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叁、公案 — 保護任運 7· 駿馬鈍鳥

  

(一)公案本文

  

僧問鳳翔府青峰傳楚禅師曰:「如何是明了底人一句?」

  

(識起迷情於悟者之境界,證入本性空相者,可以一句話概說乎?)

  

傳楚禅師曰:「駿馬寸步不移,鈍鳥升騰出路!」

  

(證至空相者,有如駿馬,惟此駿馬不能動,故入如如理地。鈍鳥者,事相也。聖人當有所作意,心如鳥一樣,當升騰出路似地起想。)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一般修行者有智慧,沒有定的話,容易散亂。這裏要講的世間智,或者是你在修行之間所體會到的覺知曆曆,但卻沒有辦法做到如如,看不開時也就有煩惱,如果是念力大於智就有定,有定無智這種不是佛法要修的,佛法要修的就是定慧等觀、定慧等持。

  

有慧無定會散亂,有很多這種人,他們不是正常的修佛法,而是從外道突然進入覺知的境界,空有覺知,但沒有定,所以就顯得神經兮兮、怪怪的,也沒有得到真正般若智慧,故沒有解脫知見。

  

何謂般若智慧呢?那是禅修中的出世間智。世間的一切法,你都要懂,出世間智解脫法你更要懂,而且要能做到;出出世間智慧是從出世間智跳出來,這個才是真正圓融的解脫知見,就是你能夠再入世。當再入世時,芸芸衆生障礙無邊、造業深重,你跟他們擾和在一起,而能不爲他們所動,慢慢的來改造他們,讓他們能夠走上修行的路,這都是靠定慧等持的境界。

  

2. 釋題

  

本公案名爲「駿馬鈍鳥」,駿馬是表示有定力的人,不隨境流轉,故說駿馬寸步不移;鈍鳥是菜鳥,沒經驗者,隨境流轉者,還有的人不知空體遍滿虛空,常有一神我升騰他往,故說鈍鳥升騰出路!從有相修入的話,大概都是有這毛病,因都是修有爲法的,故不知體性空的真實。從「空」入手的話,這種人就有定,較能因「空」而産生智慧,到最後,修到「空有不二」的話,就可以以空的體性面對不空的世間一切境,而能如如不動,那就證到正知見的圓融,也就是佛法要修的最後一階段。就是鈍鳥最後也是守住空而入定。

  

駿馬本是容易奔騰,奔騰之間,不能解決你不定的煩惱,所以有慧沒有定是沒用的,在修行過程之間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當然從有相修入,你能夠進入開悟境界的時候,就可修空觀智,就可以修到定,可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中無我,觀一切法無常,觀到寂滅爲樂。佛法不講這叁個法印的話,就是邪魔外道,因爲你觀一切法無我,觀一切法無常,觀寂滅爲樂,在修行過程之間,要以「觀空智」觀一切法,能夠證到「空」,從「空」中産生智慧,才能夠具妙有的境界,這個「妙有」是實際的妙有,從鈍鳥之間去産生無量的神變力,這是從體性中來的。

  

如果是從有爲的境界去學這個法,那不真實,所以從空之間取得一切的法,只懂一半,修佛法是修佛的境界,是要悟「空」的真實,不是修有爲的境界。現在講法空,沒有證到法空智,就沒到佛的境界。這時從念佛法門開始,念佛法門是有爲法,悟入時還是要修我空觀智,這樣才能夠解脫。解脫以後,再回過來體會「有相」的真實,這樣才能夠得「定慧等持」的境界。

  

這個公案的內容:駿馬寸步不移,鈍鳥升騰出路,如果以正常的理念來講的話,這是文法不通,跟你的世間所體會的、所知的是相違背的,所以你認爲這個是不合理的。修行就是要這個樣子,笨笨的!學得一切法都沒有用,學得一切有爲法,最後都要放下,這樣才能找回你自己。你沒找回自己,怎麽能見性?不能見性,心就是不明,心不明就不能用你的心;未見性前常用心,你的體性就不現,不現則一切的神變就起不來,所以駿馬沒有用,學習笨鳥反而能産生無量的神變。

  

3. 語體文解

  

僧問鳳翔府青峰傳楚禅師說:「如何是明了底人一句?」「明了」要講見性也好,講已經證到「空、無」也好,已經悟道的人也好,用一句話來說明他所明了的境界。我們按語說:識起迷情於悟者之境界,證入本性空相者,可以一句話概說乎?既然明了底人,那本性體空的境界是怎樣。我們知道一切佛法只有兩個現象,一個是現象界,現象界就是一切有爲諸法,六根對六塵産生的六識很真實,産生森羅萬象,是世間一切法,也是每個人的命運。另一個是本體界,是理地,是空的,是你如如不動體性!

