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講了很多佛法,讓他們唱歌跳舞,還發了一些糖和飲料。下午接近回來的時候,他說:“今天我想盡一切辦法讓你們開心,現在你們也應該報答我的恩德,每個人一定要發願不殺生。”這些年輕人不承諾也不好意思,所以都一一發願了。有些人覺得“當時真不應該去”,但也沒有辦法。此處寂天菩薩也是這樣,前段時間一直講菩提心的功德,讓我們發菩提心,發了心以後現在就比較嚴格了,你們不能懈怠,一定要度衆生。爲什麼要度衆生呢?下面就說道:
雖曾立此誓,欲于十方際,
度衆出煩惱,然我未離惑。
出言不量力,雲何非癫狂?
第一品講了菩提心的功德,知道了這些功德後,我們在諸佛菩薩、金剛上師等所有聖尊面前,立下了生生世世救度一切衆生的殊勝誓言。當然,救度衆生並不是用其他方式,而是要斷除他們相續中貪嗔癡爲主的各種煩惱,如果自己沒有擺脫煩惱的話,怎樣度無量的衆生?我們自不量力地說出這樣的大話,難道不是跟瘋子沒有差別嗎?
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說要度無量衆生,但如果在實際行動當中,不要說度衆生,就連自己的煩惱也是一點都不能減少,那你故意請諸佛菩薩來在他們面前打妄語,這種做法真是跟精神病沒什麼差別。所以寂天菩薩要求我們,若想度他首先必須要自度,假如自己的煩惱都不能擺平,根本沒辦法度衆生。
以前上師也講過:“作爲凡夫人,全部根除煩惱以後再度衆生,那是根本不現實的。但我們現在發了菩提心以後,自己應該跟其他的衆生不相同,一定要盡量地對治減少煩惱,增上相續中的一切功德,若能這樣,才有度化衆生的機會。”所以我們首先要想方設法改變以往的習氣,以前沒有學佛或剛學佛的時候,性格非常粗暴,煩惱也極爲熾盛,現在通過熏習大乘佛法,自相續應該逐漸往調順的方向邁步,如果一點進步也沒有,那要度衆生是非常可笑的事情。
佛陀在經中這樣說:“己未度脫,豈能度衆。自如盲人,豈能帶路。”意思是說,假如自己都沒有解脫,怎麼能夠救度衆生,就好比自己是盲人,那怎麼給別人帶路?律藏當中也說:“自己未能調化,而去度化衆生,無有是處。”龍樹菩薩說:“如果自己沒有得到解脫,而去度化衆生,這是一種自相矛盾的行爲。要真實地度化衆生,先必須精進地調伏自己的煩惱。”通過以上教證說明,我們先應盡量斷除自相續中的一切煩惱。
當然,斷除煩惱並不是特別容易的,尤其是作爲凡夫人,口頭上說起來容易,但實際上做起來卻相當的困難。就我自己而言,每天都在這裏口口聲聲說“你們要斷除煩惱”,好像我的相續特別清淨,但說這些話時,我有時候確實非常非常慚愧,可是作爲一個講者,我又不能說“我沒有斷煩惱,你們要斷煩惱”,這樣的話,也沒辦法講課。但我觀察自己,有時候雖然沒有根本上斷除煩惱,基本上對煩惱有一定的作戰能力,至少表面上看來是這樣的。依靠諸佛菩薩的加持,依靠上師們的恩德和攝持,自己以前沒有趨入佛教之前的心態,跟現在的心態比起來,確實有了一定的改變,對于那些世人非常執著的東西,我們長年累月聞思修行的人好像執著得不是特別強,看得比較淡,這種感覺的確是有。
不管怎麼樣,無論是在家人、出家人,希望大家要斷除煩惱,如果不能根本上斷除,也要盡量地對治、壓伏它。作爲大乘修學者,這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依此可令煩惱的危害逐漸縮小,相續中的正知正念得以穩固增上,不再生起怯弱之心。
假如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一點都不度衆生,一點都不斷除煩惱,那我們就跟瘋狂者沒有差別了。世間上的瘋狂者,言行沒有定准,心裏想什麼就順便說出來,但結果根本不會做。可我們不是這樣,我們之所以發菩提心,是因爲諸佛菩薩再叁贊歎菩提心的功德,自己也是通過智慧詳詳細細地觀察分析,之後才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這個願,承諾“我要度化衆生”。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履行諾言,盡心盡力地度衆生,哪怕是路上遇到一個衆生,能幫助的也要幫助。
