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6· 浪識言閑

  

(一)公案本文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師曰:「依稀似半月,仿象若叁星,乾坤收不得,師向何處明?」(緣起現象界,似有性蹤,日、月、地球叁星若隱還現,卻無能力把握得住,該如何用功?)

  

大同禅師曰:「道什麽?」(入道行者光怪陸離事,不可執爲境界。要伺機渡過,只得以方便智、般若慧收拾乾坤, 是需時較久也。)

  

僧曰:「想師只有湛水之波,且無滔天之浪!」(小水波、大水浪,均屬妄想念,僧是有滔天之浪,但不能以小巫大巫之分,來度聖者之體性?)

  

師曰:「閑言語!」(引入本體住於空境,水波、水浪皆非究竟,光說無益,速調伏業識爲要。)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人對於開悟有叁不等的說法,有的道場說「見一片空無現起,即是開悟本性」,但這只是無想的異相而已;有的道場以爲「見光即是開悟」,如英文所說 “enlighten”,然“見光”也僅是二禅之境界而已。事實上,禅宗所言的“開悟”,非世間禅中的開悟,而是要真打破黑漆桶 ( 色身破 ) 的開悟。

  

禅宗行者打破色身黑漆桶後,阿賴耶識業識現起,才能說是悟自心,打開本來,得悟自心,是爲開悟。開悟時,讓阿賴耶識顯示出原儲藏的業識種子,自觀業識種子及習氣無量無邊,往昔所造之業---大小善惡業種子,如滔天駭浪般地湧出,而行者之任運就在此時,如六祖悟後還要15年的遁迹獵人隊中,將養自修。行者加以調伏業識之後,業識由滔天之浪變爲湛水之波,再慢慢進入無波痕之止境。至此行者才能真見空性,此空體之鏡有如明鏡般,無所不照,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覺知曆曆,但也如如、自在無礙。

  

行者若無上述之過程,見光、見空無後,即如常人般,不必將養、不必任運,只覺得心身愉悅,對世間事看得開,好像很有禅的意境,這也還是世間禅的悟境,不能不加以分別,以免自誤誤他,以訛傳訛。

  

2. 釋題

  

本公案「浪識言閑」是在闡述悟後的行者,在任運之中,其心識變化大小的議論。行者面對著心識尚未完全靜止下來前,常希望心能早點無浪無波,但不知浪起波來,都是自心應緣的習氣在作祟,若自心攀緣的習氣不去,怎能讓自心止住而顯露其空性。

  

首先說明「根識」與「浪識」之間的分別,阿賴耶識有一個異名叫「初刹那識」,因緣來最初其他識還沒升起時,由阿賴耶識先 照而生識知其境,隨後前五識及六、七識才依此識而起。「刹那」是在講非常短暫的時間,印度時間的單位,約爲0.013秒,有的說0.018秒,其形相微細,一刹那經雲有101個生滅,也有說900個生滅。但刹那識是代表我們的真識-阿賴耶識,如果你懂它的行相的話,真心未面對因緣生法時,它是空無的行相,等到我們面對實境緣時,心的體生用是由八識起,八識會把它幻化在你的心裏。如眼識對色相,先依托八識而認知外境,眼睛直接透過自我的體,我的體空直接映照,不透過眼睛它也是可以照,所以瞎掉的人其體性的見性照樣可以看,如阿那律陀尊者雖眼睛瞎掉,爲什麽在修法後還可以看到呢?他是以我們八識的真心實性來看,所以對境時,直接能映照的是我們第八識-阿賴耶識,而眼識再以第八識所現的相分(影像)爲依托,我們知道眼識只能了知,清清楚楚知道那個境,它不會加以分別那是什麽,不會加以分別産生善、惡、喜、怒、哀、樂的心,而會加以分別的是第六識,隨後第七識再衍生一連串的妄想推計,然而真正的心,只是映照在心湖裏面而已,也不會妄想煩惱的。

  

所以我們說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行者若在真心現了以後,不要妄執後,再起心動念,這就是我們真心所現;如果真心現後,經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等轉化、了知其境後,第六意識及第七末那識再産生無量心思,這些都是凡夫相。所以說除了初刹那識以外,其馀的識心起都是屬於浪識,故要舍識(舍六、七識)用根(用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控製第六意識、第七意識不起善、惡念想就好了。

  

所以,「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這就是小乘聖人的境界,這樣就沒有煩惱,如果你碰到很不好的境界,如魔相、魔境,或者是很害怕的相,這境在我心湖中,我照樣面對它,不會起波浪。例如:我們眼、耳、鼻、舌、身對色、聲、香、味、觸,五根對五塵境不會起波浪,只要轉動到第六識、轉到第七識就會起煩惱,所以真心實相只是映照其境,是好的、是壞的,聖人的心面對它不起心意念想,只是映照境而已,不說好也不說壞,不起心動念加上不會喜怒哀樂。若行者面境時加上第六意識後,境已經過去了,又會留下來打妄想,所以懂得修行要將心建立平等性,去掉打妄想的心,然後我們清淨的體空,才可以建立圓成實性。

