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師曰:「日月未明,佛與衆生在什麽處?」
(識起迷情於佛與衆生之異別處,未開悟行者,佛性被妄想習氣所覆蓋。)
大同禅師曰:「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
(日月未明衆生,衆生見惑深廣,以見取見,均屬妄想計度者,未理解現象界諸事端之原由,而妄以己意下定見。試看禅師道得、道不得,均各放叁十棒,嗔也?喜也?禅師已證得我、法二空,清淨心何有嗔哉,何有喜?)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我們人時時生活在這個認假爲真的世界裏面,把你所看、所聽的境界都當真,其實那不是真正的事實、境界,但是你太相信你的眼睛及耳朵,所以常自己欺騙自己。如果在你起心動念間,不管多合理、多認定爲真實,你能不去執著它的話,境界過了,一切終歸寂靜。其實也不是真會有那回事情,很有可能會發生的,也可能沒有發生,故不會像你所想像的這樣。
我們生活在人世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常被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所迷惑,進而以自心情見,一廂情願地認知。像這個公案一樣,你太相信你所看的,看到禅師笑,認爲今天禅師心情很好,誰知道他的心情?是真是假的境界呢?
又如一個人的眼所見,耳所聽到的,若非事實,僅是表相之時,對無理性的人,常會相信自己所見、所聽,而隨緣應緣,當然就會活在痛苦的深淵中。例如有一天你見到你的那一半,與你所不認識的人在路上走,還有說有笑的,也許你以爲眼見爲憑,而不加以詢問清楚,即會心中有礙,久而久之,夫妻倆會發生間隙,最後鬧離婚結束。又如某些居心不良者專門製造冤屈來害人,你若不客觀、不超越情見,常會被卷入一些是是非非之漩渦中,當造成錯失時,後悔都來不及的。所以有所見、所有聽,都要能以平常心來看事情,多爲別人想一想,他爲何會如此做,是否有背後的無奈、不得已的苦衷?
2. 釋題
「認假爲真」的公案,時時顯在我們日常生活間,吾人常以熟悉的思想模式在認知事情、判斷事情,見、聞、嗅、味、觸等所引發的心境認知,均是依自心所薰習的習氣在思考、斷定。人們不能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舔而不分別酸甜苦辣,嗅而不知香臭,觸而不分別軟硬堅實,就會活在凡夫痛苦的境界裏。故衆生時時生活在錯誤的認知中,才會有諸多的煩惱情境。
本公案告訴我們,不要常常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而不去看果報背後的因。如果這個現象還不能清楚明白的話,就是凡夫一個。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觸的境界,你都誤認爲真,當然會痛苦無量。現在社會就是這樣的,明明殺了人,沒有親眼看到,到了公堂上找不到證據,白的可以講成黑的,黑的可以講成白的,一切都要證據,但證據何者爲真,連法官都會很難判定。證據、證人有時還是靠不住的,就怕別有用心的人。
世間事哪一個是真實的?沒有真實的,只是一時的表相而已,一百個人看見同一件事後,有一百個不同的解讀,這哪會有真實可言!所以世間的一切都不能太當真,我們也常常會認假爲真,讀見本公案後,智者應常保持平常心,不爲所見、所聞來影響你的心識覺受。
3. 語體文解
僧問:「日月未明,佛與衆生在什麽處?」日月未明是凡夫,凡夫也有佛性,日月未明者,那佛性在何處呢?凡夫的個性又是什麽呢?此公案緣起現象界,未開悟行者,佛性被妄想、習氣所覆蓋,所以還是生活在一切的假象中。
禅宗行者,常常以日、月、星辰分別代表我們的第八、第七、第六識。日明時智光會顯現,照破一切煩惱情見。月明時可清楚認知諸八識種子,不會亂起妄執八識種子爲真,而入幻想妄執諸境。而第六識除分別了知諸塵境外,有無量的分別情見,是造業的元凶禍首。此後叁識關系著我們的業力與行爲,故日月要明,才足以控製第六意識的妄爲,永脫煩惱,證得無上菩提。而前五識僅會了知色、聲、香、味、觸等塵境,若不與後叁識聯用,原則上是不會造業緣的。還沒有證悟以前,佛性還沒有現,這時候佛性與衆生性(第八、第七識)在什麽地方?
