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襪子都不脫,穿久了襪子會臭又不脫,平時倒無所謂,今天看了特別不爽,爲什麽呢?就是有某丙在製造問題,你有沒有體會到這個?
平時都無所謂,沒有障礙的時候,你會心平氣和的說:「你的襪子該脫了吧!那麽臭還穿著。」但今天有障礙就不一樣了, 會以非常不好的口氣說:「襪子那麽臭還不敢快脫掉,煩死了。」你一失去理智地這樣說,另一半聽了就不爽快了,他當然也不會高興,也不給你好臉色看,這樣就種下了冷戰的因。
明天再看哪一件小事不如意,照樣又看不順眼,兩、叁天後就開始熱戰,打起來了!這是冤親債主在做怪。當我們有修證到體性、佛性顯現的話,雖然業力不可能馬上化掉,但是我們會知道是怎麽一回事。譬如說有的人靈性比較高的,怎麽今天心慌慌的,表示有事情要發生了,要特別小心點,隨時能念佛號消災。
如果你知道有個無形的第叁者侵到你們夫妻之間,這時候你的另一半沒有修行就不要怪他,因他是無所知,等一下要吵的時候,你自己就不要那麽認真地吵,可將大聲化小聲,本來要打兩拳的,現在改打一拳就好,這樣大事化小,小事即能化無,這樣就會避過去的。
業現起時,我如果注意到的話,另一半要發作時,我不要理他,對他說:「我要出去走一走。」本來要打架的,現在你一走就錯開來了,果報即能不成。修行就是在修這個善觀因緣,脫離業障的牽扯。修行不是在於你懂得很多理論、道理,懂得多、做不到也沒有用的!我們講的那麽多,聽了那麽久,懂了!但真正要用時,能否及時拿出來用,這才是最重要、最實際的。
禅修的人面對障礙時,你只要放下一切的話,心的靈通力就來了,冥冥之中可以感覺到結局怎麽樣,但是你體會的境界沒有那麽圓融,因爲我們沒有修證到諸佛的境界,因此只要你能放下一切的話,當下你的心念是什麽?就可以證到它,然後你一天一天過,最後境界現起時,哦!原來就是這樣子。一切因緣怎麽轉,跑不出你佛性的現量,它早就能控製了,不只早就知道,你還能控製整個結局;修行就是在控製這個“緣”,才能夠避免因緣果報的應現,過去的因不讓它成形,一成形就成就果了,我們說“因”要透過“緣”才能成爲“果”,在這個緣來的時候我就控製住緣,所以讓它成不了果,那這個因永遠不能成熟,往無數劫延後。因此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在控製這一個緣,因、緣和合才能成爲果的。“因”你不能改變它,“果”不讓它成就,那就要控製這一個“緣”。
所以你不要看禅師在發脾氣,你就說他在生氣發脾氣;看他高興,你說他今天很高興,其實禅師無所謂的高不高興,他也不會說對那件事情特別喜歡。按語說:日月未明,衆生見惑深廣,以見取見。以見是以自己的見解、習氣,去取看到的塵境。以你五根所對的塵境(這是見),然後以你自己內心的見解有關的意念,當做你所看的一個結論,那不是很離譜嗎?
現在再來談談禅師真的應緣,現“嗔”、現“喜”的境界代表什麽!?看到禅師高興,你說禅師今天高興,看到他在生氣,你說他在生氣,其實他沒有生氣也沒有高興。當下他所顯現的那種境界,只是與衆生應緣所顯現的表相,只有在開悟後行者修行的第一階段,心要大死一番,才會沒有五蘊之反應。
「沒反應」在禅宗來講,就是心大死一番,也就是對一切境都沒興趣、沒反應,有點跟木頭一樣,但木頭亦有覺知,你敲它,它是有「扣扣」的反應。而我等內心有覺知但不反應,這是要培養我們的解脫力及禅定力的必然途徑。
有了解脫能力,這時才再回凡。能夠當禅師的人都是在這裏打滾過,然後再回凡,所以「空有不二」、「菩提圓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平日就隨一切境去應緣,看到高興的,他也可以哈哈大笑。你說修行人怎麽可以哈哈大笑?爲什麽不能哈哈大笑呢?只有你才能笑呀!你說修行人是吃素的,怎麽可以吐啖呢?好像守戒的人犯戒,那不守戒的人就可以大方的去做壞事喔!沒這回事情!
