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问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曰:「依稀似半月,仿象若叁星,乾坤收不得,师向何处明?」(缘起现象界,似有性踪,日、月、地球叁星若隐还现,却无能力把握得住,该如何用功?)
大同禅师曰:「道什麽?」(入道行者光怪陆离事,不可执为境界。要伺机渡过,只得以方便智、般若慧收拾乾坤, 是需时较久也。)
僧曰:「想师只有湛水之波,且无滔天之浪!」(小水波、大水浪,均属妄想念,僧是有滔天之浪,但不能以小巫大巫之分,来度圣者之体性?)
师曰:「闲言语!」(引入本体住於空境,水波、水浪皆非究竟,光说无益,速调伏业识为要。)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修行人对於开悟有叁不等的说法,有的道场说「见一片空无现起,即是开悟本性」,但这只是无想的异相而已;有的道场以为「见光即是开悟」,如英文所说 “enlighten”,然“见光”也仅是二禅之境界而已。事实上,禅宗所言的“开悟”,非世间禅中的开悟,而是要真打破黑漆桶 ( 色身破 ) 的开悟。
禅宗行者打破色身黑漆桶後,阿赖耶识业识现起,才能说是悟自心,打开本来,得悟自心,是为开悟。开悟时,让阿赖耶识显示出原储藏的业识种子,自观业识种子及习气无量无边,往昔所造之业---大小善恶业种子,如滔天骇浪般地涌出,而行者之任运就在此时,如六祖悟後还要15年的遁迹猎人队中,将养自修。行者加以调伏业识之後,业识由滔天之浪变为湛水之波,再慢慢进入无波痕之止境。至此行者才能真见空性,此空体之镜有如明镜般,无所不照,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觉知历历,但也如如、自在无碍。
行者若无上述之过程,见光、见空无後,即如常人般,不必将养、不必任运,只觉得心身愉悦,对世间事看得开,好像很有禅的意境,这也还是世间禅的悟境,不能不加以分别,以免自误误他,以讹传讹。
2. 释题
本公案「浪识言闲」是在阐述悟後的行者,在任运之中,其心识变化大小的议论。行者面对着心识尚未完全静止下来前,常希望心能早点无浪无波,但不知浪起波来,都是自心应缘的习气在作祟,若自心攀缘的习气不去,怎能让自心止住而显露其空性。
首先说明「根识」与「浪识」之间的分别,阿赖耶识有一个异名叫「初刹那识」,因缘来最初其他识还没升起时,由阿赖耶识先 照而生识知其境,随後前五识及六、七识才依此识而起。「刹那」是在讲非常短暂的时间,印度时间的单位,约为0.013秒,有的说0.018秒,其形相微细,一刹那经云有101个生灭,也有说900个生灭。但刹那识是代表我们的真识-阿赖耶识,如果你懂它的行相的话,真心未面对因缘生法时,它是空无的行相,等到我们面对实境缘时,心的体生用是由八识起,八识会把它幻化在你的心里。如眼识对色相,先依托八识而认知外境,眼睛直接透过自我的体,我的体空直接映照,不透过眼睛它也是可以照,所以瞎掉的人其体性的见性照样可以看,如阿那律陀尊者虽眼睛瞎掉,为什麽在修法後还可以看到呢?他是以我们八识的真心实性来看,所以对境时,直接能映照的是我们第八识-阿赖耶识,而眼识再以第八识所现的相分(影像)为依托,我们知道眼识只能了知,清清楚楚知道那个境,它不会加以分别那是什麽,不会加以分别产生善、恶、喜、怒、哀、乐的心,而会加以分别的是第六识,随後第七识再衍生一连串的妄想推计,然而真正的心,只是映照在心湖里面而已,也不会妄想烦恼的。
所以我们说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行者若在真心现了以後,不要妄执後,再起心动念,这就是我们真心所现;如果真心现後,经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转化、了知其境後,第六意识及第七末那识再产生无量心思,这些都是凡夫相。所以说除了初刹那识以外,其馀的识心起都是属於浪识,故要舍识(舍六、七识)用根(用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控制第六意识、第七意识不起善、恶念想就好了。
