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的法門,經中一直提示我們,要用忍辱波羅蜜,而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意即說雖然您用忍辱法要度到彼岸,但用忍辱法時,自己心中要有無忍之忍,若還有忍之忍,表示您還有凡夫心,如此會忍得很痛苦,若能以無心之心來忍,則此忍能叫忍辱嗎?這樣做到了,才是真的以忍辱度到彼岸了。忍辱法在佛地境界來翻譯的話,常翻成「安忍」,而非《金剛經》中翻的「忍辱」,如此您就知安忍要傳神得多了。但一般因地菩薩還是以忍辱來作有心之忍, 有登地菩薩才能以安忍來行波羅蜜法。
修忍辱法是進入無爲法的最好門路,修忍辱法時:一是行爲不乖戾,你不會跟對方起沖突,第一個心、第二個心不起念,不起念是在幹什麽?是在修無爲,無爲最好,所以你如果能夠這樣慢慢對你所接觸到的逆境,不起心相應就能住無爲境。譬如說被人冤枉、受委屈、..等等你都能抱著平常心,不去做解釋,不必去求人家諒解,這樣的話,你的心就是無所住了。
世俗之間有所謂的算命,「算命」是講流年,12年一輪,哪一年你會碰到好運,哪一年你運氣差,一切不如意的事一直來,或犯小人,或破財,有災難,那你面對這個逆境要沈著應戰,不要怨天尤人,不管心、身都一樣要去轉,你心轉的話,業就沒了,有一天你對那個境不覺得那麽痛苦,那果報就快完了,本來對這個逆境天天煩、天天逃避、天天拒絕它,有如猛虎來時要去逃避。有一天你心念一轉,我爲什麽要逃避呢?要面對它,要坦蕩蕩的去接受它,那個時候你已經要轉運了,運氣要轉了,你對那個境覺得沒有那麽討厭了,也沒有那麽可怕了,坦蕩蕩的放下,不求什麽,慢慢的對這個境就不害怕了,也不討厭了,過幾天你已經忘記了,前幾天不如意的事是什麽,已經不屑一顧了,已經過去了,沒什麽意義了。
在保護任運之間,講這幾個公案都是讓你心自在,讓你得舍棄一切法,讓你入無爲境界。並沒有像有爲法要你去念咒、去用法克服一切念,要用什麽招式去擺平,沒有!所以佛法的高招就在這裏。
最高明的劍術是沒有招式的,我沒有招式你就破不了我,對不對?有招式就有漏洞,武俠小說總是這樣演的,當你練得很高深的招式時,人家就花幾十年的時間來研究你的功夫,破解你的招式,因爲有爲法總是有一點破綻可以破解的;無爲法破不了的,因爲它根本就不動不出招,那你要怎麽破,所以因爲修無爲,才能夠真的證入真如無爲,那才是真正我們所要的無爲境界。
所謂真如無爲境,是我們空性悟到以後,就對一切境能應緣而不著。譬如說因緣果報還沒有擺脫,心還不清淨,就會有執取其境的時候。當證無爲後,逆境它抓不住你,你沒有貪、嗔、癡、慢、疑等葛藤存在,所有正負、順逆的毛病你都沒有,等於心是完全清淨,這些法沒有了,只有一個空體。我們常常劃了一圓代表是圓滿的空性,要抓那裏呢?抓不出來,所以懂得佛法,就要慢慢去做,做到這個境界,把內心的不如意的、害怕的、有祈求的、有願望的這些心都要打掉。
上一節我們講到無願無求,不要說我要升官、要發財、要.....,我拜佛就要求這些,這是不對的。修大乘佛法是要求解脫,解脫就是舍一切,對求佛也好或對自己要能好也好,有一個願望在那裏就不對了,就很容易被抓住。譬如說一些外道或邪魔等,就利用你這種有所願的心,讓你滿足,那你就認爲學佛就是這樣子,其實你不是在學佛。
我有一位同事是一貫道的,他常常認爲他是在拜佛,拜佛有好處,好像什麽事情都會比較順。因爲法不投機,也不好將他的觀念給推翻,因他太太相信了這個,所以他接著下來也跟太太信這個道,既然他吃素了,行爲也好像修行者一樣就好了。學佛法要講因緣,他暫無緣就不要去潑他冷水。
真正的學佛法,逆境當然會來,不來,因緣果報怎麽能完結?還沒解脫以前,逆境會一直來,那早早去還,還完了,我要解脫了,不欠你了。所以學佛首要能沒有什麽可祈求,沒有什麽欲望,回到空無了。
這個在禅宗來講,很直接的用兩句話告訴你一個法門:「放下、自在」,前面已經是萬丈深淵,後面有猛虎、獅子在追趕,你就在這時候要怎麽辦呢?你放下的話,那個境就沒有了,如果你在那裏狗急跳牆的話,一直要逃避,你就越亂,越亂的話就越沒智慧,沒智慧的話,那你就完蛋了。