  

這圓成實性透過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以空體直接去應一切緣。要得到圓成實性的智慧,心一定要清淨;心清淨後,雖然沒有神通,也可以空體了知一切因緣,譬如說有的人有耳通、眼通。心不清淨,一定做不到圓成實性智慧,只會抓住一些境,沒有用的,只會看命,卻不會改變命運。

  

我們的小圓鏡智(佛才有大圓鏡智,能觀照十方一切衆生及世界) ,透過諸根就可以知道那些事該做或不該做,只隨清淨心的感受,就可以消遙自在。心欲清淨要先修不執著外境,內心清淨了,潛在的阿賴耶識起的心意念,了知後就不要再去打妄想,最初映照境所産生的意識心起時不動,這是聖境之意。

  

反過來,讓浪識起的是凡夫境,所以,祖師大德或大乘佛教常說的「第一義谛空」,「空」不是什麽都沒有,是內心面對境的時候,不會有其他的妄想執著,不會有其他的意識心,能空中有相不執,即是佛性的中道觀現,亦是面對不空的境時,內心如如不動。「初刹那識」就是在說明阿賴耶識的心起,我們常說第一念是真,第二念起後就是假,看了那個境起分別想,譬如:覺得這個字寫得好、寫得不好,這都是妄想;要慢慢學習到浪識不要起,我的體性面對著境界,最初接觸到時,刹那間那個境悟知後,然後就不要動心意念了。看到不好的影像、逆境,沒有恐懼心,沒有討厭的心,沒有逃避的心,那是我們真心本性所現的相分,若第二念、第叁念、第四念起…,那都是凡夫的妄想境界,所以面對第一義谛空,第一念反應是對的,之後經過腦筋想一下再出來的念就不對了。所以要慢慢練,練到圓成實性現起時,突然一句話,啪!怎麽忽然間我會講這一句話呢?因爲你的真心佛性觀一切因緣有所體會,所以講這一句話,而且那一句話都很靈驗,以後你去印證結果,確實就是這樣。

  

如果你遇事再想一下,然後再說出來,那是用凡夫心去想,就沒有直心道場的禅味,所以我們說要「率性而出」,是由體性發出。接下來是浪識,要接觸到我們的體性真,不要愛講話,因爲心動,嘴就動,自己一問一答;心不動很難,證到第一義谛空,就可說悟道了。

  

3. 語體文解

  

回到公案來,僧問:「依稀似半月,仿象若叁星,乾坤收不得,師向何處明?」僧以自己悟境來問禅師,是說這體性要現又沒有全現,這月代在表我們的體,開悟時還不清楚,好像看到,又看不很清楚,因心還不清淨故,還有妄心會蓋住體性,體性與妄心本來是不相關的,打開本來後根本智現起,心能不執妄後,具有照一切境的功能,會有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之後要回來學習差別智,沒有差別智時,一切都是空、平等;在差別智現後,對世間事能不住一法,才是究竟。若你面對一切境,譬如面對一個人心在起煩惱念,你可覺知而要用差別智去度他,讀它千百回,意思是你去感知他在心煩,你的心才能知道他的心現出障礙,以空性對著他,即能讓他心平靜下來。

  

根本智證到之後再回來學差別相,有叁不等的行相,才能去度世間一切衆生的習氣毛病,對症下藥,所以祖師大德,只要你講一句話,他就可以抓到你的習氣毛病。譬如說請祖師大德教我們佛法大意,如果他看你的臉具貢高我慢心,師父就對他禮拜下去,拜的意思是你的心貢高我慢,你要學習我一樣把你當做佛一樣拜你。所以每人不同的心病,禅師都能了知;而這人剛開悟,圓成實性未現。

  

「依稀似半月,仿象若叁星」:地球、月亮、太陽叁星,把這叁星看成我們六、七、八識,我們體空受不清淨心識影響,所以「乾坤收不得」。「乾」是天,「坤」是地,代表世間的一切相,世間的因因果果,衆生的一切,收不回來自心中,即謂不能掌控。心不清淨,收不回來,如果是刹那識,只是映照境,根本沒有我執、法執在的話,應該收得回來的。我未能做到,請師父明示我,把叁個星要收就收,要放就放。

  

這公案緣起現象界,尚未證到體空,六、七識妄分別、妄思想不能停止不動,所以「似有性蹤」,還不清淨,因爲我們的佛性去掉六識、七識後,始見第八識本心…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6· 浪識言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