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1· 逢必相识

  

(一)公案本文

  

僧问云居山昌禅师曰:「相逢不相识时如何?」

  

(识起迷情於见性时若何,怕见性时错过。既逢本性,应识之;若不相识,必未相逢。)

  

昌禅师曰:「既相逢,为什麽不相识?」

  

(不相逢始不相识,乃因微细习气未断,狂心未歇故。既然狂心歇止,微细习气净尽,本性自显,何不相识。)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若对佛陀开示的修行层次,没有一个完整概念的修行人,不管是教内或教外,不管是色界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等境界,持有此境界时,都会认为自己所遇到的境界,应是最美好、最高的境界。也因为这样的无知,小者自认为”就是这样”,大者排斥他人的修证,哪怕人家修证得比他高,也因为他的知见局限无知,反而毁谤其他人。我一直强调的是德行是不通商量的,而法门有八万四千都可入道,故方法不是顶重要,契合自己的根机与兴趣即可,但修行的戒律与德性,是与证得的果位相对的。若一个有修证的行者,他不会落於贪、 、痴、慢、疑等五盖中,还受世间的一切名利、享乐所迷惑,还超越不了世间的一切相。

  

外界常在诤议的是何谓「见性」?见的是什麽?初禅境界现有一觉知心,能观一妄想心,故住有觉有观之境界,他也有所悟,悟知真妄之别。二禅是喜俱禅,行者一入定中,法喜充满,见诸光影殊胜,他也有所悟,以为自性应若是。叁禅是乐俱禅,色身充满气感,一毛孔一世界,他也有所悟,以为色身与世界一如,以为自性亦若是。四禅是具有一境性的境界,对境能无碍,他认为此定境能久远不失,以为这就是见性。诸境界不同,所见亦不同,当然有所诤论。

  

《大般若经》云:要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当空一切相,所谓过程中所用的法门,所遇见的境界,都当空却,如是才能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当您空掉一切法,空掉一切相後,始能悟得「空」相,始真的悟知本性,得知本来面目。故要能学习空观智,当是地上菩萨的课程、境界,开悟以後的行者,才是登地菩萨,也才能有般若智来修习「空」、「无相」、「无愿」等叁叁昧。当您修得此叁叁昧时,也才真的所谓与自性「空」相逢,当相逢时必能相识。相识此「空」能解一切业缘,此「空」能度一切苦厄,此「空」能生妙有,此「空」能映一切境,此空能办一切佛事。若非达此叁叁昧行者,所相逢的都是天花乱坠的世间禅境界,当然所认知的也非真实,故说非相识,此境界非真佛子所要修证的。

  

2. 释题

  

本公案名为「逢必相识」,本性显露时,当相逢此自性认不认识它?若真自性空显露时,当能认知它的形相。我们说要见性,佛性本是自性的两面,「空」与「有」的两面,自性空中会生起一切法。自性包括见、闻、嗅、味、触、心等这麽多的自性,各自有法性、法相,这一切法是生灭法,动是生灭,还没有生灭以前或是生灭的时候,有一个不动的不生灭法,这是我们的空性,空性会依他(外在诸缘)起自性,空心本不动,就无所谓生灭。

  

在真空中会产生妙有,妙有就会显出法相。如果说我们见一些相後,去执着一切相,一切的善、恶境界都去执着的话,我们的佛性即不见了。如果空性现而执空,如是即偏於空,那就是小乘的自我解脱;如果偏於有,就执一切境为真,那就不能解脱了,一执着的话,就随缘而转,所以要练到不随缘而转,那就要有禅定的功夫。

  

如何才能有禅定的功夫呢?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四空处定等四禅八定,都有它的禅定层次,但这些非佛教所谓的解脱道,因未能脱离叁界故。若真要有禅定解脱能力,就要悟到真正的空,如果没有悟到真正的空,只有佛心的觉知,却转不了境的,那还会随缘而流转、轮回去了。

  

如果是悟到空以後,还是一直执着空的话,那就是太顽固了,也就是入顽空境。顽空的结果会怎麽样呢?会造成我们的佛性有的部份掩盖掉了。佛性本来是可知可觉的,也能知而无碍、不黏的。若悟空後,犹执空不放,佛性的觉知就不见了。只留有一个空体,基本的佛性是空的体,但不会有灵知灵觉的妙有。此佛性的妙有不是妄有,妙有是从空间,能观十方因缘所现的法相,超越了见、闻、嗅、味、触等,而用「心」去感应,超越一切五根的识用,所以心能够依一切因缘而现一切的相,进而不执着的话,这就是佛性的本来,不落於「空」与「有」的边见。要认识那一个呢?要见性有很多层次,认识你的空体、空性,那是要悟「空」,如果让一切境不起,我虽有个觉知历历的心在,但一念不起那个境况,你可以体会到该境吗?另一层次是外境虽然有,但佛性却不被外境所粘,主观意念能不去理它。

