是世間凡夫,以佛法來講都是世間凡夫,人的形、人的相是四禅以下所知所見,還沒有超過叁界,就是給你破了色身,但還沒有空掉,不去修解脫道,沒有真空的就沒有真正的解脫。

  

真正佛法講了好多,是沒有什麽可學的,只要舍到不能再舍的話,就能夠認識它,故相逢必能認識,不會不相識的。若是以有相去認識它,當然會失去它。因一到空性時,它本來就沒有,你怎麽舍呢?偏偏你具有的能力,是你去修來的,當然這不是本來面目。修行只要您能回到本來,以前您迷失掉了,不認識它。現在舍一切法,相逢了,當然能相識它。

  

認識後,你有沒有得?無所得!若有所得,都是在這裏做文章,現一個天宮或現一個佛像,即使是真的佛化身來,也不要執著它,魔化成佛,讓它浮現,也不要執著,佛也好魔也好,沒有憂喜,不要看到佛像,就說我很喜歡,看到這個相怎麽那麽難看呢?是不是魔呀?魔不會變得很難看,不用擔心,有時候是天龍八部,他們的長相就是那個樣子,他們也是佛的弟子,你說看到不好的,好像看到壞人一樣,壞人他會僞裝,他會化成很好看的佛像,你不要說:哦!我看到佛!然後就沒有戒心,這樣的話,你就完了!他剛好趁虛而入,所以不能有這些執著,要舍一切法,回到真正的空,才能夠從空中産生不可思議的妙有,你不懂但也能夠了知一切因緣,那是從自性生起的一切法相,所以這個公案的意思很深,「相識」是什麽?「不相識」是什麽?要去修證。

  

3.語體文解

  

僧問雲居山昌禅師說:「相逢不相識時如何?」這個僧人修行中,真有很多的境況,也很怕錯失良機,如果真的碰到了本來的佛性,但還不認識它,該怎麽辦呢?佛性具有兩面,一個是空,一個是不空的,還沒有完全見性以前是什麽?現在相逢的是那一個?

  

若是相逢,這個是有相,就是怕認識的不是真的它。若是這個空起,那什麽都沒有,要如何去認識它?懂得修行的道理後,你還想認識什麽?認識一個沒有東西的東西,所以這個心入滅的話,剛好…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1· 逢必相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