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叁、公案 — 保護任運 5· 日後看取

  

(一)公案本文

  

僧問:「見色便見心,諸法無形,將何所見?」

  

(緣起現象界,六識出六門有染著,更可見其妄心依附。)

  

慧真禅師曰:「一家有事,百家忙!」

  

(根、塵、識叁和合,生起諸法,則十八處起作用,百家忙亂矣!)

  

僧曰:「學人不會,乞師再指!」

  

(未識禅機,請師慈悲明示。)

  

師曰:「叁日後看取!」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叁日後再看事情之演變如何,還不是萬裏晴空似舊時!)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如果你碰到一個問題不能解決或傷心的事情,暫時不要去做任何事,叁天以後再來做,我們一般人也講「急事緩辦」,緊急的事情不要馬上采取措施,一采取措施,一定不完善。修行也是一樣,修行過程中面對種種困難的時候,不能馬上解決時,不要去想,先放下!等叁天以後再來看,你知道一切的因緣是隨”時空”在改變,時間每過一秒,你的因緣就不一樣;叁日後空間也會改變的話,你本來要有果報的,現在因緣變爲不一樣。因、緣要成爲果報的時候,因時空不同,如果你順其自然的話,不同的果報就産生,如果你稍慢一下就錯開了,業力也就錯開了,果定不同。

  

舉個例來說怨親債主要讓你們夫妻吵架,以前哪世你破壞他的家庭,現在他來破壞你的家庭。起先它會影響你的念頭,會製造什麽事端? 會看不開?然後對另一半所做所爲,以前是無所謂,但是現在看了就不舒服。兩人開始是冷戰,慢慢變成熱戰。如你有修行的話,就要警覺,每一件事情要發生都有因,然後”因”遇到”緣”時會成爲果,因、果之間最重要的是”緣”,你能控製這個”緣”的話,那因和果永遠扯不上關系;如果沒辦法控製的話,”因”是以前造的,不管對不對,”因”是去不了。那我現在就來控製這個”緣”,”緣”包括時間、空間和一切人事物,不讓它加進來,加進來”果”就會現了。

  

剛才講的夫妻兩人要吵架的時候,你自己警覺:咦!今天怎麽心神不甯呢?看他做什麽事都不如意就要罵他,他也罵 , 們兩人就一來一往的爭戰起來,這時候如果你 警覺了,罵了一句就調頭走人,因爲 調頭走了,本來兩人要大打出手的,現在打不下去了,爲什麽?因爲 警覺了。之後,因緣不具足了,錯開了!

  

2.釋題

  

本公案名爲「日後看取」,是在行者任運自心中,非常好的一個法門。這裏意思是說,當碰到不能解決的事情,或煩惱的事情,或是不願委屈的事情,當時不要去想要怎麽辦,叁天以後再來想。也許叁天後海闊天空,什麽事也沒有。如果你當下鑽牛角尖的話,會越想越困擾,越想越煩惱,到最後神智受損嚴重,這個公案意旨就是如此。每個公案都很簡短,但依之而行,可以讓你的煩惱解決,克服一切困境。

  

行者若能夠坦然無住,對諸法不生煩惱,那是到達聖人的境界,面對煩惱法來,卻能無動於衷。剛開悟的行者,還有馀習,面對諸境還有煩惱心起,若能以「日後看取」的方式來面對,安慰自心暫不要去思考如何應對,境過意遷,也就不會再爲那件事來煩惱矣!

  

3.語體文解

  

僧問慧真禅師說:「見色便見心,諸法無形,將何所見?」此處的「見色便見心」意旨如何?講到這個就要畫一個圖來說明,畫一圓來代表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它本來是空的,沒有外在因緣的話是空的,如你在打坐時,不起心動念把一切都放下的話,也就是空的。若現在講到「色相」,這色是外境(以山爲例),那你的眼睛看到山的時候就叫見色。

  

見色爲什麽便見心呢?因爲有外在因緣來時,馬上會起心相應,第八意識它是會映照的。好!現在講唯識中「法生起的過程」,第八意識映照到這個山的時候,它有一個功能-依他起自性,這是唯識裏的名詞,“他”就是指這個外在的因緣,起自性是他自己的本性,這裏是見性,依見性而生心。那這個色相境界是什麽?經雲是無自性。

  

如果這是聲音的話,那色塵就是音波,它的自性是什麽呢?是聞性!所以這樣講起來,對味道而言有嗅性,舌頭有味性、身體有觸覺性、對法有心性等共有六種自性,再來一個就是基本的空性。

  

