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後再回過來利用第七識、第六識。但是利用歸利用,我不去執著它,因爲我解脫了,我不被境轉,我們說五蘊身-色、受、想、行、識,《楞嚴經》告訴我們五蘊是不真實的,「非因緣,非自然性」,意思是說五蘊沒因沒緣自現起,此現起之五蘊身心感受,不是由佛性來相應,而是妄習來相應,故說非因緣,非自然性。現行者爲什麽舍棄五蘊,走過一趟以後,還要再利用這五蘊身呢?因爲你懂了就不會怕,不會被它所迷。也許你看到某一位師父動不動就發脾氣,修行的人怎麽可以發脾氣呢?當然他沒有像釋迦牟尼佛一樣,已經證到一切清淨無馀涅槃心,但他發脾氣起的都是清淨、無著的心,沒有壞的念頭,因此我們的祖師大德了解此中道理,但沒有證到果地佛的境界-還是因地佛的境界。
「果地佛」是釋迦牟尼佛,德行非常完美;「因地佛」還有很多微細習氣。這師父 心未滅,但是他知道這是他的習氣,他不被它轉,他不會毫無來由的發脾氣,是要使那個徒弟知道不可以犯錯,發脾氣是七情六欲裏面的一個,他發了以後就忘記了,他沒有記恨的心、沒有嫉妒的心、沒有分別的心,不會因此整你,跟你過不去。所以心清淨後,可以利用五蘊身來利益衆生,因爲他借用它的功用。
問這句話的人是「有性蹤」,但不完全清淨,該如何用功呢?大同禅師反問說:「道什麽?」,你提出這個問題要我說什麽?因爲一切悟入空性之法,若有語言文字相就不對,一切的無上心法用語言文字表示,就離題了。
我們說第一階段要悟到空,悟到體空是要真體會,不能光講空是怎樣,要實證。釋迦牟尼佛說叁藏十二部經,只是在指示月亮,這些經典像手指頭一樣,指向體空,他告訴你這個(體空)是你要去找的,佛法語言文字相的背後是在講什麽?不要去一個字一個字看,那是看不出東西來的,所以你問這十個字要我說什麽?禅師也有間接意思說,心未明時要閑言語,不要起心動念,讓自心更不能清澈下來。
僧曰:「想師只有湛水之波,且無滔天之浪!」我們的體性本來是能自然應緣,應緣之時是有相,緣滅法滅,不會有妄想執著,這是禅師清淨心。而僧以自境揣測禅師只有微細的波浪,沒有滔天的波浪,湛水之波比較好,滔天之浪比較不好,其實是五十步與一百步之差別,這樣比較,對嗎?
真正因緣成熟而開悟時,是大澈大悟,其時就是滔天之浪,很大很多的浪,因爲對外境覺知心很敏感,剛開發出來像中陰身樣很敏感,有現在心的九倍銳利,潛意識的第六感很敏感,預測的都對,現在已經都不錯,死時中陰身是現在的九倍功夫,正是太敏感,都與人家的心攪和,很快去受生,有攀緣的心更快,那個跟你有緣,中陰身馬上就搭上了。
對外境,靈知靈覺都有感應,那就是滔天之浪,看到一個境、一個人,霹雳叭啦,腦筋起了好幾個念頭:這女孩子長得不錯,眼睛很好、鼻子很好、嘴巴也很不錯,動了好幾個念,這就是我們的心,太浮動了!滔天之浪。爲什麽會變小波浪呢?慢慢把心收回來,不要那麽攀緣,不要那麽雞婆,把心攝受回來,對外境不攀緣,心就死掉了,有沒有覺知?有!看到了,不起念,水無痕,這是剛講的初刹那識。我聽到人家對我講一句話,不管好的、不好的,好像跟我沒有關系,這時心沒有浮動,這樣才能見性,你才能看到你的月亮。所以要長時間的磨練,不是一下子能夠證到如如不動的境界。
我想師父只有湛水之波,沒有滔天之浪,不管水波微微的或強風來的大浪,小巫大巫之分,心還是在動,故說以凡夫的心來測大同禅師之境,怎麽能測?所以大同禅師告訴他說:「閑言語!」你不要在那裏胡說八道,一切法要悟入空的境界,嘴巴要封死,心要不動,然後你才能隨一切境而不動,所以頭一個階段要悟空,學習禅定力,不散亂、不愛講話,避免戲論。
我說禅是心的動相,無禅意境即住涅槃境。你知道事情但心沒辦法定住,那有什麽用呢?倒不如不要知道還好,有靈知靈覺的心,但是沒有辦法擺脫它的糾纏,所以爲什麽很多人會散亂?不管他有沒有修行,碰到冤親債主來要債,忽然間進入靈知靈覺境界,有一種潛意識智慧、心感,或著一些鬼神打pass,能感受到很多,浪很大看不開,搞得天翻地覆,如果你按步就班學打坐,你就不會出差錯。
