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2· 不执名相

  

(一)公案本文

  

僧问杭州龙华寺真觉灵照禅师曰:「菩提树下度众生,如何是菩提树?」

  

(识起迷情於世尊在菩提树下度众生之菩提树,其样子如何谓菩提树,本文缘起现象界。)

  

灵照禅师曰:「大似苦练树。」

  

(菩提树叶大尾尖,苦练树叶小,惟本体界本无分别,何必妄执名相之差异?)

  

僧曰:「为什麽似苦练树?」

  

(着相分别,未契入禅机!尚执於两物相之异同、分别,有心就有名相执着,无心则无法执,当得法空智果。)

  

师曰:「素非良马,何劳鞭影!」

  

(良马见鞭影便奔行,劣马亦不足去打策,心住现象界名相,对事事物物心生分别者,如何能空其一切境,如何能容纳太虚?)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经云:心执名相始动念,念动意起,嘴唇才出声,讲话沟通就来了。若一个人不对名相执取,就能住空无之境,对法的执着要去,当先去掉世间的一切名相分别。上一次,我们讲到现象界里面的事物,是因为你去执着有一个境,所以这个境才会从心地里分立出来,那个境就是我们内心境的起源。如果你不起名相分别的话,心对名相、法名都无有执取,则法空智易修得。

  

我们阿赖耶识清净的体像一面镜子,我常常画了一个山形,有一个实际的山在外,我们阿赖耶识具有一个现量意识,可以映现出这个外在的山在我们心里面,一个完全相像的山。而圣人的境界,阿赖耶识照了以後,就不会去执着它。凡夫的阿赖耶识照了以後,就起了名相分别心,就起心动念去生起法境。

  

现在我们要去掉分别心,当从「不执名相」着手,见境心能不安名相,就能住“第一义地空”中,即住境不生心。当起心分别相的时候,这个境就变成相应。境在外,内心(里面)不起分别时,这两个境(内外境)本是一体的,所有的形相都是色尘,还有声、香、味、触等这几个尘境,这些尘境现在我们心地的时候,如果自性不起分别名相心想,那就是同一体,故体能 照,能映现其境,所以内心外境,其实都一体的,也就是说十方一切都是在你心中。

  

经文上讲「一真法界」,什麽叫「真」?什麽叫「妄」?「真」者是阿赖耶识体本空,但能 照一切境,且如实显示其境,是为真。如果阿赖耶识 照後,起了分别名相想,就会变成妄。怎麽讲呢?为什麽起了分别心,就会变成了妄呢?因为它从理体之间分立出来,分立出来就不真了,然後你起了分别名相想,心带动了你的喜怒哀乐,又加以分辨这个境,就产生了种种的烦恼想,这样的话,就是一般凡夫的境界。

  

以声音为例!我们在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时候,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打开色身束缚的人,可以体会十方一切都在心中,既然在心中就没有外境,因为外境不成为外境,所以外面的一个声音起,其实就在我们心中,也起在我们心中。既然外境的声音是心中的声音,所以应该是一体的。有的人气脉通,就会觉得这个声音就从我们体中或脑里面出来,没有一个距离、没有分立、没有对待。这样可以体会一切境,外面有形的境界也是一样,从你内心里面映照出来,既然我内心跟外境是一体的话,有没有时、空的感觉?不会有!你要观美国或那里,它就在你心中,你心中就是有东西,这样有没有时、空的间隔?没有!

  

你可以体会,世间一切有,都是你心中幻化出来的,你不去观外境,观自心就好了,观一切自心,就可以了知一切外境,这跟一般的外道修法不一样,外道的修法是有来有去,非「如来」,有来有去是什麽?是中阴身!中阴身可以变成阳神,出阳神就是不怕太阳光照,日夜有实体的神我,虽有八万大劫的寿命,但死後照样轮回。

  

不懂得真正佛法的人,才会去玩这个,那是走错路,当然这跟你的背景因果有关系,你有这个观念,就是会接触到那个法。我们有幸能接触佛法,尤其能够接触到正法,你就要认知一切现象都是我心中起来的,不必要去追逐有个境。

  

譬如说你要去一个地方,不必出门,也不必出个阳神或阴神,只要你把那个境显示在心中,心中就会现那个境。你懂得这样的话,就在於你能不能观起来?有没有到那个心能显境界,有就能到此境界,就是没有丝毫的微尘在了,一丝一毫的微尘都没有,才能有此境界。因为有一点点不自在,就如鸡毛蒜皮的小毛病,就会影响我们清净的体性,就起不了灵光,就现不出其境。

  

