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3· 禮拜小僧▪P2

  ..續本文上一頁是世尊對菩薩位講的經典,闡述華嚴世界之宇宙現象。《阿含經》是對一般小乘行者講的經典,阿含經都有曆史可查的,之後出現的經典都沒有曆史可考查,所以很多學者有時會稱之爲僞經。無數的科學考證佛法,那部經典是假的,那部經是不知來處的。同樣道理,很多經典當時的曆史沒有,但不見得就沒有這部經!像《華嚴經》是世尊一證悟後對菩薩講的經典,放在那裏?只有菩薩聽得懂的,所以放在華嚴世界裏,何謂「華嚴世界」?是一個世界裏面的一個世界再存有一個世界,虛空裏有3千大千世界,每一個世界都有一尊佛,華嚴世界中有無數佛世界。

  

講《華嚴經》也許你們比較沒有概念,但大家最有印象的大概是善財童子,善財童子參了53位善知識,所以叫做「善財53參」。爲什麽他要去參訪諸善知識呢?是文殊師利菩薩跟他說:「你現在已經有一個境界了,也發了菩提心了,應該去參訪善知識去。」善才童子參時定說:「仁者!我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如何來修持,成就菩提道?」前後參了53位善知識,各個修行法門都不一樣,境界當然也不一樣,參訪就是要這樣參,到菩薩的境界要懂得很多,那才能夠行菩薩道,如果只會一種法門的話,你的心沒有辦法悟入佛道。這是《華嚴經》內講的「法界品」,也就是屬於華嚴期世尊所講的經典。

  

菩薩教完了,接著下來要教什麽呢?教那些平民!因爲沒有一個懂得佛法,所以要從幼稚園開班,從最基本的開始,這叫做「阿含期」。「阿含期」講什麽?講如何守戒,講不了義經,如說天有幾天,太陽系中的世界內有幾個世界,宿命、叁界安立,叁界怎麽安,所講較少牽涉到無上解脫道,都講世間的一切現象、天上的一切現象、講一切因果道理,十二因緣法,只有觀十二因緣法證得我解脫,這些是屬小乘法,都是在修自己的內心,所以都以戒律管理自己,也就這樣才有「律學」。比丘250戒,比丘尼約略500戒,因爲不用智慧證得解脫,只好用戒律來管理自己的心。

  

釋迦牟尼佛要入滅時,阿難還沒證得解脫,感情比較重,一聽世尊要入滅就哭得傷心要命,這時一個大阿羅漢就跟他說:「你不要哭了!你是世尊最親近的弟子,應該去請示世尊,佛入滅後,有幾件事情要取得印證,譬如說經典的最開始要怎麽講?以後每部集結經典的人、事、物要怎麽安立?佛滅後要誰來當我們的導師?」

  

阿難就進去向佛陀問這些問題,佛陀就告訴阿難尊者,佛經第一句安以「如是我聞」,時間不講,僅提「一時」,地點要標出,聽法人數約略而提就可。這種概括說法,可以概述曆史。在那時候所有經典用現在科學的眼光來考證,以前那時的事件不是說以後就不會再出現。如果懂得因果的話,衆生是很可悲的!衆生都一直活在重複的生死之間,在重複的命運裏輪回。

  

譬如說「自殺」,腦筋內記起了自殺的種子,下一世或是那一世出生爲人的時候,他還會有自殺的傾向,大約要有七世會有自殺的種子因緣。爲什麽?因爲阿賴耶識已經記起來,那個時候怎麽樣,到了那個時間心就又犯了,阿賴耶識是無所不記的,很多的業是自己造的,時間一到就發作。

  

基隆有一個海灘,15年前有7位國中生在那兒玩水,結果溺水而死,15年後同一個海灘又有7個人溺死,他們就是15年前那7位國中生,這是曆史的重複;所以我們要有智慧從曆史、阿賴耶識中跳出來,不要認爲阿賴耶識所現的一切相都是真的,不管真的、假的,我們應看成都不是真的,要有這個能力,這能力從那兒來?不是來上課,你就會、就做得到的,沒有!是要天天打坐,天天練習,從周圍的人事物之間去調伏你的心,能夠從這樣去學習,然後真正進入修行境界的時候,面對自己心騙自己的時候,你就能夠轉、能夠放得下,不是這麽簡單的,阿賴耶識無始劫來的種子,尤其是第七識執著一切法種爲真,很忠實於第八識所映現的法塵,所以你不破這一關的話,怎麽解脫呢?