如果心明的話,當然是證到佛性本來,佛性本來就是清清楚楚,它是現量的(佛性是真正的現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雖是能現實量知其塵境,但還不是真正的現量。就以眼根爲例,我常講目測不一定准,譬如說我用尺劃等長的“丁”字圖,哪條線畫比較長?你會說當然是垂直的長,這是否錯覺?或再劃平行的兩條等長直線,一根兩端劃外箭頭,如 〉一一一〈,一根兩端劃內箭頭,如〈一一一〉,考你現量的眼睛,你用眼量一量,你看哪根比較長?哪一根比較短?當然你會說是前者比較長,那又是錯覺。因爲你看到我在劃,所以很清楚看到兩根一樣長,但內箭頭者看起來比較短,而外箭頭者看起來比較長;如果沒看到我在劃,憑我們的直覺,你會說“丁”字垂直線比較長,會說劃外箭頭的較長,這都是我們的錯覺。是你用眼睛看到的,會錯嗎?故說五根這個現量還是靠不住的。
又如現在電視常流行的模仿秀,模仿某人在唱歌,你如不見其人像,僅以耳根乍聽其聲,定會錯認是某藝人在唱歌,這也是你耳根的現量,難道會錯嗎?錯!錯!一切都是認假爲真。故五根只能看到我們現實人生的表相,但是真實的人生還是看不准的,那修行的境界更會看不准了。
「日月未明,衆生在什麽處呢?」大同禅師回答說:「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未悟衆生眼所有見,都會以爲真的就是這樣,真的就是那樣,反正你如果看到禅師笑了,啊!今天禅師心情好像很好,爲什麽好呢?因爲他笑兮兮的,所以你認爲今天師父心情很好,有求必應,你就趕快提出問題,他都可以滿足你。
如果禅師今天顯示出生氣了,你會認爲禅師脾氣不好,今天不能與禅師隨便談話,他真的生氣了。學人應知修證到解脫的人,雖然現嗔相,但他其實不嗔,他只是在應緣而已。譬如說有一個家夥,一定要你生氣的揍他、罵他,他才會改、才能聽進去,好言相勸,不痛不 沒什麽用,所以禅師要現出生氣的樣子,內心應無生氣可言。
生氣是什麽?是表相而已!他內心有沒有生氣?如如不動的佛性有沒有生氣?佛性還會生氣嗎?佛性不會生氣的!是你的習氣在生氣,菩薩爲度衆生所以現嗔相。如果像佛一樣的話,就不會這樣,因爲佛沒有脾氣,他度人用靈通力、用他的威德力,不必要現發脾氣的樣子。
古僧大德很多藉這個發脾氣來度化衆生,其實內心是如如不動的。就像公案中的看老僧嗔就是嗔,喜就是喜,爲什麽沒看到真正的因呢?你看到的是果,我們很多人是這樣,沒看到真正的因。
如果修得好的話,夫妻兩人要吵架,你知道什麽原因,在吵的時候,你有一個心如如不動,也有另一個心表現發脾氣的樣子,這時你才感覺到我怎麽有兩個心呢?一個心很生氣,一個心好像什麽事都跟我沒關系,在內心的境界都如如不動,那個如如不動的就是真我,另一個還會現生氣的樣子就是你的妄我。有一天能體會到這個的話,才會知道我的習氣還沒有滅,有一個妄想假我在。
體會到我有一個如如不動的心,就能察覺到我怎麽會發脾氣呢?而不會發脾氣的那個心,就是我們要找的,你說要見性,就要去認識它,雖然沒有完全的百分之一百的認識它,起碼你也能體會一下,唉!那個如如不動的心就是這樣子。
我們的體性本來是什麽?是無漏功德性,俱足無漏功德相,它怎麽會煩惱呢?會生氣呢?會起無明貪愛呢?怎麽會愚癡呢?不可能!因爲癡就是不認識因果,而它(體性)怎麽認識因果?它是佛性的現量,不透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去體知觀看,但是它早已經超越我們的時空,知道某年爲什麽會有這些事情,要怎麽去化解?這要從佛性裏面去體會,佛性的現量給你 照,現實的認知那個境界、那個樣子;只是凡夫不去體會這個,而去執取妄想所編出來的境界,你認爲是合理的境界,所以認賊爲父就是這個樣子。
以表相看事情有何錯?「見老僧嗔便道嗔,見老僧喜便道喜。」錯在那裏?現在先來說明看事不見其因的毛病,以夫妻來說,夫妻本來和樂得很,有惡因緣來,夫妻要吵架了。夫妻吵架開始,會說另一半令人討厭的事,慢慢會從冷戰到熱戰,到互相打來打去。如果你有智慧的話,用你的體性來觀察因緣,就不會這樣冒然無知。
某甲、乙夫妻倆吵架,中間一定有個某丙在製造事端,某丙也許是你的冤親債主,它在製造事端,你看不到,我們凡夫看不到這個,沒有修行看不到這個,就像我們看到這個圖型(平行或垂直的兩條直線),看不准!看到對方的錯,本來也沒什麽,只是你先生比較懶散一點…
《公案禅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1· 認假爲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