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轮回的;另一类是无情众生,它在世界还没有灭以前是没有轮回的,这个在《楞严经》内讲得很清楚,为什麽会变成无情类众生,因为以前在修行时,观念错误,认为如果跟石头一样,就是刮台风、下大雪我都不怕,因为没有知觉。所以说我们识神如果依附在石头上不是很好吗?人家打不痛,风雪来都不怕,这种是错误的观念。
无情类众生要到世界重新形成,再成为另一个新世界的时候,大家阿赖耶识共业开始要成为新的世界的时候,才会再依其业力而重新受报。你若出生为无情众生,寿命有多少?也就是地球再灭的时候,你才有办法回来,因一切现象或法都离不开四劫,即成、住、坏、空之四劫。
现在我们世界是在住劫中,也是一个法的事相,像你念头一样,你念头要生起的时候,念头当正在生起的时候是成,念头存在时是住,过去了以後就是灭,灭後就变成空,所以跟你的念头一样,生、住、异、灭,我们的宇宙也是一样,也是一切的因缘法,所以它也是有成住坏空。现在讲地球是在住劫,已有一千零四个佛出现,最近的佛是释迦牟尼佛,还有1996尊佛还没有示现。未来劫有佛1000尊、现在贤劫有996尊佛未示现,过去庄严劫1000佛示现过了,贤劫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现在是他的弘化期,所以你若信一贯道的话,说弥勒佛掌天盘,己经成佛的人要去掌天盘吗?都是不真实的佛理。
你说佛与天主那个大?佛是人天导师,是所有的天主的师父,怎麽可以比大小?一个觉悟在众生叁界外的,一个是叁界福报比较好,所以当天主,天主还是有寿命之限,也照样要轮回,佛已超出叁界,这样是无法比较那个大、那个小?是不能比的。现在贤劫中,且还是释迦牟尼佛在弘法,弘法到那个时候为止?到5亿7仟6百万年以後,此时弥勒佛才下生成佛,这中间都是世尊在弘法。未来星宿劫还有一千佛待示现,等到星宿劫完了,我们的地球就要坏了、灭了,灭了以後还会再有。
所有生物现象、宇宙现象都是生生灭灭的,十方虚空有叁千大千世界,在本体界来讲的话,这两个树木都是由空性出来的,苦练叶子很小,又分叉开来,业缘不同,所现形象亦不同。有如甲男、乙女,为什麽会变成两个不同的形相呢?业力不同,人体是从中性来,中性再来现男、女相的不同,是有不同表相。这个菩提树跟苦练树形相不相同,在现象界里面看起来是不同,其实本体界里面看起来都是一样,因为它的种子是这种遗传因子,所以生来就是菩提树的种,它是苦练树的种,生出来的就是苦练树。
现在科学是很厉害,发现每个物种都有遗传基因排列,在动物脑部上拿走某一段基因,然後用公鸡脑部的某段基因代替,也就是把初生的那段换掉,结果验证,刚开始还是本来的遗传叫声,但过一阵子後,“咯咯”变成鸡的叫声,物种是受基因控制,但本体界的体都是一样的,都是由空而现的。
譬如说我们人好了,为什麽你的表相不同呢?是你的业力关系所造成的,生男、生女,正常或驼背、残肢?这都是你业力的关系,你要看这些吗?那就多彩多姿了,修行的人不看这些,看什麽呢?要看空性!
空性 大家都是一体的,所以有时候你有这些观念的话,看事情就看事情的源头。你看了某个坏人,你心就有好坏之分,如果看他的心地的话,他的心地原是空,怎麽有好、有坏呢?好、坏部份都是业力。他不修行,以前都是做不好的事,所以他结了很多不好的因缘,就出生在不好的家庭里,没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就现起心地很坏,这也是他的业力,业是以前所造的。
我们懂得这些後,回到本来,每一个人都一样,所以菩提树和苦练树的表相、叶子,在本体来讲,是没有分别的。如果你那麽执着苦练树的叶子是有分裂,且好几片成一叶片。菩提树的叶子是一叶自成一个叶柄,苦练树是一个叶柄分五叶,在现象界来讲,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对禅师或有修行的人来讲,看的都是相同,本体界本来就是一样,所以你如果执着现象界,就有很多的差别,如此你会很烦恼、痛苦!