  

《大藏經》最前面的一、二本都是在講釋迦牟尼佛的故事,也是講曆史的重複,其中有一段是世尊某世出生爲大象,大象也可以行菩薩道,行菩薩道的人也不見得就不會墜到畜生道去,世尊雖入畜生道,他還是以大象身行菩薩道。有一次森林起了大火,森林裏有一條河,河的另一邊沒有火燒,所以大衆都爭先恐後的要過河,會跳的就跳過去,會遊的也遊過去了,但是其他的弱小的衆生就沒辦法過河,這時那只大象就發菩提心,站到河中央當過河的踏板,那麽多衆生踩過大象背,踩得皮破、肉爛、骨裂,此象精疲力盡了,大象想:「我的任務完了,可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了。」就慢慢的要往河裏沈下去。這時候有一個冒失鬼跑出來,也就是跑得最慢的動物,它喊叫著:「慢著!慢著!我還沒有過河呢!等我一下!」這時大象忍痛撐起身子來,讓它跳過去後,大象才沈下去,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在釋迦牟尼佛成佛那一世,此曆史又重演了,當然這就是「曆史會重複」的說明。以前跟釋迦牟尼佛有緣湊在一起的,現在都做他的徒弟,這一世世尊要入滅時,事情已交待完即將入滅,大家以爲沒事了,待世尊要入般涅槃。突然間冒出一個聲音說:「世尊!我還有事請問,你還不能入滅!」這是誰呢?這人就是森林大火時跑得最慢的那個畜生。大家就要開罵了,世尊就要入滅,現在你不好好讓他入滅,你又有什麽問題要談?世尊當然知道這個因緣就說:「讓他說,我等一下沒關系!」待此僧問完後,世尊這才入滅。

  

我們有智慧的話,觀周圍的人事物,其實都是我們的曆史在重複重演,國家有國家的命運,每個家、每個人都有重複的命運,輪回就是這樣子。

  

剛講阿難請示世尊,佛經裏面第一個要安什麽起頭取信後世衆生?佛經不要講確實的時間,因爲曆史常常會再重複、重現,每次世尊講經說法時,阿難都站在旁邊聽,阿難的記憶力很好,聽過就能記起來,所以用「如是我聞」爲佛經的第一句話,接著就講地點、多少人、對象是誰?是菩薩、是天龍八部或是人等,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是說世尊入滅後誰來當我們的導師?世尊就說:「以戒爲師。」想想看,能以「守戒」做爲我等的老師,這個老師很盡責的,爲什麽?它隨時都在你身邊。不要講,「某某老師,你如果天天在我旁邊多好!」好什麽?「我有做錯事,你可以提醒我,心有煩惱,你可以跟我開導。」那有這樣子的老師,沒有!所以以戒爲師最好,因爲你受了戒,就戰戰兢兢地,隨時隨地提醒你,所以你不會犯戒。

  

譬如說你守不貪戒,你看人家的大小東西,有用沒用的東西,甚至很喜歡的東西,都要能不取不貪。現在我們有一個很大的毛病,珠寶、大錢我不要且不屑要,但是我最喜歡的是什麽?小佛像!看得心歡喜,於是就把它偷回去,別的不偷就偷小佛像,起了貪心呀!所以碰到你喜歡的就會動貪念,這個要斷,所以要以戒爲師。

  

以前在大乘精舍講課時,有一次講到以戒爲師,有位遊學很多地方的女同學,說道:「好像不是這樣,應該以『法』爲師。」各位聽了覺得有沒有道理?學法當然要以法爲師,但法是什麽?法有善法、惡法,起心動念是法、舉個手也是法,以這個法來當你的老師呀!根本是沒仔細思量。法是代表法界的一切,譬如以桌子來講,它是因緣加上師傅敲敲釘釘,湊合而成就這個法,這能當你的老師嗎?再說善法、惡法都是法,那邪法能當你的老師嗎?外道也常講佛法,也講得很好,外行人聽了很有道理呀!對呀!都是勸人爲善,爲善沒有錯,善有善報,但不代表真正解脫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在講求解脫,從內心裏面去超越你的人格、你的煩惱,進而提升、顯露你的本性。分析給她聽,當然她心裏不是很信服。

  