修行第一个就是不要起名相分别想,也不要有分别心,境的好、坏,不要去执着,不要说境一定要好的,坏的我受不了,我不要这个境,不要有这种心态,因为起了这个心就起了分别想,有了分别心,这微尘就不是微尘,变很粗重,这是一种心的毛病。

  

慢慢修心去执,修到最後对一切境,顺、逆、善、恶都没有名相来分别,都能没有挂碍的话,你心地才会越来越清净,不被这些枝节,不被这些心里面的那个主观意念所蒙蔽。这样的话,你要观,自然就观得起来,观还是要用心,那个心是真心,你的心可以幻化一切境,心识可以幻化成境,这个不是真实的,是无中生有的,就像世间一切法也是不真实的一样。

  

2. 释题

  

本公案的题目「不执名相」,一执名相就有习气相应,不能入毕竟空之境。本体不管是空、是有,本来是一体,是没有分别。所以一切法,幻化也好,不真实也好,有那个境现在我心中也好,那是最真实境的。定中独头意识我们讲了,在定中到底是识所幻化的境,还是真的外境所映现的境,是有那麽回事,这是修行者要去体会的。如果我的心地里想佛,然後佛像现,佛有没有化身到我面前来呢?那是你识在定中所现的一种相,如果集中意识回到本来的意识(主观意念)的话,那个境就没有了,即醒即灭,南柯一梦,一瞬间那个境就没有了。如果真正有境现在你心地里面,那不管你醒不醒心念,此境照样可以看到,闭着眼睛或张着眼睛,那个境照样出现,那不是幻境,是诸佛、菩萨要给你看的。

  

当然诸佛、菩萨可以给你看,魔也可以化成佛像,所以我为什麽一直告诉你们,不要看到佛像就好高兴,尤其当你所想的、所要的,都能如意的话,那更要小心,没事胡思乱想,要这个、要那个,要名得名,要财得财,那就要小心,有一些魔会化成佛,然後给你处处得到好处,你贪心不灭,想什麽好处都现,结果趁你不注意的时候,就控制你,要玩灵通,它就给你,要什麽就给什麽,到最後你会迷失掉。不迷失也会败在贪字上,贪别人的钱财,这样就沦坠了,不必要让你着魔,只要让你迷失掉,它的目标就达成。人在顺境,最难去预防,所以对顺境,我说什麽都不要,只要保持一个清净无求的心,这样的话,就不会被这些魑魅、魍魉所利用,这是题外话。

  

本体界上面不管是现什麽相,其实都不要加以起分别心,没有名相起,就没有对、错感受。你起了这个名相心就变成凡夫知见,不起这个名相心的话,你的体跟外境本来就是一体,不管它是不是外境,不起心相应,即是觉而不着。

  

3. 语体文解

  

僧问杭州龙华寺真觉灵照禅师曰:「菩提树下度众生,如何是菩提树?」每一尊佛要开悟、要成佛,都是在某种树下结缘,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证悟的,未来的弥勒佛是在龙华树下开悟。在这里讲的是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渡众生,这位僧人没看过菩提树,故有此一问。菩提树是生长在较温热带的地方,尤其是印度地方很多,台湾南部屏东一带也有。在坐的同学大概都看过菩提树,菩提树它的叶子大且尾端尖,这里禅师所提的苦练树的叶子很小,一片叶子中小叶子很多,且长一颗颗的种子,乡下的人都是知道「苦练仔」的。

  

这位僧人未见过菩提树,所以对菩提树很执着,也就持别提出这个公案来问禅师:「菩提树下度众生,那什麽叫菩提树?」本公案缘起现象,我们世间中有一种树叫菩提树,它的样子是什样子?他很花脑筋在这上面。我们修行常常有一个现象 不懂的事,心里面就很不痛快,不痛快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到底是怎麽样?这就会让我们的心起妄念,有妄念就没有办法证入清净的本体,这样子的话,你永远没有办法放下一切法。我们说心地现一切境不要有好、坏分别想,都要放得下心,不懂有一天会懂,或者有个机缘会碰到就懂了,但有的人受不了!事情不分别不行!放不下,大部份的人都有这个毛病。

  

菩提树是怎麽样呢?灵照禅师就说:「大似苦练树。」你说的菩提树看起来就像苦练树,如果两种树都看过的话,就知道两者差得一万八千里,怎麽会一样呢?但本体来讲,就没有不一样,本体都是空性,苦练树是从空性现,一个无情众生,长什麽样就是什麽样。我们说世界上有两种众生,一个是有情,在目前的娑婆世界,有情众生是…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2· 不执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