公案裏講「見色便見心」,依他起自性,我的自性起,所以會覺知這個山,呈現在我心裏面,第八識現這個見性,內在顯示看到山。而第七識妄執起想推計這個山,第六識分別這是什麽山,所以見色的時候便見諸多心念,那第六意識分別意識,也可以說這是什麽山,是五指山?還是阿裏山?以前見過的話,可以分別出來。第七意識主要是妄想,這裏所講的見色便見心,面對外境了知其境,是謂見色便見心,這句話希望你們能了解。

  

有人說見色便見心,僧問說:「諸法無形,將何所見?」因爲我們的心認知這個外境時,實際的相在外面,心裏這些都是幻化的、無形的。譬如說我看到佛像,佛像在外,我認知佛相從那裏來?因緣和合而現的佛相,那是無形的,所以我認知佛相的心也是無形的,也就是說「心」是無形、無相、無色,故問說見色便見心,這個心從那裏來?你看到什麽,將何所見呢?

  

慧真禅師曰:「一家有事,百家忙!」我們一般人一直在講第七意識會起妄想,譬如說「山」,這山是高的!那山是矮!或是中高度的山,你就在這裏打妄想;如果放縱第七意識的話,再放縱第六意識的話,那禅師會告訴你說:「一家有事,百家忙!」因你是不是在那裏一直胡思亂想,想這山高、那山矮,這山我看過、這山我不喜歡、..,你讓第七識、第六識起作用的話,就有諸多的想法,故說見色便見心時,它只是百分之百的相像,不經第六、七意識轉化,這個本性沒事,只是照境而已,這是聖人的境界。

  

爲什麽聖人可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呢?都沒有挂礙!他看是看到了,聽是聽到了,爲什麽別人看得氣得要死,他(聖人)看得不痛不 呢?因爲我們凡夫第六、第七識的毛病很多,所以看了會跳腳,聖人看了不起心動念相應,所以這裏講的一家有事的話,百家忙!都是你自己的妄想習氣在作祟。假若你在修行過程之間碰到一個障礙,你能把它看成不是個障礙,你就不會去煩惱;如果你抱著一個希望的心,或著是逃避的心,那這個念頭起的話,所面對的事情你就放不開,放不開的話就一家有事,百家就跟著忙亂了,胡思亂想(百家忙),就是等於你的眼、耳、鼻、舌、身所面對的境界跟前世攪和在一起,生起一切煩惱法。

  

如果你了解六根面對六塵可以産生六識,根、塵、識叁個和合在一起的話,就變成我們世界的森羅萬象。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面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境起了眼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相應的話,就成爲18處。你如果會算術的話,根、塵、識叁者和合可演出多少念頭呢?無量無邊的,所以這樣心就很亂!

  

如果是六根面對六塵不起心的話,那是聖人的境界,起碼沒有挂礙,不起這些念頭,所以慧真禅師跟他講,就是說一家明就百家明,我們按語說:「根、塵、識叁和合,生起諸法,則十八處起作用,百家忙亂矣!」

  

僧曰:「學人不會。」你這樣回答我不能意會,我在問你見色便見心;看到一切東西的時候,古僧大德說馬上見到我心意識,但是心意識是無形無相,能看到什麽?其實是看到你內心裏面的煩惱、妄想,由於禅師一直沒有回答,只回答「一家有事,百家忙!」

  

僧曰:「學人不會,乞師再指!」小和尚說:「我不會請再給我開示」,慧真禅師回答說:「叁日後看取!」現在你看到一個很在意東西或面對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你只要看住你的心或不心慌意亂的話,不要讓念頭一直起來,當下你也不要去想,不去煩惱,叁天以後再來看看境遇變得如何。

  

我們按語說:「住妄想境,不加了知。」這是《圓覺經》裏面的一段話,你如果懂得《圓覺經》這段話,你就是菩薩,怎麽講呢?在座各位有修到這個境界,照理說應該以這句話爲主,它是說「居一切時,不起妄想,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在修行過程之間,居一切時、一切事,一天24小時不管行、住、坐、臥,都不起妄想,不要胡思亂想,如果是念頭起妄想了,住妄想境不要加以了知,這是真的嗎?是假的嗎?你會有這個現象,所以很多的覺知者都在於這邊産生。

  

你知道我們的毛病嗎?老同學都有聽過了,每一個根有六個毛病(動、靜、根、覺、空、滅),剛剛我們講修行的地方,就是從這邊(法起)到這邊(法滅)完成時,是要這樣走一趟,動、靜、根、覺、空、滅又叫六結使,六結使要把它破滅掉,這…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叁、公案 — 保護任運 5· 日後看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