世尊在阿含期是對待小學生的善導善誘,再下來方等期,是講《方等經》,何謂《方等經》?就是大乘經,開始把小學生的心慢慢帶入大乘心地,慢慢朝大乘佛法走去,因時間的關系不講太多。每個弘化時期多長不一,再下來就是講般若期,600卷《般若經》是在這時期講的,所以叫做般若期。讓衆生慢慢薰習大乘智慧以後,再教他們無量的智慧和解脫智慧,從心地裏面去解脫出來。

  

最後一個是法華涅槃期,剛剛講的《法華經》是一乘佛法,從阿含期的善導善誘到衆生根基成熟時,最後導入一乘佛法,所以真正的《法華經》裏面所講,才是真正的佛法。以前講的聲聞、緣覺、菩薩法都是方便法,因爲衆生的根基不那麽銳利,直接講一乘佛法,是沒有人聽得懂,所以哪個根基來,就講那一個法,聲聞法、緣覺法、菩薩法,到最後才是一乘佛法。

  

所以當迷的時候,你被法華轉;悟的時候,你轉法華,何謂「法華」?法華是代表世間的一切相,你懂《法華經》的話,法身應該有神變了,不是只讀讀經文了知而已,是要發心行菩薩道。我們還沒有證到那個境界,一乘佛法應該神變無量,十方世界來去自如,我們證不到,但是道理要懂,修到那裏,境界是什麽,要知道。

  

某個道場剛開始的時候,只接引比較高階的公務員、有學識者,因智慧高、學習能力強,但有沒有錢呢?沒有!因那些護持的人都沒有很多錢。反過來看,某些道場都是教那些老太太們,你說那個境界高呢?能把研究班的學生教懂了,你認爲就很了不起了嗎?不是!要是能把小學生和腦筋古板的老太太教會,讓他們懂佛法,讓他們得解脫,這才是真正的大菩薩。故要用你的智慧來看看某位法師弘法的過程,哦!以前都局限在比較高的層次人脈,慢慢的也要走入人間佛教。何謂「人間佛教」?就是已經普遍化了,開始在走阿含期的教化,讓這些衆生根基成熟,並且要帶到成佛,那要多久的時間呢?但不得不這麽走呀!這樣看,你就懂得世尊的教化過程也是如此的。以後那一天你開悟了,大概也這樣,剛開始接受你的法大概都是菩薩級的,到最後慢慢那些跟你有緣沒緣,比較初基的衆生,你還是要善導善誘的將他們帶上來。

  

再回來談到「禮拜小僧」,你以後修行也一樣,對出家人也好,對你的老師也好,只要是正法,真正傳承佛法的都要保持低姿態,這不是做出來的,是要以真心誠意的,來對待人家。你做出來的樣子人家看得懂,人家會將心比心,馬上就可以看出真假,因爲修行人的心都很清淨,你是什麽心馬上就可以感受到,雖然有的人嘴巴講講,其實沒那個心;有的人嘴巴講不出來,但可以體會到他的心是真心,他不會拍馬屁、不會逢迎,但他很虔誠的對待你,所以我們說修行不要被貢高我慢心來障礙你,若如此,人家不會教你更高的法。

  

世尊一開始講《法華經》時,爲什麽500比丘頂禮後,就退席了呢?他們沒有那個意念要聽《法華經》,這是意念感召來的,能怪誰呢?當然不是釋迦牟尼佛要他們不要聽!而是他們自己貢高我慢的心,感召不能聽這部《法華經》的因由,500比丘同是釋迦牟尼佛的徒弟爲什麽不能聽呢?他們認爲是菩薩才可以聽,這是內心自己生起的障礙,障礙果報的心,所以修行要特別小心,不要有那種不正常的心態,這樣會障礙你學習的機會。也從500比丘不能聽《法華經》的公案,來了知某些很好的佛法,就是大衆不能來聽,這都是有其因緣的。很多同學常說,我們道場所說的法那麽好,很熱心要找一些人來聽,但來的人還是不多,即使來了也頂多聽一、兩次後,就再見了。主要還是因緣契機的問題,世事不能勉強的。

  

我們按語說:現此小沙彌,何足大衆頂禮,師欲破大衆貢高我慢心,滅除我執也。結果呢?衆無對。大家還是不知道師父爲什麽要叫我們禮拜此小沙彌?這樣跟你們解釋後,起碼你們應了解慧 禅師的用意了吧!

  

( 86 年 1 月 7 日 講於 法爾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3· 禮拜小僧》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