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1· 逢必相識▪P2

  ..續本文上一頁等於虛空,那你怎麽去認識它?如果認識的有相就說是真,就不認識看不到的真正空相,如何去認知。若相逢這個是有相,相逢也不對,不相逢也不對,但是如果真正的佛性跑出來,不認識它怎麽辦呢?

  

我們按語說:相逢(證得)自性的空體是本體界,既逢本性空性,應認識它,若不相識必未相逢。我已經講了,真正的空,悟了以後再回到原始點的時候,什麽都沒有了,但是有一個了了的知覺在,如果是在二禅境界,眼、耳、鼻、舌、身五根都不起功用,所以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沒有感覺,五識、五根都不起作用,剩下來的是意識,若心不起心動念的話,就是住在空中,就如虛空也是不動的,但有一個了了的覺知在。

  

色身所具有的意根是很主觀的,它是第六意識,想或不想都在它,現在若不起想,眼、耳、鼻、舌、身等五識都不見了,但我還有一個了了的知覺,這個不是它,又是誰?什麽也沒有,但還有一個覺知在,這跟我們剛剛講的還沒有破色身的人,一個念頭都不起被氣壓抑住,壓住你的念頭,那種功夫不一樣,那你會說有什麽不一樣?就像隔一道牆一樣,此心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像那遲遲鈍鈍沒有感覺,像七、八月睡懶覺,昏昏沈沈、迷迷糊糊,那種是「空」嗎?那不是空!「空」應該是覺知曆曆,但就沒有一覺可用,沒有一心可求,都清清楚楚,所以你還覺得什麽都沒有,其實那個還不是空,雖有個清清楚楚的覺知在,只是一念不起,但這也不是它,所以相逢不見得相識,那怎麽相識呢?

  

昌禅師就說了:「既相逢爲什麽不相識呢?」上述修行者第一階段要悟的是「空」,是否見空,要有過來人印證或提示。若行者破黑漆桶,八識法塵揚起(翻種子),七識脫黏不再執取此法塵,自然空性現起,此可說真悟得空。悟空後,面對一切法能「住境不生心」、「無所住而生其心」,至此境界,當可說是真的相逢。大部份至此境界的人,理法清楚,洞知世尊所說之法,相逢定當相識。就怕未至此境界,常誤認自己已悟得空,但相逢某境界時,卻乃有狐疑,問題不斷,倒底是這樣嗎?故有傳承的宗門,都會印證該法脈的境界。

  

如果你看到自性無念或自性光明,你就說:「喔!就是這個。」其實這個非那個,那個也非這個。有同學在報告中有提到:「該是這個!」我也沒告訴她,其實並不是這個。很多同學常自以爲是,也不虛心參問,因她在世間禅中,也不能說她不對,只是沒有進入無上菩提之路。修行的一個指標是---過程間有無翻種子,翻種子的時間是否有好幾年之久,這是真開悟者,也要花好幾年來調伏內心汙垢。當心寂靜下來時,空性才算是真的顯露出來。行者此時當能面境無所黏,也無絲毫的煩惱能困擾他。

  

前幾天有位大德寫信來,他說很有幸讀到我們那本《禅修的經驗與體驗》,他看了很多禅書,雖然不打坐,但可以坐在椅子上修禅坐,他好像腳有問題的樣子,結果他看了一篇印象最深的,此位同學是在慧炬上過課的,後來也有來法爾。她在文章中寫找空,說「空」是什麽?她一直找,天天就想著「空」是什麽境界,突然有一天睡覺的時候,要醒不醒之際,旁邊的聲音或人們的動作都清清楚楚,但沒有一個分別,這是有空體面境的樣子。打坐到最清楚的時候,心要清清楚楚,但又沒有挂礙,不知道自己在那裏,只有個了知的心。當然這位大德,也還沒有突破色身的束縛,也沒有禅宗所要求的開悟境界。

  

