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4· 不爭人我

  

(一)公案本文

  

僧問雲居山昭化道簡禅師曰:「維摩豈不是金栗如來?」

  

(識起迷情於維摩诘大士,是否已是如來位。維摩诘大士原居妙喜世界,爲無動佛之補處大士,示現娑婆世界,助世尊廣度衆生。)

  

昭化禅師曰:「是!」

  

(是金栗如來,教導學人不住有爲、不住無爲者,更示諸菩薩以默然而入不二法門。)

  

僧曰:「爲什麽卻預釋迦會下聽法?」

  

(十方世界本無一法可說,以大士之如來法性身,可曾有聽?)

  

師曰:「他不爭人我!」

  

(我執未破,始有高低,本性一如,衆生同一體性,何有你我之分!)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我、萬象及器世界如何起?都是因識而起,起自何處?是空的體中因緣而起。我們講七大圓通,其實裏面真正講起來只有六大而已,四大-地、水、火、風加上空、識就成六大,空是體、識是用,四大是依體因識而成立的假合相 如色身、色相、器世界。色、空、識就把整個六大標得清清楚楚,萬物也有它的色相。譬如黑板也有!它也有空體,只是識現在沒有,因爲它是想離而成無情類,還沒變成無情世界衆生以前的阿賴耶識執著無想而變現,所以一切的相都是從這六大生起的。(無情五大所造,有情六大所造。)

  

七大是什麽呢?是六大加上根大,根可以說是我們的六根,也就是把色法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合在一起變成心的根本,意根就是第六識的分別妄想,你念佛的心也是這一個,所以《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是講以根大(意根)圓通成就,用意根念佛,能念的心就是心意,也可以說七大只有在《楞嚴經》內才講到,普通經典只講六大而已。

  

一切萬法包羅萬象皆由空性起,如果你超越了色相,就能夠回到本來,不會執著一個我,執著一個他,因爲我、他本來是一體的,這樣的話,就可以得到我空智。如果破不了你自己的話,你就沒有辦法再修法空智,因此,第一關要先證「無我」,得諸法無我觀智。

  

如果沒有辦法接觸到真正的佛教道場,或是法師的講經說法,那要如何去印證這個人說的對不對?用「佛叁法印」去印證!如何印證呢?第一,他說法有沒有強調「諸法無我」?很多人的身體會發光,那是在執著什麽?執著有相!其身可以變大,有如天神一樣,這也是執著有相,表示這裏面還有一個「我」的存在!如果你不能回到空的話,你的「我」是沒辦法滅。

  

再來就是「諸行無常」,那一個人說一切行相都是永 的,但大家知道 有空相才是永恒的,一切因緣法是無常的。若說一切法是常,這個算什麽呢?也是誤執於有相!這樣是沒有辦法解脫的,因爲還無法超越「我」的執著和「法」的執著,所以,要認知一切行爲、一切心法都是無常。我也常常講:因爲無常,所以你會有好、也有不好的時候;好事情因爲無常變壞了、滅掉了;壞事情因爲無常,過幾天,不好的事就過去了,我還是我。有了這樣對一切事無常的概念後,再去看看別人有沒有這樣在講。

  

最後就是「寂滅爲樂」,涅槃就是寂滅,寂滅爲樂,你的心能夠怡然的去面對一切境,然後也能夠面對諸法、諸行都沒有挂礙,無我也好,無常也好,要滅掉那些,就要超越;能夠面對這個境,也就是了知事件,然後不起執著,就是「超越」,這就是「滅」的境界。「滅」不是對待的滅掉一切事相,如果滅掉一切相的話,就不能了知了,要能夠清清楚楚的知道事情怎麽樣,然後又沒有挂礙,這才是「滅」的境界。佛說涅槃之法,使我們出離生死之苦,而得寂滅之樂。

  

寂寂然是我們的體,也就是空的體,你有了知一切事情又沒有挂礙的能力,這樣就是「寂滅」。這種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是永 的快樂,其他世界的一切都是無常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快樂。譬如說聖誕節你去跳舞,跳得很快樂,但是呢?跳舞是一個因緣湊合而去跳,跳完曲終人散,緣盡了,回到家裏面又是一個人,很空虛,快樂完了就覺得空虛,所以這種世間的一切快樂不是永 的,或者是進入叁禅、四禅的禅定很快樂,但是一出定就沒有了,叁禅時每個毛細孔都充滿了氣,會覺得非常的舒服,但是一出定,氣就沒有了,快樂也沒有了。

  

