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4· 不争人我

  

(一)公案本文

  

僧问云居山昭化道简禅师曰:「维摩岂不是金栗如来?」

  

(识起迷情於维摩诘大士,是否已是如来位。维摩诘大士原居妙喜世界,为无动佛之补处大士,示现娑婆世界,助世尊广度众生。)

  

昭化禅师曰:「是!」

  

(是金栗如来,教导学人不住有为、不住无为者,更示诸菩萨以默然而入不二法门。)

  

僧曰:「为什麽却预释迦会下听法?」

  

(十方世界本无一法可说,以大士之如来法性身,可曾有听?)

  

师曰:「他不争人我!」

  

(我执未破,始有高低,本性一如,众生同一体性,何有你我之分!)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我、万象及器世界如何起?都是因识而起,起自何处?是空的体中因缘而起。我们讲七大圆通,其实里面真正讲起来只有六大而已,四大-地、水、火、风加上空、识就成六大,空是体、识是用,四大是依体因识而成立的假合相 如色身、色相、器世界。色、空、识就把整个六大标得清清楚楚,万物也有它的色相。譬如黑板也有!它也有空体,只是识现在没有,因为它是想离而成无情类,还没变成无情世界众生以前的阿赖耶识执着无想而变现,所以一切的相都是从这六大生起的。(无情五大所造,有情六大所造。)

  

七大是什麽呢?是六大加上根大,根可以说是我们的六根,也就是把色法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合在一起变成心的根本,意根就是第六识的分别妄想,你念佛的心也是这一个,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是讲以根大(意根)圆通成就,用意根念佛,能念的心就是心意,也可以说七大只有在《楞严经》内才讲到,普通经典只讲六大而已。

  

一切万法包罗万象皆由空性起,如果你超越了色相,就能够回到本来,不会执着一个我,执着一个他,因为我、他本来是一体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得到我空智。如果破不了你自己的话,你就没有办法再修法空智,因此,第一关要先证「无我」,得诸法无我观智。

  

如果没有办法接触到真正的佛教道场,或是法师的讲经说法,那要如何去印证这个人说的对不对?用「佛叁法印」去印证!如何印证呢?第一,他说法有没有强调「诸法无我」?很多人的身体会发光,那是在执着什麽?执着有相!其身可以变大,有如天神一样,这也是执着有相,表示这里面还有一个「我」的存在!如果你不能回到空的话,你的「我」是没办法灭。

  

再来就是「诸行无常」,那一个人说一切行相都是永 的,但大家知道 有空相才是永恒的,一切因缘法是无常的。若说一切法是常,这个算什麽呢?也是误执於有相!这样是没有办法解脱的,因为还无法超越「我」的执着和「法」的执着,所以,要认知一切行为、一切心法都是无常。我也常常讲:因为无常,所以你会有好、也有不好的时候;好事情因为无常变坏了、灭掉了;坏事情因为无常,过几天,不好的事就过去了,我还是我。有了这样对一切事无常的概念後,再去看看别人有没有这样在讲。

  

最後就是「寂灭为乐」,涅槃就是寂灭,寂灭为乐,你的心能够怡然的去面对一切境,然後也能够面对诸法、诸行都没有挂碍,无我也好,无常也好,要灭掉那些,就要超越;能够面对这个境,也就是了知事件,然後不起执着,就是「超越」,这就是「灭」的境界。「灭」不是对待的灭掉一切事相,如果灭掉一切相的话,就不能了知了,要能够清清楚楚的知道事情怎麽样,然後又没有挂碍,这才是「灭」的境界。佛说涅槃之法,使我们出离生死之苦,而得寂灭之乐。

  

寂寂然是我们的体,也就是空的体,你有了知一切事情又没有挂碍的能力,这样就是「寂灭」。这种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是永 的快乐,其他世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说圣诞节你去跳舞,跳得很快乐,但是呢?跳舞是一个因缘凑合而去跳,跳完曲终人散,缘尽了,回到家里面又是一个人,很空虚,快乐完了就觉得空虚,所以这种世间的一切快乐不是永 的,或者是进入叁禅、四禅的禅定很快乐,但是一出定就没有了,叁禅时每个毛细孔都充满了气,会觉得非常的舒服,但是一出定,气就没有了,快乐也没有了。

  