有時同學問說這個事情要怎麽做,我說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決定。在哪個時候決定呢?在你打坐、修法時,修到心很清淨的時候,腦筋發起一念自己問自己要怎麽做,你本來有佛智慧一樣的,只是我們不利用它,不認識它,所以常常要問別人,當你心清淨沒有挂礙的時候,不怕這個、也不怕那個的時候,起心問問你自己,你腦筋念頭就來了,那時候你的思想非常敏銳,這個就是要這樣,那個就是要怎麽做,或者是事情該不該做,當下覺得該做,那你就去做,沒有那個念就不該做。若很簡單的事情,就不用在那裏冥想,不要亂用佛性的心法。
修佛法不去講這個冥想而知的禅,對境起心念來預知一切事。修佛法是要用你的體性去感知一切境,且能隨緣來應對。當自性決定以何方式來處理事情,一發後,行者就要自在,那怕事情剛開始好像是亂七八糟的,好像是不如意的,但因爲你是率性而出的法,你不是避重就輕似地來思考的法,只要一發生的話隨緣去進展,也因你的無爲心面對此境,最後終能得到一圓滿的結局,這就是禅宗所講的無上心法。
在法展現的過程間,法一發起,定有因緣果報的,對於因緣果報來時,你要能坦然承受。譬如說我罵了你,你一定會恨我,因爲你心不清淨。既然我罵了人,被罵的人雖然不能回罵我,但至少他可以在心裏暗暗的恨我吧!當他的恨心念從虛空來時,你就要承受這個因果。因爲他到底還是心不清淨,還是凡夫一個,所以他必然有這個反應。
禅宗祖師如何度人?禅師心若清淨,那就是空無,而學人心不淨,若因某件事刺激他,譬如說祖師大德常用「棒喝」來刺激學人,爲什麽要棒喝呢?因爲一棒打,學人七魂六魄就要跑掉幾個了,魂魄一跑出來,禅師就抓住它,抓住後,禅師剛好可對此魂魄下工夫,禅師的心空與學人的不空的心,兩者加起來除以二會變什麽?禅師心空,但此時會得二分之一的不淨心,學人的不淨心分得禅師的一半空,各得二分之一。而禅師是有修有證的,短期間又把學人所給的不淨心化空,恢複到清淨的無爲空體。學人的不淨心因加上禅師的空心,就能去掉一半的習氣。如此在棒喝中,禅師醫治了好多學人的心病,這可是禅宗祖師大德才能玩的教化功夫。禅宗的祖師大德每一位都是很潇 的,每一個都是很自在的,發完了以後,他就有一套做作的功夫,這都在冥冥中進行。
又如你跟某個人吵架,或夫妻吵架,吵得很凶,心不平靜,天天都心不平,這時候最好修行,爲什麽會不平?爲什麽他講這句話,就受不了呢?你去想這些幹什麽?放下!不要去理它,不理它心就平了,所以我們要解脫的話,對一切現象,心要平,心平就好了,心就是碰到什麽境界産生不平,那就有煩惱了,高高低低的不平,你就有高高低低的煩惱,你要想辦法把它放下。
這幾天所講的公案都是放下,放下 心就平了,心一平,事就沒了。所以禅宗祖師大德講的一切佛法離不開世間覺,離開世間沒有佛法,也不能覺悟,世間有什麽?有種種的習氣毛病一大堆在,面對這些人,才有機會修行,他會出一個習題給你做做看,看你考幾分。
故修行人隨時要觀照,這一次考不及格,最起碼要懂,這題目我懂,但做不到,因業力太重了,因爲所薰習的習氣太重了。知道習氣重,要慢慢去改,直到有一天,改得很完美的時候,再碰到這個考題時,能如如不動,你就考一百分了。你罵我,連動都不想動,我懶得理你,不生氣,我爲什麽要生氣呢?以前無明才生氣,以前有那個死要面子的心才要生氣,現在什麽都沒有了,你講你的,我聽我的,但不生氣,我解脫了;他看你沒有反應,他也懶得再罵了,這樣業就錯身過去了。
學佛法不是在於理念懂得很多,而是在於你碰到境界的時候,如何去面對,這個心態很重要,能夠坦蕩蕩的去面對那些,所以不管是「臨危自在」也好、「路逢猛虎」也好,或是下一個公案「順如其意」也好,都是在講心的放下。
( 86年 8 月 26 日 講於 法爾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10· 路逢猛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