一切法有生、住、異、滅四種相,萬物也有成、住、壞、空四種相,所以說快樂有生滅,但是佛說寂滅常樂是永遠的,不管是善境界、逆境界照樣寂寂然的面對,沒有所謂的好或不好,這樣子就超越了心識分別,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人世間的一切法沒有一件能一直跟著的,所以涅槃寂靜是最快樂的,如果證得它,它是一直追隨著你的。我們修行就是要修這個法,不是去修世間禅的打坐快樂,不打坐就沒有快樂,你懂得這個的時候,要破掉我、人的對立。剛開始修行的人,沒辦法馬上把不自在的心去掉,就用念佛號來提醒你自己,間接去掉我執。

  

譬如說:你責怪某人做了什麽不好的事,但像剛剛我們所說的,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我是他的話,我會不會這麽做?做了也許搞不好比他更離譜!所以不要怪他,那你自己就要原諒別人,能原諒別人就沒有「我」的存在,就能超越自我的觀念,這是修行的第一階段,「我空智」是這樣起修的。

  

2. 釋題

  

這個公案是「不爭人我」,悟後行者要修的是我空觀智,悟入空,進而再修「無相叁昧」、「無願叁昧」。行者觀「法無我」,是沒有實體存在的「我空」觀,自己要空掉本身主觀的意念,就沒有你我之分。我們說有人、我的話,就有對立,在佛教名詞裏是講對待,有對待就有煩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所看、所聽的事情」,如果能夠換個角度來看,你就能夠設身處地的想一想,那就不會怪人家做得好不好,做得好、做不好都能如實接受,這些現象等於是在破掉我的執著。

  

我們一般都以主觀意念來看事情,這主觀意念就把你跟我對立起來,如果你換成客觀,但也不見得換個角度,你也可以直接的看這個人、看這件事,如是客觀的角度去看,就能超越你自以爲是的觀念,這樣你就能夠面對很多事情,但不起煩惱,不起一切執著而導致變成煩惱,也就沒有所謂的煩惱。

  

所以我們說佛性是要「知」,但不執著。如果不知,當然不必執著,就跟石頭、木頭一樣,這不是我們所要求的;我們所要的是:了知一切事,但不執著一切境,這樣你就超越了自我,所以就破掉「人跟我對立」的觀念。

  

我們常常講人、我、衆生是一體的,如果萬物再加進去的話,那不是只有有情衆生,還包括萬物,若俱寂的話,是呈什麽現象?是空體!你有空體,萬物有空體,所以這基本是一樣的,空是一切萬物的根本,佛也建立在這空體上,人也是!也就是說,有情、無情衆生都是建立在空體上。

  

3. 語體文解

  

有僧問雲居山昭化禅師說:「維摩豈不是金栗如來?」 在經典上,佛不是說維摩诘居士是金栗如來嗎?他是未來世要成佛的菩薩,名爲金栗如來,現在是補處佛。問這句話時,因爲在談到佛的境界,我們說緣起於本體界,維摩诘大士原居妙喜世界,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菩薩,他是在另外遙遠的佛土---妙喜世界---妙喜世界的佛,在我們娑婆世界現在的名字叫做「不動佛」,維摩诘居士是下一任的佛,所以又叫補處大士,就像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補處佛一樣的。

  

以前也講過,要知道諸佛成道的過去、未來,要去看《悲華經》,前一陣子,道場有很多此經,但都被拿光了。在我們《參證篇》的講議中也有講到《悲華經》部份內容。西方淨土很殊勝,每個人都想往生西方,這也要他們的福報不錯才可以,怎樣才算不錯呢?也就是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佛,「阿」是「無」的意思,「 陀」是「量光、量壽」的意思,也就是無量的光、無量的壽之佛,雖然阿彌陀佛之報身佛住世時間很長、很長,最後總是要入滅的。但西方極樂世界並無末法時期,就是說如果阿彌陀佛早上入涅槃,晚上觀世音菩薩就成道補上佛的位置了!但娑婆世界卻有無佛住世的空窗期,像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是在世尊滅後5億多年後的事,故我們有末法時期。

  

觀世音菩薩其實早就成道了,他名爲「正法明如來」,所以經典上講觀世音菩薩的法力跟佛是一樣的,爲什麽?因爲他已經成佛了,但因爲同一個時間、同一個世界不能有兩尊佛同時在弘法,所以觀世音菩薩不能以佛的姿態在西方淨土講經說法,目前只有阿彌陀佛在西方淨土說法而已。

  

觀世音菩薩有那麽大的法力,且跟我們娑婆世界比較有緣,所以就到娑婆世界來幫釋迦牟尼佛度衆。我們娑婆世界的人,福報較差,…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4· 不爭人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