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1· 认假为真▪P2

  ..续本文上一页,袜子都不脱,穿久了袜子会臭又不脱,平时倒无所谓,今天看了特别不爽,为什麽呢?就是有某丙在制造问题,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个?

  

平时都无所谓,没有障碍的时候,你会心平气和的说:「你的袜子该脱了吧!那麽臭还穿着。」但今天有障碍就不一样了, 会以非常不好的口气说:「袜子那麽臭还不敢快脱掉,烦死了。」你一失去理智地这样说,另一半听了就不爽快了,他当然也不会高兴,也不给你好脸色看,这样就种下了冷战的因。

  

明天再看哪一件小事不如意,照样又看不顺眼,两、叁天後就开始热战,打起来了!这是冤亲债主在做怪。当我们有修证到体性、佛性显现的话,虽然业力不可能马上化掉,但是我们会知道是怎麽一回事。譬如说有的人灵性比较高的,怎麽今天心慌慌的,表示有事情要发生了,要特别小心点,随时能念佛号消灾。

  

如果你知道有个无形的第叁者侵到你们夫妻之间,这时候你的另一半没有修行就不要怪他,因他是无所知,等一下要吵的时候,你自己就不要那麽认真地吵,可将大声化小声,本来要打两拳的,现在改打一拳就好,这样大事化小,小事即能化无,这样就会避过去的。

  

业现起时,我如果注意到的话,另一半要发作时,我不要理他,对他说:「我要出去走一走。」本来要打架的,现在你一走就错开来了,果报即能不成。修行就是在修这个善观因缘,脱离业障的牵扯。修行不是在於你懂得很多理论、道理,懂得多、做不到也没有用的!我们讲的那麽多,听了那麽久,懂了!但真正要用时,能否及时拿出来用,这才是最重要、最实际的。

  

禅修的人面对障碍时,你只要放下一切的话,心的灵通力就来了,冥冥之中可以感觉到结局怎麽样,但是你体会的境界没有那麽圆融,因为我们没有修证到诸佛的境界,因此只要你能放下一切的话,当下你的心念是什麽?就可以证到它,然後你一天一天过,最後境界现起时,哦!原来就是这样子。一切因缘怎麽转,跑不出你佛性的现量,它早就能控制了,不只早就知道,你还能控制整个结局;修行就是在控制这个“缘”,才能够避免因缘果报的应现,过去的因不让它成形,一成形就成就果了,我们说“因”要透过“缘”才能成为“果”,在这个缘来的时候我就控制住缘,所以让它成不了果,那这个因永远不能成熟,往无数劫延後。因此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在控制这一个缘,因、缘和合才能成为果的。“因”你不能改变它,“果”不让它成就,那就要控制这一个“缘”。

  

所以你不要看禅师在发脾气,你就说他在生气发脾气;看他高兴,你说他今天很高兴,其实禅师无所谓的高不高兴,他也不会说对那件事情特别喜欢。按语说:日月未明,众生见惑深广,以见取见。以见是以自己的见解、习气,去取看到的尘境。以你五根所对的尘境(这是见),然後以你自己内心的见解有关的意念,当做你所看的一个结论,那不是很离谱吗?

  

现在再来谈谈禅师真的应缘,现“嗔”、现“喜”的境界代表什麽!?看到禅师高兴,你说禅师今天高兴,看到他在生气,你说他在生气,其实他没有生气也没有高兴。当下他所显现的那种境界,只是与众生应缘所显现的表相,只有在开悟後行者修行的第一阶段,心要大死一番,才会没有五蕴之反应。

  

「没反应」在禅宗来讲,就是心大死一番,也就是对一切境都没兴趣、没反应,有点跟木头一样,但木头亦有觉知,你敲它,它是有「扣扣」的反应。而我等内心有觉知但不反应,这是要培养我们的解脱力及禅定力的必然途径。

  

有了解脱能力,这时才再回凡。能够当禅师的人都是在这里打滚过,然後再回凡,所以「空有不二」、「菩提圆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平日就随一切境去应缘,看到高兴的,他也可以哈哈大笑。你说修行人怎麽可以哈哈大笑?为什麽不能哈哈大笑呢?只有你才能笑呀!你说修行人是吃素的,怎麽可以吐啖呢?好像守戒的人犯戒,那不守戒的人就可以大方的去做坏事喔!没这回事情!

