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好的法门,经中一直提示我们,要用忍辱波罗蜜,而忍辱波罗蜜即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意即说虽然您用忍辱法要度到彼岸,但用忍辱法时,自己心中要有无忍之忍,若还有忍之忍,表示您还有凡夫心,如此会忍得很痛苦,若能以无心之心来忍,则此忍能叫忍辱吗?这样做到了,才是真的以忍辱度到彼岸了。忍辱法在佛地境界来翻译的话,常翻成「安忍」,而非《金刚经》中翻的「忍辱」,如此您就知安忍要传神得多了。但一般因地菩萨还是以忍辱来作有心之忍, 有登地菩萨才能以安忍来行波罗蜜法。
修忍辱法是进入无为法的最好门路,修忍辱法时:一是行为不乖戾,你不会跟对方起冲突,第一个心、第二个心不起念,不起念是在干什麽?是在修无为,无为最好,所以你如果能够这样慢慢对你所接触到的逆境,不起心相应就能住无为境。譬如说被人冤枉、受委屈、..等等你都能抱着平常心,不去做解释,不必去求人家谅解,这样的话,你的心就是无所住了。
世俗之间有所谓的算命,「算命」是讲流年,12年一轮,哪一年你会碰到好运,哪一年你运气差,一切不如意的事一直来,或犯小人,或破财,有灾难,那你面对这个逆境要沈着应战,不要怨天尤人,不管心、身都一样要去转,你心转的话,业就没了,有一天你对那个境不觉得那麽痛苦,那果报就快完了,本来对这个逆境天天烦、天天逃避、天天拒绝它,有如猛虎来时要去逃避。有一天你心念一转,我为什麽要逃避呢?要面对它,要坦荡荡的去接受它,那个时候你已经要转运了,运气要转了,你对那个境觉得没有那麽讨厌了,也没有那麽可怕了,坦荡荡的放下,不求什麽,慢慢的对这个境就不害怕了,也不讨厌了,过几天你已经忘记了,前几天不如意的事是什麽,已经不屑一顾了,已经过去了,没什麽意义了。
在保护任运之间,讲这几个公案都是让你心自在,让你得舍弃一切法,让你入无为境界。并没有像有为法要你去念咒、去用法克服一切念,要用什麽招式去摆平,没有!所以佛法的高招就在这里。
最高明的剑术是没有招式的,我没有招式你就破不了我,对不对?有招式就有漏洞,武侠小说总是这样演的,当你练得很高深的招式时,人家就花几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你的功夫,破解你的招式,因为有为法总是有一点破绽可以破解的;无为法破不了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动不出招,那你要怎麽破,所以因为修无为,才能够真的证入真如无为,那才是真正我们所要的无为境界。
所谓真如无为境,是我们空性悟到以後,就对一切境能应缘而不着。譬如说因缘果报还没有摆脱,心还不清净,就会有执取其境的时候。当证无为後,逆境它抓不住你,你没有贪、嗔、痴、慢、疑等葛藤存在,所有正负、顺逆的毛病你都没有,等於心是完全清净,这些法没有了,只有一个空体。我们常常划了一圆代表是圆满的空性,要抓那里呢?抓不出来,所以懂得佛法,就要慢慢去做,做到这个境界,把内心的不如意的、害怕的、有祈求的、有愿望的这些心都要打掉。
上一节我们讲到无愿无求,不要说我要升官、要发财、要.....,我拜佛就要求这些,这是不对的。修大乘佛法是要求解脱,解脱就是舍一切,对求佛也好或对自己要能好也好,有一个愿望在那里就不对了,就很容易被抓住。譬如说一些外道或邪魔等,就利用你这种有所愿的心,让你满足,那你就认为学佛就是这样子,其实你不是在学佛。
我有一位同事是一贯道的,他常常认为他是在拜佛,拜佛有好处,好像什麽事情都会比较顺。因为法不投机,也不好将他的观念给推翻,因他太太相信了这个,所以他接着下来也跟太太信这个道,既然他吃素了,行为也好像修行者一样就好了。学佛法要讲因缘,他暂无缘就不要去泼他冷水。
真正的学佛法,逆境当然会来,不来,因缘果报怎麽能完结?还没解脱以前,逆境会一直来,那早早去还,还完了,我要解脱了,不欠你了。所以学佛首要能没有什麽可祈求,没有什麽欲望,回到空无了。