但有時候由于衆生的業力現前,自己實在沒辦法幫忙的情況也有。今天我看到一個老板,他在學院承包工程,本來租了一個房子,明後天准備還回去,結果運氣不好,前天突然失火了,將整個房子化爲灰燼。房子的主人也非常可憐,一家好幾口全部依靠這個房子來維持生活。兩家爲此而爭執不息。本來我作爲一個形象出家人,不應該參與這些事情,但他們雙方非常可憐,都讓我出面進行調解。說實在的,他們兩邊都非常困難,這個老板不但今年沒有賺錢,而且生意上虧了很多,他的妻子不斷地在哭,我在那邊將近坐了一個多小時,她的眼淚一直沒有斷過。當時我的心非常酸,壓力很沈重,一下午心就像被大山壓著一樣,好像要有什麼事情,結果也沒出什麼事,就是因爲看到了這個場面。他們兩家都說:“你只要說一句話,我們都聽。”但我這方面不太懂也不方便說,後來我給他們提出建議:“你們兩邊確實都有一定的困難,但彼此最好能作最大的讓步,這就是我的希望。”但不管怎麼樣讓步,有時候衆生的業力現前,他們的苦處也沒辦法解決。
我深深地知道,現在的在家人都想賺錢搞事業,讓自己生活得非常幸福,但這樣的欲望和打算能不能成功呢?成功率很少,畢竟現在做事情並不是那麼容易。有時候看到別人特別痛苦,怎麼樣想也沒辦法解決,這種事情也經常遇到。但無論如何,我們哪怕是路上遇到一個特別可憐的人,也應該盡心盡力地幫助他。反之,如果表面上說“我要度衆生,我發了菩提心,我已經受了大乘菩薩戒”,但實際上看見可憐衆生時,一點也沒有管他,那你的承諾和行爲是完全相違、自相矛盾的,你算不算一個大乘菩薩?問一問自己就會明白。
壬叁、堅持不懈對治煩惱:
故于滅煩惱,應恒不退怯。
有些人可能想:“既然發菩提心這麼困難,那我現在不發了可不可以?前段時間我錯了,當時不知道菩薩戒條這麼多,要求這麼嚴格,是我自不量力,我可不可以退下去?”不能退!退不是那麼容易的,你進來時受個儀軌就可以了,但是要退的話,必須要付一定的違約金,否則沒有那麼簡單。
爲什麼呢?假如你現在要退,那在生生世世中都得不到善趣的快樂,這也是前面所講的道理。其次,你沒有必要退,前輩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的,雖然表面上看來度無量衆生確實困難,但這種發心的力量非常強大。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發願:“地獄沒有空的話,我的發心不退失,我要度盡一切濁世衆生。”但這些衆生還沒有度完的時候,佛陀早已經成就了,這就是由于發心的力量非常強大。無垢光尊者在有些教言中也說:“大乘顯宗中雖然說要叁大阿僧祇劫積累資糧和行持菩薩道,但對發心力量強大的人而言,一瞬間便能積累無量劫的資糧,故不需要那麼漫長的時日。”《地藏經》中也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這種大願,有了這樣強大的發願力,在短暫的時間中即可圓滿資糧。因此爲了滅除煩惱,我們應當持之以恒,不能退失菩提心。
其實,你發了菩提心以後,也沒有必要那麼害怕。從曆史上也看得出來,以前的那些高僧大德,雖然發心以後也經曆了很多苦行,但這種苦行跟世間上的苦行是完全不同的。世間上的苦行有自相的煩惱、自相的執著,所以在生活中極其痛苦,而這些菩薩們沒有自私自利的心,沒有實有的執著,所以利益衆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因此,大家根本沒有必要退失信心。
當然,在能取所取的執著沒有消于法界之前,我們還是需要精進。有了這種精進,就像森林起猛火一樣,風稍微吹一點自然就會熊熊燃燒,同樣的道理,菩薩行依靠這種發心爲助緣,功德也會自然而然增上。
吾應樂修斷,懷恨與彼戰,
似嗔煩惱心,唯能滅煩惱。
煩惱是所斷,在能斷的對治方面,我們要有一種意樂——歡喜希求之心,對煩惱的本體應該懷恨在心,以嗔恨心來對付它,知道煩惱無始以來不斷地害我,力求用各種辦法將其斬草除根。
前面也講了,如果對煩惱沒有一種嗔恨心,沒有一點報仇之心,修行是不會成功的。有些人可能會問:“不是說嗔恨心一刹那也能毀壞百劫或千劫的福德資糧嗎?對煩惱生嗔恨心應該是非理作意吧,會不會造無量的罪過?”不會的,爲了修行,我們對煩惱作戰合情合理。就像是以牙還牙一樣,經中也有“以楔出楔”的教言,意思就是以煩惱來對治煩惱,這一點在沒有獲得佛果之前不用遣除。