你回凡以後,照樣可以用坦蕩蕩的心面對境界,照樣去應緣。所以在講義裏有一篇公案,有一個國王以音樂供養釋迦牟尼佛時,每當音樂響起迦葉尊者就起來跳舞,看到迦葉尊者跳舞,國王很在意的跟世尊說:「迦葉不是已經證到了阿羅漢果了嗎?已經超越了煩惱法,怎麽還執著這種音樂,我一彈他就起來跳舞呢?」世尊跟他講:「沒有!其實他沒有跳舞。」世尊講得太深了,國王不懂也不敢再反駁,好!既然世尊這樣講,應該不會錯。
所以這位國王就繼續彈下去,音樂一起,迦葉尊者又起來跳舞,這回國王就說:「世尊怎麽打妄語呢?你說迦葉沒跳舞,現在他又跳了!」世尊說:「他沒有跳!」國王也不敢再問了,但第叁次音樂起,他又跳了,國王搞不懂就說:「世尊!你說他沒在跳舞,要說個道理給我聽,他明明有在跳舞呀!」世尊這時才跟他開示。
世尊說:「你在彈音樂的時候,我們這山河大地有沒有反應?」怎麽沒反應呢!在山崖這邊大聲「啊」一聲,那邊的山也會「啊」的反應一聲,你的聲波振到樹木,樹葉也會振動,怎麽沒有反應呢?自然界碰到什麽相,它都會有反應,國王說:「對!有反應。」
世尊說有反應,對呀!那迦葉聽到你的音樂,他也反應了,你停他就停,但他有沒有執著你的音樂?沒有!他只是跟十方衆生一樣,你起了什麽緣,他就應什麽緣,但他內心有沒有應緣?沒有!他內心坦蕩蕩,不會說這音樂好不好聽,他只是隨音樂起來跳舞。所以同樣的,你修證到心大死一番,修入空觀後,會否定外在的一切因緣、果報,觀一切法不真實,到了那個境界,你就有禅定功夫。翻過空的山頭後,懂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法,法緣也就是這樣,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在的,以前所造的一切業也是不實在的,你有這種能力看破了,就能解脫一切了。
你怕什麽一切法?好像以前看到繩子就認爲是蛇,現在搞清楚了,繩子就是繩子,這樣的話,就不再怕繩子了。你現在面對一切法,不管是因緣果報也好,不管是現象界裏面的一切法,它沒有實性,它是短暫的現象,它是空的,所以認識它以後,還會不會怕它呢?不再怕它,那我再回凡,我再來玩這個法。玩這個法,不是高興就來玩一玩,而是境界來,我才有反應。
行者回凡後,在生活之間,照樣可以跟一般人一樣的生活。所以我們談五蘊身時,有一個公案說彼五蘊(凡夫五蘊身)與此五蘊(佛菩薩五蘊身)有何不同呢?本來還是一樣,但是內容不同,因爲你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還沒修行以前,本來是虛妄不實在,所以你一直要把它抛棄,認爲它不實在。現在你修行到認識一切法的真實相以後,知道這一個五蘊是空,沒有錯!但是要利益衆生,還是要假借這四大來講經說法,假如沒有這四大,要怎麽講經說法?只是我看了一切法都不真實。若我生病,生病就生病,不會很在意生病怎麽樣,不會被色身所左右,生病就生病。
生病的人就是有業障,就像老上師所講的,業障的人帶了一個不好的殼子一樣,心照樣還是解脫、沒有挂礙,所以不要在意病痛,要自在!病痛在意的話,在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第一關「色」就沒辦法破。感情作用也好、思想也好、內心中較微細的一些影像也好,或者你的本心,或是前五識所面對的一些境,在還沒有證到心清淨以前,這些都不真實;證到心清淨以後,把它找回來,還是利用它們。不利用它們的話,你就入滅了,所以還是要假借這色、受、想、行、識來修,但是你很清楚法的起滅,因此你不會被這些假象所迷惑,因爲你認識這些都是假象。譬如說你看到一個可喜的事情,你表面上跟大家一起笑或是怎麽樣,但是內心還是不動,所以彼(凡夫)、此(佛菩薩)五蘊還是本不同,雖表面上看起來一樣。
如果一個人,修證到人家一看你還有什麽特殊的地方,譬如發光啦!或者常顯示些特別能力,到處秀給人家看的話,表示你還有什麽?還有執取些支支節節的不清淨心。真正修行人不會隨便展現能力給人家看,凡夫也看不出他跟一般人有什麽不一樣,那才是真正真修行者,也就是沒有法執也。
按語又說:衆生以見取見,遇法應法,均屬妄想計度者。「計度」就是推測,用妄想心去測量。未理解現象界諸事端之原由,現象界背後那個因是怎麽樣,你看不到,才會妄執。試看禅師道得道不得,各放叁十棒,這禅師很怪!談得好的也打,悟道的也打,問錯話的也要打,什麽都要打,那你說禅師到底是高興?還是生氣呢?都不准!生氣當然是應該要打,某一個人答得很好,好像證悟了也要打,那你是不是說禅師發瘋了,高興也要揍人家,修得不錯的也要打,禅師本來就是應種種緣去現他必需現的一種相,無所謂嗔不嗔,無所謂喜不喜,禅師已證入圓通,那有什麽喜?什麽嗔呢?
但是我們凡夫大概在這種假相上,你看到的就認爲這樣,其實如果不是爲了衆生,爲什麽他要現不痛快的相呢?若現這個相,心裏也坦蕩蕩的,是現給你看的,所以你要用心地去感受。
用心感知衆生心的狀況又如何?舉個實例來講,假設行者有一種能力(靈通),若你心不淨,起了嗔心,行者若還有心不淨,行者也會引發生氣的心!若你氣得要命,行者也感覺要生氣,這是凡夫的嗔心,感召行者的嗔心種子。而聖人對你所現的嗔心,雖然有所覺,但不會現生氣的嗔心,因爲他體性不動。妄心、嗔心蓋住了我們的本性,所以這個體性就跟他同流合汙,本來心不清淨時,就會有感而相應。所以這個嗔心發出來的力量很強,你們有沒有體試過?有人在吵架,你在旁邊感知其嗔心且壓不住,你也要冒火了,因大家同一個心性,你跟衆生的心相等的,他要生氣了,爲了生氣在咬牙切齒的話,尤是女孩子的嫉妒心,一發出來就不得了,你應有所感知。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打坐課時,課前大家都在打坐,突然感覺怎麽有一嗔心布滿了整個虛空,這個嗔心真是厲害。結果打完坐後,開始上課,發覺有一新同學來上課;課後,這位新同學來前談她受委曲的事,因打坐中心現不平,而産生了嗔心,此嗔意竟布滿了整個虛空,可見這個嗔心多厲害;後來,好好開導她,她漸能心平氣和。故不要以爲心起善、惡念無人知,天知地知、鬼神知,護法菩薩、諸佛皆知,故要隨時看好你的心意念要緊,不要常打妄想。
( 85 年 8 月 23 日 講於 法爾 )
《公案禅機 參、識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1· 認假爲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