这个在禅宗来讲,很直接的用两句话告诉你一个法门:「放下、自在」,前面已经是万丈深渊,後面有猛虎、狮子在追赶,你就在这时候要怎麽办呢?你放下的话,那个境就没有了,如果你在那里狗急跳墙的话,一直要逃避,你就越乱,越乱的话就越没智慧,没智慧的话,那你就完蛋了。
有时同学问说这个事情要怎麽做,我说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决定。在哪个时候决定呢?在你打坐、修法时,修到心很清净的时候,脑筋发起一念自己问自己要怎麽做,你本来有佛智慧一样的,只是我们不利用它,不认识它,所以常常要问别人,当你心清净没有挂碍的时候,不怕这个、也不怕那个的时候,起心问问你自己,你脑筋念头就来了,那时候你的思想非常敏锐,这个就是要这样,那个就是要怎麽做,或者是事情该不该做,当下觉得该做,那你就去做,没有那个念就不该做。若很简单的事情,就不用在那里冥想,不要乱用佛性的心法。
修佛法不去讲这个冥想而知的禅,对境起心念来预知一切事。修佛法是要用你的体性去感知一切境,且能随缘来应对。当自性决定以何方式来处理事情,一发後,行者就要自在,那怕事情刚开始好像是乱七八糟的,好像是不如意的,但因为你是率性而出的法,你不是避重就轻似地来思考的法,只要一发生的话随缘去进展,也因你的无为心面对此境,最後终能得到一圆满的结局,这就是禅宗所讲的无上心法。
在法展现的过程间,法一发起,定有因缘果报的,对於因缘果报来时,你要能坦然承受。譬如说我骂了你,你一定会恨我,因为你心不清净。既然我骂了人,被骂的人虽然不能回骂我,但至少他可以在心里暗暗的恨我吧!当他的恨心念从虚空来时,你就要承受这个因果。因为他到底还是心不清净,还是凡夫一个,所以他必然有这个反应。
禅宗祖师如何度人?禅师心若清净,那就是空无,而学人心不净,若因某件事刺激他,譬如说祖师大德常用「棒喝」来刺激学人,为什麽要棒喝呢?因为一棒打,学人七魂六魄就要跑掉几个了,魂魄一跑出来,禅师就抓住它,抓住後,禅师刚好可对此魂魄下工夫,禅师的心空与学人的不空的心,两者加起来除以二会变什麽?禅师心空,但此时会得二分之一的不净心,学人的不净心分得禅师的一半空,各得二分之一。而禅师是有修有证的,短期间又把学人所给的不净心化空,恢复到清净的无为空体。学人的不净心因加上禅师的空心,就能去掉一半的习气。如此在棒喝中,禅师医治了好多学人的心病,这可是禅宗祖师大德才能玩的教化功夫。禅宗的祖师大德每一位都是很潇 的,每一个都是很自在的,发完了以後,他就有一套做作的功夫,这都在冥冥中进行。
又如你跟某个人吵架,或夫妻吵架,吵得很凶,心不平静,天天都心不平,这时候最好修行,为什麽会不平?为什麽他讲这句话,就受不了呢?你去想这些干什麽?放下!不要去理它,不理它心就平了,所以我们要解脱的话,对一切现象,心要平,心平就好了,心就是碰到什麽境界产生不平,那就有烦恼了,高高低低的不平,你就有高高低低的烦恼,你要想办法把它放下。
这几天所讲的公案都是放下,放下 心就平了,心一平,事就没了。所以禅宗祖师大德讲的一切佛法离不开世间觉,离开世间没有佛法,也不能觉悟,世间有什麽?有种种的习气毛病一大堆在,面对这些人,才有机会修行,他会出一个习题给你做做看,看你考几分。
故修行人随时要观照,这一次考不及格,最起码要懂,这题目我懂,但做不到,因业力太重了,因为所薰习的习气太重了。知道习气重,要慢慢去改,直到有一天,改得很完美的时候,再碰到这个考题时,能如如不动,你就考一百分了。你骂我,连动都不想动,我懒得理你,不生气,我为什麽要生气呢?以前无明才生气,以前有那个死要面子的心才要生气,现在什麽都没有了,你讲你的,我听我的,但不生气,我解脱了;他看你没有反应,他也懒得再骂了,这样业就错身过去了。
学佛法不是在於理念懂得很多,而是在於你碰到境界的时候,如何去面对,这个心态很重要,能够坦荡荡的去面对那些,所以不管是「临危自在」也好、「路逢猛虎」也好,或是下一个公案「顺如其意」也好,都是在讲心的放下。
( 86年 8 月 26 日 讲於 法尔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10· 路逢猛虎》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