本論亦雲:“爲息衆生苦,不應除此癡。”爲了息滅衆生的一切痛苦,我們不應遣除自相續中對治煩惱的愚癡之心。要知道,對治煩惱從最究竟的角度而言屬于一種所知障,但爲了獲得究竟的果位,這種對治煩惱的相似嗔恨心暫時不能離開,爲什麼呢?真正的嗔恨心生起以後,會毀壞自相續中的善根,來世墮入惡趣,有不好的果報,而我們對付煩惱的這種嗔心,暫時來講它不是屬于真正的煩惱。奔公甲格西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噶當派那麼好的修行人,但每次生起煩惱的時候,就罵自己是“壞比丘”,然後自己打自己、呵斥自己。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一旦自相續中生起了煩惱,對它有個不好的態度,這一點不會成爲你解脫的障礙。有些道友早上沒有起來,睡過頭了,就怪自己的鬧鍾,把它扔在垃圾桶裏,實際上這種做法也是很好的,說明是在懲罰自己,這樣以後應該會有一定的進步。
不要認爲這是一種嗔恨心,所有的嗔恨心都應該斷除,其實在修行時如果自己不爭氣、不聽話,懲罰自己也是合理的。倘若實在沒辦法對治,其他的道友督促自己、批評自己也很有必要。現在外面有些學習小組中,道友們經常打電話、發短信來互相督促:“你這次不能去,去了的話,下一次給你如何如何懲罰。”表面上這是一種嚴格要求,天天不讓你自由,但這是不是在害你呢?根本不是,反而是將你從煩惱魔王的口裏救出來。如果我們經濟上給別人一點錢,語言上彼此說個好話,這樣的幫助並不是最究竟的幫助。最究竟的幫助是什麼?當你在修行的道路上開始退失、反悔,這時候遇到一些道友把你的心態糾正過來,不要讓你退下去,大家共同前往解脫之道,這樣才是最好的幫助。有些道友在學習大乘佛法的時候,由于前世的業力現前,或者暫時的魔緣違緣所逼迫,很有可能退失道心。在他退失道心的時候,所謂旁觀者清,旁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知道這個人不應該退,想盡辦法把他引過來,此舉的確對這些人的幫助很大。以前我們這裏有些人,自己實在學不下去了,好像發瘋了一樣,心裏非常煩惱,不想呆也不想看書,那個時候其他道友通過跟他談心講故事,給一點糖或者這樣那樣的東西來幫助他、開導他,人的心態有時候就像小孩一樣很容易轉變,逐漸逐漸自己就回到正軌上來了,這種現象也比較多。
因此,我非常希望外面的人也能夠互相幫助,畢竟大家剛步入這種門,有些人根本不知道哪些是正道、哪些是邪道,甚至還有些上師也經常阻撓“你不要學這部論典,好好實修就行了”。實修倒是可以,但聽說您老人家也沒好好實修過,對弟子要怎樣引導呢?很多人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各種違緣,有些是以魔障的形象來幹擾你,而且自己也知道這是魔障,有些人卻是魔王波旬假借善知識的口和行爲來勸你不要聞思,說學習這些沒有用。我經常這樣想,寂天菩薩的這部論典,古往今來無數的修行者依此而獲得成就,假如有人勸你不要學,對你的修行是有幫助還是有危害?這一點,稍微懂得佛理的人都會明白的。
外面的修行人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違緣,有些是正面的違緣,有些是反面的違緣,有些是中間的違緣,但不管怎麼樣,我們是隨緣的,你要學我們盡量幫助你,希望所有的道友也是盡量地幫助他們。但如果實在沒辦法,我們也望塵莫及、愛莫能助,佛陀在世時也有些業力深重的衆生當下墮落,更何況說我們凡夫人幫助那些業力現前的衆生了。我非常同情有些人退失菩提道,但有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以前根本不信佛的人逐漸相信佛教,以前信得非常表面的人對佛教真理逐漸深入,盡管這一年不是特別長的時間,但在如此短暫的時日中,給別人相續種下不可退轉的菩提種子,這一點確實有無上的功德。
總而言之,希望大家盡量地幫助別人,不要讓他們退失信心。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好心地批評他、指責他的過失:“你原來不是說要圓滿這部論典嗎?現在怎麼了,你著魔啦!”雖然說點不太好聽的語言,但按照正理來講,這是相似的煩惱,不是真正的煩惱。因爲這不是爲了自己的利益(現在很多人口頭上說幫助你利益你,但歸根結底就是爲了宣傳自己,這樣不太好),完全是想誠心誠意地幫助別人,只要能夠幫助他,語言上再怎麼難聽、行爲上再怎麼過分也都是可以的。既然大家已經發了這樣的大乘菩提心,在多生累劫中是非常不容易的,爲了給將來的生生世世打好穩固基礎,最好在短暫的人生中不要退失道心,這就是我的希望!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五節課》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