在生活起居之间有差别相,现象所现的种种境界产生喜怒哀乐,那你怎麽会不痛苦呢?所以你要超越这些,超越名相你就要回归到空,以空体去面对这些有相的话,超越你业力的显现,这样你就能够解脱。所以禅师讲的也没有错,「大似苦练树」。如果你执着苦练树、菩提树的叶子是差一万八千里,禅师你是在胡说八道。
我们按语说:「菩提树叶大尾尖,苦练树叶子小,惟本体界本无分别。」你执着现象界里的东西,你会有很热闹的想法,热闹是热闹,有时你会看不开,那是很痛苦,所以他就问了:「为什麽似苦练树?」菩提树是菩提树呀!为什麽像苦练树呢?两个差得一万八千里,我们说分别心很重的人,执着名相很强,不知道什麽就要问什麽。
我在问菩提树的叶子,禅师讲的是大似苦练树,你就马上想到苦练树的样子是什麽样,苦练树我认识呀!菩提树也许我没看过,不可能跟苦练树一样吧!因为看过或听过,它的形相不可能是苦练树,禅师你怎麽讲一样呢?所就问了为什麽像苦练树?禅师就骂人了!
禅师怎麽骂呢?「素非良马,何劳鞭影!」看起来你就不是一匹好马,若是一匹好马,骑师不用去打它,只要拿起鞭子,马就跑得很卖力,不需要鞭策,这是匹良马。如果是笨马,跟後知後觉的人来问法一样,看着鞭影还满不在乎,无所谓,等到真的打下去,痛时当下才会跑。很多人个性是这样子,我们说不灵光、不会察言观色。
譬如说你讲一句话,批评某某人怎麽样,其实某某人心地里面已经很不爽了,结果你不知道他心里面已经起了反感,还一直滔滔不绝的在讲。这是你只想你自己,从来没有观察别人的感受,你讲得很痛快,没有去感受别人的反应。我们在待人接物之间,不要去制造跟人家结种种的恶缘,当然不必要讲好话,要讲实际的话,不要讲没有的事或谎话让人高兴,不必要。但是我们也知道世间一切都是因果,都是业,所以要跟人家结善缘,不要结恶缘。
心地清净才能观别人的感受,我们讲为什麽有丝毫微尘在,觉心就不灵光,你後知後觉,讲得人家心里不高兴还不知道,还一直在讲。心如果清净的话,讲一句话,他心念不痛快已闪了一下,你就能察觉了,他对这件事情或者这句话很在乎。当然祖师大德是在教化人的,他讲出来,不在乎你在不在意,反正他就是要教训你。我们跟亲朋、好友、同事之间,都是平等的关系,所以要察言观色,了解你对现象界的掌握。
还在僧问为什麽菩提树像苦练树呢?怎麽会相像呢?禅师就骂他,本来就不是良马,如果是好马,何劳鞭影呢?不必提个鞭,更不必打下去,这马就会跑,这代表这个人的智慧还不够,这个人还没达到开悟的境界,故智慧不具足。若开悟境界的人,你讲了半句话他就懂了,有时候不必讲,比了一下他也懂,因为开悟的人有叁种智慧:一是世间智,我常讲的 想学什麽就像什麽,除非因缘不成熟,你不想学。第二个是空解脱的智慧,超越世间的一切相,回到本来的体空,不执一切名相,不被一切世间事相所迷惑。叁是出出世间智,到最後证到空以後,再回到有相,在世间里面可以跟众生搅和在一起,但他并没有挂碍,这个是圆融至高无上的佛法,也是中道、空有不二的境界。等於是练得一身武功之後下山了,在十方一切众生之间打滚,但从来不失他本来解脱的样子。他可以跟一切业很重、不清净或不修行的人在一起,他可以容纳他们对他的不利,一个人如果没有证到空体,没有证到真正解脱的话,没办法容纳到体性空这里面来。所以这叁种智慧: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都具足了,尤其是在悟空这境界,你讲一句,他就懂叁句,智慧很锐利。
禅师说:已经跟你讲大似苦练树了,你还搞不懂,还要问为什麽像苦练树,表示你还没有进入状况,要追根究底搞清楚,禅师借这个机会破解他的执着名相,大有分别心,结果是不堪教化。