一切法有生、住、异、灭四种相,万物也有成、住、坏、空四种相,所以说快乐有生灭,但是佛说寂灭常乐是永远的,不管是善境界、逆境界照样寂寂然的面对,没有所谓的好或不好,这样子就超越了心识分别,这才是真正的快乐。人世间的一切法没有一件能一直跟着的,所以涅槃寂静是最快乐的,如果证得它,它是一直追随着你的。我们修行就是要修这个法,不是去修世间禅的打坐快乐,不打坐就没有快乐,你懂得这个的时候,要破掉我、人的对立。刚开始修行的人,没办法马上把不自在的心去掉,就用念佛号来提醒你自己,间接去掉我执。

  

譬如说:你责怪某人做了什麽不好的事,但像刚刚我们所说的,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是他的话,我会不会这麽做?做了也许搞不好比他更离谱!所以不要怪他,那你自己就要原谅别人,能原谅别人就没有「我」的存在,就能超越自我的观念,这是修行的第一阶段,「我空智」是这样起修的。

  

2. 释题

  

这个公案是「不争人我」,悟後行者要修的是我空观智,悟入空,进而再修「无相叁昧」、「无愿叁昧」。行者观「法无我」,是没有实体存在的「我空」观,自己要空掉本身主观的意念,就没有你我之分。我们说有人、我的话,就有对立,在佛教名词里是讲对待,有对待就有烦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看、所听的事情」,如果能够换个角度来看,你就能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就不会怪人家做得好不好,做得好、做不好都能如实接受,这些现象等於是在破掉我的执着。

  

我们一般都以主观意念来看事情,这主观意念就把你跟我对立起来,如果你换成客观,但也不见得换个角度,你也可以直接的看这个人、看这件事,如是客观的角度去看,就能超越你自以为是的观念,这样你就能够面对很多事情,但不起烦恼,不起一切执着而导致变成烦恼,也就没有所谓的烦恼。

  

所以我们说佛性是要「知」,但不执着。如果不知,当然不必执着,就跟石头、木头一样,这不是我们所要求的;我们所要的是:了知一切事,但不执着一切境,这样你就超越了自我,所以就破掉「人跟我对立」的观念。

  

我们常常讲人、我、众生是一体的,如果万物再加进去的话,那不是只有有情众生,还包括万物,若俱寂的话,是呈什麽现象?是空体!你有空体,万物有空体,所以这基本是一样的,空是一切万物的根本,佛也建立在这空体上,人也是!也就是说,有情、无情众生都是建立在空体上。

  

3. 语体文解

  

有僧问云居山昭化禅师说:「维摩岂不是金栗如来?」 在经典上,佛不是说维摩诘居士是金栗如来吗?他是未来世要成佛的菩萨,名为金栗如来,现在是补处佛。问这句话时,因为在谈到佛的境界,我们说缘起於本体界,维摩诘大士原居妙喜世界,不是我们娑婆世界的菩萨,他是在另外遥远的佛土---妙喜世界---妙喜世界的佛,在我们娑婆世界现在的名字叫做「不动佛」,维摩诘居士是下一任的佛,所以又叫补处大士,就像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补处佛一样的。

  

以前也讲过,要知道诸佛成道的过去、未来,要去看《悲华经》,前一阵子,道场有很多此经,但都被拿光了。在我们《参证篇》的讲议中也有讲到《悲华经》部份内容。西方净土很殊胜,每个人都想往生西方,这也要他们的福报不错才可以,怎样才算不错呢?也就是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阿」是「无」的意思,「 陀」是「量光、量寿」的意思,也就是无量的光、无量的寿之佛,虽然阿弥陀佛之报身佛住世时间很长、很长,最後总是要入灭的。但西方极乐世界并无末法时期,就是说如果阿弥陀佛早上入涅槃,晚上观世音菩萨就成道补上佛的位置了!但娑婆世界却有无佛住世的空窗期,像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是在世尊灭後5亿多年後的事,故我们有末法时期。

  

观世音菩萨其实早就成道了,他名为「正法明如来」,所以经典上讲观世音菩萨的法力跟佛是一样的,为什麽?因为他已经成佛了,但因为同一个时间、同一个世界不能有两尊佛同时在弘法,所以观世音菩萨不能以佛的姿态在西方净土讲经说法,目前只有阿弥陀佛在西方净土说法而已。

  

观世音菩萨有那麽大的法力,且跟我们娑婆世界比较有缘,所以就到娑婆世界来帮释迦牟尼佛度众。我们娑婆世界的人,福报较差,…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4· 不争人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