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2· 不執名相▪P2

  ..續本文上一頁有輪回的;另一類是無情衆生,它在世界還沒有滅以前是沒有輪回的,這個在《楞嚴經》內講得很清楚,爲什麽會變成無情類衆生,因爲以前在修行時,觀念錯誤,認爲如果跟石頭一樣,就是刮臺風、下大雪我都不怕,因爲沒有知覺。所以說我們識神如果依附在石頭上不是很好嗎?人家打不痛,風雪來都不怕,這種是錯誤的觀念。

  

無情類衆生要到世界重新形成,再成爲另一個新世界的時候,大家阿賴耶識共業開始要成爲新的世界的時候,才會再依其業力而重新受報。你若出生爲無情衆生,壽命有多少?也就是地球再滅的時候,你才有辦法回來,因一切現象或法都離不開四劫,即成、住、壞、空之四劫。

  

現在我們世界是在住劫中,也是一個法的事相,像你念頭一樣,你念頭要生起的時候,念頭當正在生起的時候是成,念頭存在時是住,過去了以後就是滅,滅後就變成空,所以跟你的念頭一樣,生、住、異、滅,我們的宇宙也是一樣,也是一切的因緣法,所以它也是有成住壞空。現在講地球是在住劫,已有一千零四個佛出現,最近的佛是釋迦牟尼佛,還有1996尊佛還沒有示現。未來劫有佛1000尊、現在賢劫有996尊佛未示現,過去莊嚴劫1000佛示現過了,賢劫第四佛釋迦牟尼佛,現在是他的弘化期,所以你若信一貫道的話,說彌勒佛掌天盤,己經成佛的人要去掌天盤嗎?都是不真實的佛理。

  

你說佛與天主那個大?佛是人天導師,是所有的天主的師父,怎麽可以比大小?一個覺悟在衆生叁界外的,一個是叁界福報比較好,所以當天主,天主還是有壽命之限,也照樣要輪回,佛已超出叁界,這樣是無法比較那個大、那個小?是不能比的。現在賢劫中,且還是釋迦牟尼佛在弘法,弘法到那個時候爲止?到5億7仟6百萬年以後,此時彌勒佛才下生成佛,這中間都是世尊在弘法。未來星宿劫還有一千佛待示現,等到星宿劫完了,我們的地球就要壞了、滅了,滅了以後還會再有。

  

所有生物現象、宇宙現象都是生生滅滅的,十方虛空有叁千大千世界,在本體界來講的話,這兩個樹木都是由空性出來的,苦練葉子很小,又分叉開來,業緣不同,所現形象亦不同。有如甲男、乙女,爲什麽會變成兩個不同的形相呢?業力不同,人體是從中性來,中性再來現男、女相的不同,是有不同表相。這個菩提樹跟苦練樹形相不相同,在現象界裏面看起來是不同,其實本體界裏面看起來都是一樣,因爲它的種子是這種遺傳因子,所以生來就是菩提樹的種,它是苦練樹的種,生出來的就是苦練樹。

  

現在科學是很厲害,發現每個物種都有遺傳基因排列,在動物腦部上拿走某一段基因,然後用公雞腦部的某段基因代替,也就是把初生的那段換掉,結果驗證,剛開始還是本來的遺傳叫聲,但過一陣子後,“咯咯”變成雞的叫聲,物種是受基因控製,但本體界的體都是一樣的,都是由空而現的。

  

譬如說我們人好了,爲什麽你的表相不同呢?是你的業力關系所造成的,生男、生女,正常或駝背、殘肢?這都是你業力的關系,你要看這些嗎?那就多彩多姿了,修行的人不看這些,看什麽呢?要看空性!

  

空性 大家都是一體的,所以有時候你有這些觀念的話,看事情就看事情的源頭。你看了某個壞人,你心就有好壞之分,如果看他的心地的話,他的心地原是空,怎麽有好、有壞呢?好、壞部份都是業力。他不修行,以前都是做不好的事,所以他結了很多不好的因緣,就出生在不好的家庭裏,沒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就現起心地很壞,這也是他的業力,業是以前所造的。

  

我們懂得這些後,回到本來,每一個人都一樣,所以菩提樹和苦練樹的表相、葉子,在本體來講,是沒有分別的。如果你那麽執著苦練樹的葉子是有分裂,且好幾片成一葉片。菩提樹的葉子是一葉自成一個葉柄,苦練樹是一個葉柄分五葉,在現象界來講,是兩個不同的東西,但對禅師或有修行的人來講,看的都是相同,本體界本來就是一樣,所以你如果執著現象界,就有很多的差別,如此你會很煩惱、痛苦!