我们按语说:良马见鞭影便奔行,你稍为提起鞭子,马就跑得要命;劣马亦不足去打策,你打它,它也跑不快,何必花这个力气呢?所以禅师看他这个样子,即不再跟他谈下去,不必用鞭影去影响他。心住现象界,事事物物而生分别心者,怎麽能够容纳太虚呢?因为你要心如虚空等齐的话,就是你要心空,以前常常讲的如何去分别心、超越名相,跟虚空等齐。若没有一念,在打坐之间没有挂碍,不起心动念,这种空相无执之间,你就和虚空一样的大,大得不能再大。
在心地空性之间能幻化一切境,这就是有相,就是回到我们现实人生。在依空生法之间,有的人就喜欢在现象界里面的一切事,其实你都没有挂碍的话,世界上有什麽好事或坏事,来与不来都跟你没关系,偏偏我们没有办法证到解脱,希望这件事情明天会怎麽样,後天会怎麽样,一定要先知道,若有这个毛病的话,虽然你有灵知灵觉,但没有解脱。一个潇遥自在的人,不会说下一刻会怎麽样?这一件事会怎麽样?明天会怎麽样,不去挂碍这些。他只是在意说以前是什麽情况、什麽样子?是这个样子,懂了就放下,不会想明天会怎麽样。偏偏有一点超能力的人,就说我懂得过去、未来,我很喜欢观一下明天、後天会怎麽样,这代表你还没有解脱知见?
为什麽呢?你常常住在那个境上,「住境」 这不是我们真正要修的解脱道,你有没有解脱?就看你在不在意明天、後天、未来会怎麽样,有这心态怎麽样呢?没有活在当下。
祖师大德讲话很简单 「活在当下」,你有没有活在当下?因为你挂碍明天、後天、未来会怎麽样,所以没有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是对你目前这一刻所发生的事情面对,其他的我都没挂碍,这样才对!
现在讲心地空的时候,能化成一境入「活在当下」境况。举个例来说 打坐,时间到了没有?睁开眼睛看时钟,就知道时间了,但不睁开眼睛,心起一个时钟的相,现在几点?你马上就知道几点了,这个方法也可以知道现在几点了,那个灵通呢?睁开眼睛一看也能知,这也是灵通!因为一睁开就有了,我去观也可以化成那个境,法我们懂就可以,但不可以常常去玩,一玩你就没有活在当下,活在实境上,你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可以!气通的话,可以观起化成一个境,知道现在几点了,那又怎麽样呢?这个就是说有能力,但跟解脱是扯不上关系的,如果我有解脱之见的话,不必用什麽能力去看它,只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境界就可以了。
譬如说,明天这件事情会怎麽样,不必用什麽能力去看它,只是等明天它怎麽现,後天这件事情不再现,这才是真正的解脱,突然去观它,心地里知道怎麽样,但没有挂碍,没有什麽大不了的,有隐隐约约的感觉,但不是很明确,所以回过来讲的话,心没有挂碍就和虚空等齐,当心产生有相的话,就是现实人生,人就是生活在现实人生之间,所以不要起名相、分别心,不要起一切相,如刚刚讲的时钟,你要观时钟就回到现实的人生,受时间所控制,如果没有挂碍的话,几点钟就几点钟,跟我没有关系,这样就超越了时间的控制,回到这里的话,时间控制不了你。
专门修行打坐的人一入定的话,他不赶时间,没有时间的观念。现在我们打坐脚一痛,就想一柱香到了没,光被这些脚痛的念头,就拉回到现实的人生中;那专门打坐的人,理念懂得超越脚痛,就超越了有相就进入空,那身体能控制你吗?不能!这时候你真正超越了凡夫的身,可以在那里坐着不动,入定几年。这个道理懂的话,你要不要做?做了也不能活在当下,如此坐入定中,那你怎麽解脱?是白学佛法!
( 86 年 6 月 17 日 讲於 龙潭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2· 不执名相》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