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2· 不執名相

  

(一)公案本文

  

僧問杭州龍華寺真覺靈照禅師曰:「菩提樹下度衆生,如何是菩提樹?」

  

(識起迷情於世尊在菩提樹下度衆生之菩提樹,其樣子如何謂菩提樹,本文緣起現象界。)

  

靈照禅師曰:「大似苦練樹。」

  

(菩提樹葉大尾尖,苦練樹葉小,惟本體界本無分別,何必妄執名相之差異?)

  

僧曰:「爲什麽似苦練樹?」

  

(著相分別,未契入禅機!尚執於兩物相之異同、分別,有心就有名相執著,無心則無法執,當得法空智果。)

  

師曰:「素非良馬,何勞鞭影!」

  

(良馬見鞭影便奔行,劣馬亦不足去打策,心住現象界名相,對事事物物心生分別者,如何能空其一切境,如何能容納太虛?)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經雲:心執名相始動念,念動意起,嘴唇才出聲,講話溝通就來了。若一個人不對名相執取,就能住空無之境,對法的執著要去,當先去掉世間的一切名相分別。上一次,我們講到現象界裏面的事物,是因爲你去執著有一個境,所以這個境才會從心地裏分立出來,那個境就是我們內心境的起源。如果你不起名相分別的話,心對名相、法名都無有執取,則法空智易修得。

  

我們阿賴耶識清淨的體像一面鏡子,我常常畫了一個山形,有一個實際的山在外,我們阿賴耶識具有一個現量意識,可以映現出這個外在的山在我們心裏面,一個完全相像的山。而聖人的境界,阿賴耶識照了以後,就不會去執著它。凡夫的阿賴耶識照了以後,就起了名相分別心,就起心動念去生起法境。

  

現在我們要去掉分別心,當從「不執名相」著手,見境心能不安名相,就能住“第一義地空”中,即住境不生心。當起心分別相的時候,這個境就變成相應。境在外,內心(裏面)不起分別時,這兩個境(內外境)本是一體的,所有的形相都是色塵,還有聲、香、味、觸等這幾個塵境,這些塵境現在我們心地的時候,如果自性不起分別名相心想,那就是同一體,故體能 照,能映現其境,所以內心外境,其實都一體的,也就是說十方一切都是在你心中。

  

經文上講「一真法界」,什麽叫「真」?什麽叫「妄」?「真」者是阿賴耶識體本空,但能 照一切境,且如實顯示其境,是爲真。如果阿賴耶識 照後,起了分別名相想,就會變成妄。怎麽講呢?爲什麽起了分別心,就會變成了妄呢?因爲它從理體之間分立出來,分立出來就不真了,然後你起了分別名相想,心帶動了你的喜怒哀樂,又加以分辨這個境,就産生了種種的煩惱想,這樣的話,就是一般凡夫的境界。

  

以聲音爲例!我們在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的時候,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打開色身束縛的人,可以體會十方一切都在心中,既然在心中就沒有外境,因爲外境不成爲外境,所以外面的一個聲音起,其實就在我們心中,也起在我們心中。既然外境的聲音是心中的聲音,所以應該是一體的。有的人氣脈通,就會覺得這個聲音就從我們體中或腦裏面出來,沒有一個距離、沒有分立、沒有對待。這樣可以體會一切境,外面有形的境界也是一樣,從你內心裏面映照出來,既然我內心跟外境是一體的話,有沒有時、空的感覺?不會有!你要觀美國或那裏,它就在你心中,你心中就是有東西,這樣有沒有時、空的間隔?沒有!

  

你可以體會,世間一切有,都是你心中幻化出來的,你不去觀外境,觀自心就好了,觀一切自心,就可以了知一切外境,這跟一般的外道修法不一樣,外道的修法是有來有去,非「如來」,有來有去是什麽?是中陰身!中陰身可以變成陽神,出陽神就是不怕太陽光照,日夜有實體的神我,雖有八萬大劫的壽命,但死後照樣輪回。

  

不懂得真正佛法的人,才會去玩這個,那是走錯路,當然這跟你的背景因果有關系,你有這個觀念,就是會接觸到那個法。我們有幸能接觸佛法,尤其能夠接觸到正法,你就要認知一切現象都是我心中起來的,不必要去追逐有個境。

  

譬如說你要去一個地方,不必出門,也不必出個陽神或陰神,只要你把那個境顯示在心中,心中就會現那個境。你懂得這樣的話,就在於你能不能觀起來?有沒有到那個心能顯境界,有就能到此境界,就是沒有絲毫的微塵在了,一絲一毫的微塵都沒有,才能有此境界。因爲有一點點不自在,就如雞毛蒜皮的小毛病,就會影響我們清淨的體性,就起不了靈光,就現不出其境。

  