  

在生活起居之間有差別相,現象所現的種種境界産生喜怒哀樂,那你怎麽會不痛苦呢?所以你要超越這些,超越名相你就要回歸到空,以空體去面對這些有相的話,超越你業力的顯現,這樣你就能夠解脫。所以禅師講的也沒有錯,「大似苦練樹」。如果你執著苦練樹、菩提樹的葉子是差一萬八千裏,禅師你是在胡說八道。

  

我們按語說:「菩提樹葉大尾尖,苦練樹葉子小,惟本體界本無分別。」你執著現象界裏的東西,你會有很熱鬧的想法,熱鬧是熱鬧,有時你會看不開,那是很痛苦,所以他就問了:「爲什麽似苦練樹?」菩提樹是菩提樹呀!爲什麽像苦練樹呢?兩個差得一萬八千裏,我們說分別心很重的人,執著名相很強,不知道什麽就要問什麽。

  

我在問菩提樹的葉子,禅師講的是大似苦練樹,你就馬上想到苦練樹的樣子是什麽樣,苦練樹我認識呀!菩提樹也許我沒看過,不可能跟苦練樹一樣吧!因爲看過或聽過,它的形相不可能是苦練樹,禅師你怎麽講一樣呢?所就問了爲什麽像苦練樹?禅師就罵人了!

  

禅師怎麽罵呢?「素非良馬,何勞鞭影!」看起來你就不是一匹好馬,若是一匹好馬,騎師不用去打它,只要拿起鞭子,馬就跑得很賣力,不需要鞭策,這是匹良馬。如果是笨馬,跟後知後覺的人來問法一樣,看著鞭影還滿不在乎,無所謂,等到真的打下去,痛時當下才會跑。很多人個性是這樣子,我們說不靈光、不會察言觀色。

  

譬如說你講一句話,批評某某人怎麽樣,其實某某人心地裏面已經很不爽了,結果你不知道他心裏面已經起了反感,還一直滔滔不絕的在講。這是你只想你自己,從來沒有觀察別人的感受,你講得很痛快,沒有去感受別人的反應。我們在待人接物之間,不要去製造跟人家結種種的惡緣,當然不必要講好話,要講實際的話,不要講沒有的事或謊話讓人高興,不必要。但是我們也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因果,都是業,所以要跟人家結善緣,不要結惡緣。

  

心地清淨才能觀別人的感受,我們講爲什麽有絲毫微塵在,覺心就不靈光,你後知後覺,講得人家心裏不高興還不知道,還一直在講。心如果清淨的話,講一句話,他心念不痛快已閃了一下,你就能察覺了,他對這件事情或者這句話很在乎。當然祖師大德是在教化人的,他講出來,不在乎你在不在意,反正他就是要教訓你。我們跟親朋、好友、同事之間,都是平等的關系,所以要察言觀色,了解你對現象界的掌握。

  

還在僧問爲什麽菩提樹像苦練樹呢?怎麽會相像呢?禅師就罵他,本來就不是良馬,如果是好馬,何勞鞭影呢?不必提個鞭,更不必打下去,這馬就會跑,這代表這個人的智慧還不夠,這個人還沒達到開悟的境界,故智慧不具足。若開悟境界的人,你講了半句話他就懂了,有時候不必講,比了一下他也懂,因爲開悟的人有叁種智慧:一是世間智,我常講的 想學什麽就像什麽,除非因緣不成熟,你不想學。第二個是空解脫的智慧,超越世間的一切相,回到本來的體空,不執一切名相,不被一切世間事相所迷惑。叁是出出世間智,到最後證到空以後,再回到有相,在世間裏面可以跟衆生攪和在一起,但他並沒有挂礙,這個是圓融至高無上的佛法,也是中道、空有不二的境界。等於是練得一身武功之後下山了,在十方一切衆生之間打滾,但從來不失他本來解脫的樣子。他可以跟一切業很重、不清淨或不修行的人在一起,他可以容納他們對他的不利,一個人如果沒有證到空體,沒有證到真正解脫的話,沒辦法容納到體性空這裏面來。所以這叁種智慧: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出出世間智慧都具足了,尤其是在悟空這境界,你講一句,他就懂叁句,智慧很銳利。

  