  

悟到了本體界,面對現象界的時候,不被沾粘,能脫離了,脫離也就是解脫道證到了,如果修一切有爲法,沒有進入本體界走一趟,盡管你有靈知靈覺都沒有用,因爲「動、靜、根、覺、空、滅」這六關沒有跑一趟,空有覺知,覺知過去、現在、未來,是沒有用的,對一切法沒有證到法空智的話,照樣輪回,照樣受報,所以本體界是在講如何悟到空、無,空無會産生妙有。所以,對於證入本性空相的人,禅師你能不能以一句話概說他的境界呢?

  

傳楚禅師說:「駿馬寸步不移。」「駿馬」是非常會跑的馬稱之,它很有神力,但是卻跑不動,你就說:「奇怪了,駿馬爲什麽走不動呢?不是一跑就幾千裏嗎?」那是用你的妄心在走,當然走不動,也可以講:轉不了境,一個因緣來的時候,你看不開,就有枝枝節節的障礙,所以你就迷糊了,照樣輪回去了。若能很靈光又不到處亂跑,那一定是神光曆曆,無所不知,也能夠無所不黏。

  

你喜歡用心的力量,喜歡有爲法,就沒有辦法解脫,所以到坊間看修行的書要有所選擇,書中所講的理念,如果智慧不夠的話,不要說他是佛教徒就是對的,你要怎麽去分辨他有沒有違背釋迦牟尼佛的本意。現在也有人在說:『當下就是佛了,不必修了!什麽「叁關」?』祖師大德的「叁關」在幹什麽?如果你懂得的話,就能了解;若沒有在裏面打過滾,就不知道你證到解脫了沒有。

  

解脫了嗎?現在沒有挂礙,小事看得很開,當然看得開,等到大事情來了,大障礙來的時候,人仰馬翻,境界不曉得跑到那兒去了,平時講得頭頭是道,境界來的時候,照樣迷糊,照樣隨業在轉,照樣犯了貪、 、癡、慢、疑的毛病,所以爲什麽要有觀空智,就是要從裏面去體會,真正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禅宗只有兩句話,要解脫就得「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也就是心要大死一番,那就是悟空的最高境界,真正悟空的人不會怕一切業報現前,你怕死就是貪,你要錢就是貪了, 心容易犯,就是還有 的種子,你看不出因果,所以觀不出在你周圍發生的一切因果關系,這就是癡、愚笨。

  

真的把心打死了,大死一番以後,一切業來的時候,你當然可以解脫,這是要真心實地的去戰鬥,不是平白懂得幾句佛法、經文就可以的。修佛法,講的是實證,祖師大德每一位都是修行佼佼者,你難道比祖師大德都行,人家閉關過叁關,你不用閉能通叁關。因爲不懂!所以一問叁不知,害了他和聽他講法的人,所以說駿馬沒有用,要能寸步不移才行。

  

很多人平時講得頭頭是道,佛法講得不錯,但他對欲望是否真正的死掉心了,連心都不起了嗎?若對動塵會動心,想以前種種,想生活的問題,想..,是未解脫;若連心都不起了,這才真正的悟到解脫,有如法身佛。法身佛是清淨無形、無相的,我們的空體是這樣,所以我們剛開始修行要悟空,才能夠得法身佛,未證法身佛,妄心還不清淨,所以妄心要讓它大死一番,才會真正的解脫。

  

「駿馬寸步不移,鈍鳥升騰出路」,愚笨的鳥卻可以往上升騰,可以沒有障礙的,有人講「虛空不礙白雲飛」,這個是聖人的境界,虛空是證到了,你的體本來空,本體界本來空,空掉你自己的業,在你心大死一番後,什麽都放下了,沒有什麽舍不得。這時候白雲就能在虛空中飛了,白雲代表諸法,代表世間的一切,它就可以在空中飛,這就是你心能夠證到空,心能夠放下一切,這時候你的靈知靈覺能感知一切法,它可以在虛空中現起,所以說「一真皆真」,你心這時候所起意念是真實的,以前爲什麽不真呢?因爲妄心所支配、業力所支配,所以不能夠當真,業力支配能當真嗎?當真就會隨業轉了,講什麽解脫?所以不能當真!妄想當然不能當真,因爲那是你的妄想,不是真實,所以你要修到一切法都動不了你的話,你的體性就跟佛一樣,就可以産生一樣的神用,所以鈍鳥反而能升騰出路。

  

我們按語說:「證至空相者,有如駿馬,惟此駿馬不能動,故入如如理地。鈍鳥者,事相也。聖人當有所作意,心如鳥一樣,當升騰出路似地起想。」證至無所有相者,有如駿馬,惟此駿馬不動,如果動,那是世間的駿馬,不是修行的大事,如果世間的駿馬動,那是世間法跑得快,我們證到無所有相,是什麽境界呢?也就是說對一切法而不著,這就是世間禅定裏面的無色界境界。

  

世間禅定的色界天,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如果你的身體突破了、開悟了,法身要讓它活起來。不開悟,法身活不起來,所謂佛,不是在你心中的佛,法身佛是遍虛空的,開悟人的心可以…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叁、公案 — 保護任運 7· 駿馬鈍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