  

为什麽你的空性不会全现?问题是色身没突破的人,只有妄念境界,色身不破是在四禅以下的境界,只讲二禅、叁禅、四禅等行者,虽有见、闻、嗅、味、触这些体性为依归,所以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作用生识,眼睛可以看到虚空一切妄缘,耳朵可以听到虚空一切声音、…等等,但这还是诸根随因缘而起识的。

  

如果你要认知佛,不是去看他的外在形相,如果看他的形相,表示有觉有相,那还是以色身为主。西方极乐世界有九个次第,也就是九品莲花次第,上、中、下叁品,各品中又分为上、中、下等叁生,你能想像说级数越高的,如上品上生一定所住的西方极乐世界更殊胜,那你就错了!他是能生在「常寂光净土」中。

  

下品下生是住方便有馀土,「有馀」是有馀依,有馀依的身体,有馀依的业缘。那就生在方便有馀土,不是真正的清净庄严土的极乐世界,还有一个身体,没有真正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清净庄严土,第叁是没有世界的世界,也就是常寂光净土。上等上生而往生极乐世界是悟空性的人,「空性」是永远的,「空」才能永远,故说「常」,「寂」是以空体去面对一切境界有所知,但是不执着,也就是寂寂然的面对一切境界,「光」是无量无边清净的。

  

没有修证到色身破者,所证得的禅定 是色身、气的问题,此种禅定力是会退失的。为什麽色身不破,会错认境界呢?没有破色身的一念不起的空,不是真正的空,那什麽叫做真正的「空」?就是你打开了本来,里面有很多的垃圾,要有一种真正的真空就要清垃圾,刚刚讲过了,真空才能产生妙有,现在你不是有真空,现在那些垃圾还被盖住,色身没有打开,气又把它压住,就不会起心动念,所以你认为这样是空了吗?

  

真的空就应该可以照一切境,所谓「可照一切境」就是说,可以清楚的观十方虚空的一切因缘,虽然我色身不去感知,但是你的真心可以清楚,可以不知道这个人做了什麽坏事,但是你可感觉这个人的心坏了,害人去了,这是不起所有的色根去认知,所以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看他,没有看到什麽,要是有看到什麽相,那还是世间凡夫,以佛法来讲都是世间凡夫,人的形、人的相是四禅以下所知所见,还没有超过叁界,就是给你破了色身,但还没有空掉,不去修解脱道,没有真空的就没有真正的解脱。

  

真正佛法讲了好多,是没有什麽可学的,只要舍到不能再舍的话,就能够认识它,故相逢必能认识,不会不相识的。若是以有相去认识它,当然会失去它。因一到空性时,它本来就没有,你怎麽舍呢?偏偏你具有的能力,是你去修来的,当然这不是本来面目。修行只要您能回到本来,以前您迷失掉了,不认识它。现在舍一切法,相逢了,当然能相识它。

  

认识後,你有没有得?无所得!若有所得,都是在这里做文章,现一个天宫或现一个佛像,即使是真的佛化身来,也不要执着它,魔化成佛,让它浮现,也不要执着,佛也好魔也好,没有忧喜,不要看到佛像,就说我很喜欢,看到这个相怎麽那麽难看呢?是不是魔呀?魔不会变得很难看,不用担心,有时候是天龙八部,他们的长相就是那个样子,他们也是佛的弟子,你说看到不好的,好像看到坏人一样,坏人他会伪装,他会化成很好看的佛像,你不要说:哦!我看到佛!然後就没有戒心,这样的话,你就完了!他刚好趁虚而入,所以不能有这些执着,要舍一切法,回到真正的空,才能够从空中产生不可思议的妙有,你不懂但也能够了知一切因缘,那是从自性生起的一切法相,所以这个公案的意思很深,「相识」是什麽?「不相识」是什麽?要去修证。

  

3.语体文解

  

僧问云居山昌禅师说:「相逢不相识时如何?」这个僧人修行中,真有很多的境况,也很怕错失良机,如果真的碰到了本来的佛性,但还不认识它,该怎麽办呢?佛性具有两面,一个是空,一个是不空的,还没有完全见性以前是什麽?现在相逢的是那一个?

  

若是相逢,这个是有相,就是怕认识的不是真的它。若是这个空起,那什麽都没有,要如何去认识它?懂得修行的道理後,你还想认识什麽?认识一个没有东西的东西,所以这个心入灭的话,刚好…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1· 逢必相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