禅師說:已經跟你講大似苦練樹了,你還搞不懂,還要問爲什麽像苦練樹,表示你還沒有進入狀況,要追根究底搞清楚,禅師借這個機會破解他的執著名相,大有分別心,結果是不堪教化。

  

我們按語說:良馬見鞭影便奔行,你稍爲提起鞭子,馬就跑得要命;劣馬亦不足去打策,你打它,它也跑不快,何必花這個力氣呢?所以禅師看他這個樣子,即不再跟他談下去,不必用鞭影去影響他。心住現象界,事事物物而生分別心者,怎麽能夠容納太虛呢?因爲你要心如虛空等齊的話,就是你要心空,以前常常講的如何去分別心、超越名相,跟虛空等齊。若沒有一念,在打坐之間沒有挂礙,不起心動念,這種空相無執之間,你就和虛空一樣的大,大得不能再大。

  

在心地空性之間能幻化一切境,這就是有相,就是回到我們現實人生。在依空生法之間,有的人就喜歡在現象界裏面的一切事,其實你都沒有挂礙的話,世界上有什麽好事或壞事,來與不來都跟你沒關系,偏偏我們沒有辦法證到解脫,希望這件事情明天會怎麽樣,後天會怎麽樣,一定要先知道,若有這個毛病的話,雖然你有靈知靈覺,但沒有解脫。一個潇遙自在的人,不會說下一刻會怎麽樣?這一件事會怎麽樣?明天會怎麽樣,不去挂礙這些。他只是在意說以前是什麽情況、什麽樣子?是這個樣子,懂了就放下,不會想明天會怎麽樣。偏偏有一點超能力的人,就說我懂得過去、未來,我很喜歡觀一下明天、後天會怎麽樣,這代表你還沒有解脫知見?

  

爲什麽呢?你常常住在那個境上,「住境」 這不是我們真正要修的解脫道,你有沒有解脫?就看你在不在意明天、後天、未來會怎麽樣,有這心態怎麽樣呢?沒有活在當下。

  

祖師大德講話很簡單 「活在當下」,你有沒有活在當下?因爲你挂礙明天、後天、未來會怎麽樣,所以沒有活在當下,「活在當下」是對你目前這一刻所發生的事情面對,其他的我都沒挂礙,這樣才對!

  

現在講心地空的時候,能化成一境入「活在當下」境況。舉個例來說 打坐,時間到了沒有?睜開眼睛看時鍾,就知道時間了,但不睜開眼睛,心起一個時鍾的相,現在幾點?你馬上就知道幾點了,這個方法也可以知道現在幾點了,那個靈通呢?睜開眼睛一看也能知,這也是靈通!因爲一睜開就有了,我去觀也可以化成那個境,法我們懂就可以,但不可以常常去玩,一玩你就沒有活在當下,活在實境上,你能不能做到這一點?可以!氣通的話,可以觀起化成一個境,知道現在幾點了,那又怎麽樣呢?這個就是說有能力,但跟解脫是扯不上關系的,如果我有解脫之見的話,不必用什麽能力去看它,只要心平氣和地面對境界就可以了。

  

譬如說,明天這件事情會怎麽樣,不必用什麽能力去看它,只是等明天它怎麽現,後天這件事情不再現,這才是真正的解脫,突然去觀它,心地裏知道怎麽樣,但沒有挂礙,沒有什麽大不了的,有隱隱約約的感覺,但不是很明確,所以回過來講的話,心沒有挂礙就和虛空等齊,當心産生有相的話,就是現實人生,人就是生活在現實人生之間,所以不要起名相、分別心,不要起一切相,如剛剛講的時鍾,你要觀時鍾就回到現實的人生,受時間所控製,如果沒有挂礙的話,幾點鍾就幾點鍾,跟我沒有關系,這樣就超越了時間的控製,回到這裏的話,時間控製不了你。

  

專門修行打坐的人一入定的話,他不趕時間,沒有時間的觀念。現在我們打坐腳一痛,就想一柱香到了沒,光被這些腳痛的念頭,就拉回到現實的人生中;那專門打坐的人,理念懂得超越腳痛,就超越了有相就進入空,那身體能控製你嗎?不能!這時候你真正超越了凡夫的身,可以在那裏坐著不動,入定幾年。這個道理懂的話,你要不要做?做了也不能活在當下,如此坐入定中,那你怎麽解脫?是白學佛法!

  

( 86 年 6 月 17 日 講於 龍潭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2· 不執名相》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