修行第一個就是不要起名相分別想,也不要有分別心,境的好、壞,不要去執著,不要說境一定要好的,壞的我受不了,我不要這個境,不要有這種心態,因爲起了這個心就起了分別想,有了分別心,這微塵就不是微塵,變很粗重,這是一種心的毛病。

  

慢慢修心去執,修到最後對一切境,順、逆、善、惡都沒有名相來分別,都能沒有挂礙的話,你心地才會越來越清淨,不被這些枝節,不被這些心裏面的那個主觀意念所蒙蔽。這樣的話,你要觀,自然就觀得起來,觀還是要用心,那個心是真心,你的心可以幻化一切境,心識可以幻化成境,這個不是真實的,是無中生有的,就像世間一切法也是不真實的一樣。

  

2. 釋題

  

本公案的題目「不執名相」,一執名相就有習氣相應,不能入畢竟空之境。本體不管是空、是有,本來是一體,是沒有分別。所以一切法,幻化也好,不真實也好,有那個境現在我心中也好,那是最真實境的。定中獨頭意識我們講了,在定中到底是識所幻化的境,還是真的外境所映現的境,是有那麽回事,這是修行者要去體會的。如果我的心地裏想佛,然後佛像現,佛有沒有化身到我面前來呢?那是你識在定中所現的一種相,如果集中意識回到本來的意識(主觀意念)的話,那個境就沒有了,即醒即滅,南柯一夢,一瞬間那個境就沒有了。如果真正有境現在你心地裏面,那不管你醒不醒心念,此境照樣可以看到,閉著眼睛或張著眼睛,那個境照樣出現,那不是幻境,是諸佛、菩薩要給你看的。

  

當然諸佛、菩薩可以給你看,魔也可以化成佛像,所以我爲什麽一直告訴你們,不要看到佛像就好高興,尤其當你所想的、所要的,都能如意的話,那更要小心,沒事胡思亂想,要這個、要那個,要名得名,要財得財,那就要小心,有一些魔會化成佛,然後給你處處得到好處,你貪心不滅,想什麽好處都現,結果趁你不注意的時候,就控製你,要玩靈通,它就給你,要什麽就給什麽,到最後你會迷失掉。不迷失也會敗在貪字上,貪別人的錢財,這樣就淪墜了,不必要讓你著魔,只要讓你迷失掉,它的目標就達成。人在順境,最難去預防,所以對順境,我說什麽都不要,只要保持一個清淨無求的心,這樣的話,就不會被這些魑魅、魍魉所利用,這是題外話。

  

本體界上面不管是現什麽相,其實都不要加以起分別心,沒有名相起,就沒有對、錯感受。你起了這個名相心就變成凡夫知見,不起這個名相心的話,你的體跟外境本來就是一體,不管它是不是外境,不起心相應,即是覺而不著。

  

3. 語體文解

  

僧問杭州龍華寺真覺靈照禅師曰:「菩提樹下度衆生,如何是菩提樹?」每一尊佛要開悟、要成佛,都是在某種樹下結緣,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證悟的,未來的彌勒佛是在龍華樹下開悟。在這裏講的是釋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樹下渡衆生,這位僧人沒看過菩提樹,故有此一問。菩提樹是生長在較溫熱帶的地方,尤其是印度地方很多,臺灣南部屏東一帶也有。在坐的同學大概都看過菩提樹,菩提樹它的葉子大且尾端尖,這裏禅師所提的苦練樹的葉子很小,一片葉子中小葉子很多,且長一顆顆的種子,鄉下的人都是知道「苦練仔」的。

  

這位僧人未見過菩提樹,所以對菩提樹很執著,也就持別提出這個公案來問禅師:「菩提樹下度衆生,那什麽叫菩提樹?」本公案緣起現象,我們世間中有一種樹叫菩提樹,它的樣子是什樣子?他很花腦筋在這上面。我們修行常常有一個現象 不懂的事,心裏面就很不痛快,不痛快就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到底是怎麽樣?這就會讓我們的心起妄念,有妄念就沒有辦法證入清淨的本體,這樣子的話,你永遠沒有辦法放下一切法。我們說心地現一切境不要有好、壞分別想,都要放得下心,不懂有一天會懂,或者有個機緣會碰到就懂了,但有的人受不了!事情不分別不行!放不下,大部份的人都有這個毛病。

  

菩提樹是怎麽樣呢?靈照禅師就說:「大似苦練樹。」你說的菩提樹看起來就像苦練樹,如果兩種樹都看過的話,就知道兩者差得一萬八千裏,怎麽會一樣呢?但本體來講,就沒有不一樣,本體都是空性,苦練樹是從空性現,一個無情衆生,長什麽樣就是什麽樣。我們說世界上有兩種衆生,一個是有情,在目前的娑婆世界,有情衆生是…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2· 不執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