這位來信的大德,對這段話有很多感受,但是對於後面注解的《圓覺經》那段搞不清楚。《圓覺經》提及「已入地者隨順覺性」,經雲:「有照有覺,具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此名已入地者隨順覺性。」這裏行者還有一菩提覺知,有此可知的覺知,此覺礙可爲礙。在六結使的動、靜、根、覺、空、滅中,其真實的境況要搞清楚,有這個覺就有礙,要能覺而無礙,就要悟空。眼、耳、鼻、舌、身等根,甚至於意根,這六根所生的六識,不管超越叁度空間或是四度空間的覺知,還是有覺礙,那就沒有辦法解脫,所以爲什麽一定要修入空觀,把你的覺礙爲礙的毛病斷掉,這樣斷覺礙,才能真正入空。

  

《圓覺經》講的很清楚,你連覺礙的礙都沒有的話,就像你身體的頭被人家砍斷了,你的頭會有知覺、會去胡思亂想,把它砍斷的話,身體已經沒有那個覺了,那才真正悟空,既然已經沒有頭了,還會有誰再來砍你的頭呢?沒有頭可以被砍了,自然就潇遙自在、解脫了。

  

我不知道別的法師怎麽講這一段,我們不去講理論,講實際的境界,圓瑛老和尚實在很了不起,以前經典上沒談到過六結使,他可以把《楞嚴經》裏面講的「六結使」搞懂了,因爲他從觀世音菩薩所講的境界,或從釋迦牟尼佛講《楞嚴經》裏體會,一條巾打六個結,這六結不是六個東西,而是每根都打了六個結,其實只在說一根,如耳根就具有六個結使。

  

釋迦牟尼佛問阿難:「這六個結,要你把它打開來,讓它恢複到原來的樣子,該怎麽解呢?」阿難說:「當然是一個一個解。」沒有錯!是一個一個解,但從這頭解?還是從那裏解呢?動靜根覺空滅六結,要從何來解?當然如果以修行來講,是由「滅」先迷失,後就是「空」迷失,再來是「覺」迷失、「根」迷失、「靜」迷失、最後是「動」迷失的倒回淪墜。但你現在是要求解脫,當然是是要從這邊「動」解起,對動塵不動,對靜塵不執著、不喜愛,對根(眼、耳、鼻、舌、身、意)所現的六根異能要能抛開,如此就進入心的狀態,就有所覺知,有覺就有礙,還是被抓住了,這個要破滅,覺礙破滅了,也就是說頭只有一個,已經被砍斷了,那誰還會再來砍頭呢?所以要了解:真正的悟,是要悟真空;爲斷覺礙, 能以空來滅它。

  

禅師說既然相逢這本性空,就一定會相識。那爲什麽會不相識呢?就是你沒有相逢,您看的還是這一邊,還是生滅法的這一部份,還沒有找到原來不生滅的體。

  

我們按語說:不相逢,始不相識,乃因微細的習氣沒斷盡,所以狂心未歇故,狂妄的心發生在那裏?在覺結使上!這個「覺」,很厲害的,你很執著外境的話,什麽境界它都會喜歡去插一手,人家肚子裏懷的是男胎或是女胎,你也知道,別人家大小事你也知道,但知道幹什麽?你管那麽多做什麽?所以這種覺不滅的話,就會被一切因緣來轉。有的人就說:這個人有光、這個人有聲、…,認爲不得了。在佛法裏,這些都是不行的,都是凡夫相,因爲他們生天死後照樣要輪回的。所以你微細的習氣不滅的話,就不會回到本來。

  

碰到因緣來,小事你說這簡單,不會被轉,但大的業障來的時候,還是照樣迷糊,搞得人仰馬翻。真正悟到空的,也就是沒有一個頭,雖有個覺知,但不被一切境界來迷惑。若覺而知道過去、知道未來,知道什麽的,知道的很多,如果又有個清淨的心,那就是佛性的本來,那是很好,甚至可以知道八萬劫以前的衆生因緣,對一切法沒有時、空的感覺,那是佛教聖人的境界,這當然是很好。但,若沒悟得空性,知一切法有什麽用呢?所以修佛法要有正知見,要舍得放下,才能見到本來,如果覺知後,又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産生的異能上攪和的話,是無法用自己的真心佛性去感知真正的因緣,也就沒有辦法斷去一切跟你有牽扯的因緣。

  ( 86 年 5 月 20 日 講於 龍潭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1· 逢必相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