所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小乘圣人的境界,这样就没有烦恼,如果你碰到很不好的境界,如魔相、魔境,或者是很害怕的相,这境在我心湖中,我照样面对它,不会起波浪。例如:我们眼、耳、鼻、舌、身对色、声、香、味、触,五根对五尘境不会起波浪,只要转动到第六识、转到第七识就会起烦恼,所以真心实相只是映照其境,是好的、是坏的,圣人的心面对它不起心意念想,只是映照境而已,不说好也不说坏,不起心动念加上不会喜怒哀乐。若行者面境时加上第六意识後,境已经过去了,又会留下来打妄想,所以懂得修行要将心建立平等性,去掉打妄想的心,然後我们清净的体空,才可以建立圆成实性。
这圆成实性透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以空体直接去应一切缘。要得到圆成实性的智慧,心一定要清净;心清净後,虽然没有神通,也可以空体了知一切因缘,譬如说有的人有耳通、眼通。心不清净,一定做不到圆成实性智慧,只会抓住一些境,没有用的,只会看命,却不会改变命运。
我们的小圆镜智(佛才有大圆镜智,能观照十方一切众生及世界) ,透过诸根就可以知道那些事该做或不该做,只随清净心的感受,就可以消遥自在。心欲清净要先修不执着外境,内心清净了,潜在的阿赖耶识起的心意念,了知後就不要再去打妄想,最初映照境所产生的意识心起时不动,这是圣境之意。
反过来,让浪识起的是凡夫境,所以,祖师大德或大乘佛教常说的「第一义谛空」,「空」不是什麽都没有,是内心面对境的时候,不会有其他的妄想执着,不会有其他的意识心,能空中有相不执,即是佛性的中道观现,亦是面对不空的境时,内心如如不动。「初刹那识」就是在说明阿赖耶识的心起,我们常说第一念是真,第二念起後就是假,看了那个境起分别想,譬如:觉得这个字写得好、写得不好,这都是妄想;要慢慢学习到浪识不要起,我的体性面对着境界,最初接触到时,刹那间那个境悟知後,然後就不要动心意念了。看到不好的影像、逆境,没有恐惧心,没有讨厌的心,没有逃避的心,那是我们真心本性所现的相分,若第二念、第叁念、第四念起…,那都是凡夫的妄想境界,所以面对第一义谛空,第一念反应是对的,之後经过脑筋想一下再出来的念就不对了。所以要慢慢练,练到圆成实性现起时,突然一句话,啪!怎麽忽然间我会讲这一句话呢?因为你的真心佛性观一切因缘有所体会,所以讲这一句话,而且那一句话都很灵验,以後你去印证结果,确实就是这样。
如果你遇事再想一下,然後再说出来,那是用凡夫心去想,就没有直心道场的禅味,所以我们说要「率性而出」,是由体性发出。接下来是浪识,要接触到我们的体性真,不要爱讲话,因为心动,嘴就动,自己一问一答;心不动很难,证到第一义谛空,就可说悟道了。
3. 语体文解
回到公案来,僧问:「依稀似半月,仿象若叁星,乾坤收不得,师向何处明?」僧以自己悟境来问禅师,是说这体性要现又没有全现,这月代在表我们的体,开悟时还不清楚,好像看到,又看不很清楚,因心还不清净故,还有妄心会盖住体性,体性与妄心本来是不相关的,打开本来後根本智现起,心能不执妄後,具有照一切境的功能,会有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之後要回来学习差别智,没有差别智时,一切都是空、平等;在差别智现後,对世间事能不住一法,才是究竟。若你面对一切境,譬如面对一个人心在起烦恼念,你可觉知而要用差别智去度他,读它千百回,意思是你去感知他在心烦,你的心才能知道他的心现出障碍,以空性对着他,即能让他心平静下来。
根本智证到之後再回来学差别相,有叁不等的行相,才能去度世间一切众生的习气毛病,对症下药,所以祖师大德,只要你讲一句话,他就可以抓到你的习气毛病。譬如说请祖师大德教我们佛法大意,如果他看你的脸具贡高我慢心,师父就对他礼拜下去,拜的意思是你的心贡高我慢,你要学习我一样把你当做佛一样拜你。所以每人不同的心病,禅师都能了知;而这人刚开悟,圆成实性未现。
「依稀似半月,仿象若叁星」:地球、月亮、太阳叁星,把这叁星看成我们六、七、八识,我们体空受不清净心识影响,所以「乾坤收不得」。「乾」是天,「坤」是地,代表世间的一切相,世间的因因果果,众生的一切,收不回来自心中,即谓不能掌控。心不清净,收不回来,如果是刹那识,只是映照境,根本没有我执、法执在的话,应该收得回来的。我未能做到,请师父明示我,把叁个星要收就收,要放就放。
这公案缘起现象界,尚未证到体空,六、七识妄分别、妄思想不能停止不动,所以「似有性踪」,还不清净,因为我们的佛性去掉六识、七识後,始见第八识本心…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6· 浪识言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