有人修行碰到障礙了,那邊找找,這邊尋尋,看哪裏有道場可解除此困境,如果福德不錯,還能去聽佛法,障礙就可化除;如果福德不佳,冤親債主不讓你去聽佛法,上一節課好不容易來了,下一次又碰到障礙,不是誰要來拜訪了,就是什麽事要去做了,如此又不能來上課,反正那件事比上課還重要,它讓你錯過一回,錯過第二回,你就完了,就沒有堅定的心來上課。如果你真正懂得活在諸多因緣牽扯之間,雖接觸到鬼神之類,有沒有智慧能不聽他的意思?學佛因緣成熟,你要去聽課,但它不讓你去聽,讓你聽太多正法,它還能搞什麽呀!你不會聽它的了。我們天天講叁皈依-「自皈依佛,自皈依法,自皈依僧」,正法的護法神,只要你用功,他就護持你;你不走正法,他就不護持你,那就很有機會被鬼神所控製而不自知,若是知道,也擺脫不了的。
有人說:「老師講的,我都懂。」光是懂沒有用,要能做到才是重要,基礎禅修篇是講一些最基本的理念,中級班應體會體性、事用,這些根本不可講,要用體會的,你福德夠就會悟到那個境界,所以一期課都要上好幾年,一直薰習。外面打坐班二個月一期,不管他教得好不好、對不對,只是很簡單地教如何打坐,教打坐的姿勢,手、腳怎麽擺,或只管數息:一、二、叁、四、五、六、七、八,八、七、六、五、四、叁、二、一 ,經典裏面真正的數息不是這樣的,當然8萬4千法門皆能辦道,只是是否銳利、圓通而已。
真正修禅是修無上心法,是修自己的心,禅修是要學解脫,所以你要去磨練,不是那麽簡單的事,你能做到才來講,我看有的同學是可以講課的,偏偏不敢講,打死我也不敢講,如果人家問一句話我不懂,不是很糟糕嗎?當然很多答話都是率性而出的,如果有人不經思慮,但是人家提問題,你馬上能回答,因爲是由體性流露出來的緣故,不是學習過了才能答。如果真是學而後能答,這樣那也是似是而非,不是真實的。從率性而出來的回答,奇怪!怎麽答得這麽好,而且能從對答之間,認識了很多自性法門,原來是這樣,不可思議的法是從自性而出的,這些不能從外去學的,從外學來的都是外道法。從外在能學的只是打坐入門,教你怎麽打坐、呼吸、數息的方法,若真的已入門就應有智慧,不必教,自己也能懂,一切智慧在你心中。
碰到學生發生障礙的問題,要能把他帶出來,要能幫他解決問題。某個人跟別人學打坐,開發出靈知靈覺的境界,進而入散亂的情況,仿象若叁星,依稀似半月,就是這樣子。但那位居士師父搞不清楚如何處理,認爲他是有病,教他把病弄好再來。因此,當你學打坐有境界後,說不定師父的境界比你還低,他沒辦法教你的,因他懂得比你少,也許師父只會發光,是二禅的境界而已,也許會有點氣功、陰陽眼、他心通什麽的。但你若開悟時,是地上菩薩的境界了,他怎麽看得懂你境界?只會把你當做禅病或神經病了呢!他無法教你如何把八識的種子念頭打掉,進入體空,他沒這個能力的。因爲你以前的福德因緣比那位師父好,此師父應該叫你去找能幫你解決的師父才對。以前的祖師大德都是這樣的,他要能看出你是適合走什麽法門的?應再找哪個禅師?禅師看你的樣子是修到哪裏?那不是有病,而進入散亂階段,是個過程,可能你真是一個菩薩。所以修行要廣結善緣,才能在有障礙時處處逢源,這是很重要的事。
回來公案。問了半天你要我說什麽?只能教他閑言語。這種境界進入的話,不管你體會的是對、錯,都不能說,讓心死掉,體會了很多事都不可說!不可說!釋迦牟尼佛常講到緊要關頭也是說:「不可說!不可說!」何況是空性未顯,自性未能完全掌握而知時,不適合去談些戲論的話語,故禅師直叫他閑言語,讓心好好沈澱下來吧。
( 85 年 11 月 19 日 講於 法爾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6· 浪識言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