  

你回凡以後,照样可以用坦荡荡的心面对境界,照样去应缘。所以在讲义里有一篇公案,有一个国王以音乐供养释迦牟尼佛时,每当音乐响起迦叶尊者就起来跳舞,看到迦叶尊者跳舞,国王很在意的跟世尊说:「迦叶不是已经证到了阿罗汉果了吗?已经超越了烦恼法,怎麽还执着这种音乐,我一弹他就起来跳舞呢?」世尊跟他讲:「没有!其实他没有跳舞。」世尊讲得太深了,国王不懂也不敢再反驳,好!既然世尊这样讲,应该不会错。

  

所以这位国王就继续弹下去,音乐一起,迦叶尊者又起来跳舞,这回国王就说:「世尊怎麽打妄语呢?你说迦叶没跳舞,现在他又跳了!」世尊说:「他没有跳!」国王也不敢再问了,但第叁次音乐起,他又跳了,国王搞不懂就说:「世尊!你说他没在跳舞,要说个道理给我听,他明明有在跳舞呀!」世尊这时才跟他开示。

  

世尊说:「你在弹音乐的时候,我们这山河大地有没有反应?」怎麽没反应呢!在山崖这边大声「啊」一声,那边的山也会「啊」的反应一声,你的声波振到树木,树叶也会振动,怎麽没有反应呢?自然界碰到什麽相,它都会有反应,国王说:「对!有反应。」

  

世尊说有反应,对呀!那迦叶听到你的音乐,他也反应了,你停他就停,但他有没有执着你的音乐?没有!他只是跟十方众生一样,你起了什麽缘,他就应什麽缘,但他内心有没有应缘?没有!他内心坦荡荡,不会说这音乐好不好听,他只是随音乐起来跳舞。所以同样的,你修证到心大死一番,修入空观後,会否定外在的一切因缘、果报,观一切法不真实,到了那个境界,你就有禅定功夫。翻过空的山头後,懂了一切法都是因缘法,法缘也就是这样,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在的,以前所造的一切业也是不实在的,你有这种能力看破了,就能解脱一切了。

  

你怕什麽一切法?好像以前看到绳子就认为是蛇,现在搞清楚了,绳子就是绳子,这样的话,就不再怕绳子了。你现在面对一切法,不管是因缘果报也好,不管是现象界里面的一切法,它没有实性,它是短暂的现象,它是空的,所以认识它以後,还会不会怕它呢?不再怕它,那我再回凡,我再来玩这个法。玩这个法,不是高兴就来玩一玩,而是境界来,我才有反应。

  

行者回凡後,在生活之间,照样可以跟一般人一样的生活。所以我们谈五蕴身时,有一个公案说彼五蕴(凡夫五蕴身)与此五蕴(佛菩萨五蕴身)有何不同呢?本来还是一样,但是内容不同,因为你的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还没修行以前,本来是虚妄不实在,所以你一直要把它抛弃,认为它不实在。现在你修行到认识一切法的真实相以後,知道这一个五蕴是空,没有错!但是要利益众生,还是要假借这四大来讲经说法,假如没有这四大,要怎麽讲经说法?只是我看了一切法都不真实。若我生病,生病就生病,不会很在意生病怎麽样,不会被色身所左右,生病就生病。

  

生病的人就是有业障,就像老上师所讲的,业障的人带了一个不好的壳子一样,心照样还是解脱、没有挂碍,所以不要在意病痛,要自在!病痛在意的话,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第一关「色」就没办法破。感情作用也好、思想也好、内心中较微细的一些影像也好,或者你的本心,或是前五识所面对的一些境,在还没有证到心清净以前,这些都不真实;证到心清净以後,把它找回来,还是利用它们。不利用它们的话,你就入灭了,所以还是要假借这色、受、想、行、识来修,但是你很清楚法的起灭,因此你不会被这些假象所迷惑,因为你认识这些都是假象。譬如说你看到一个可喜的事情,你表面上跟大家一起笑或是怎麽样,但是内心还是不动,所以彼(凡夫)、此(佛菩萨)五蕴还是本不同,虽表面上看起来一样。

  

如果一个人,修证到人家一看你还有什麽特殊的地方,譬如发光啦!或者常显示些特别能力,到处秀给人家看的话,表示你还有什麽?还有执取些支支节节的不清净心。真正修行人不会随便展现能力给人家看,凡夫也看不出他跟一般人有什麽不一样,那才是真正真修行者,也就是没有法执也。

  

按语又说:众生以见取见,遇法应法,均属妄想计度者。「计度」就是推测,用妄想心去测量。未理解现象界诸事端之原由,现象界背後那个因是怎麽样,你看不到,才会妄执。试看禅师道得道不得,各放叁十棒,这禅师很怪!谈得好的也打,悟道的也打,问错话的也要打,什麽都要打,那你说禅师到底是高兴?还是生气呢?都不准!生气当然是应该要打,某一个人答得很好,好像证悟了也要打,那你是不是说禅师发疯了,高兴也要揍人家,修得不错的也要打,禅师本来就是应种种缘去现他必需现的一种相,无所谓嗔不嗔,无所谓喜不喜,禅师已证入圆通,那有什麽喜?什麽嗔呢?

  

但是我们凡夫大概在这种假相上,你看到的就认为这样,其实如果不是为了众生,为什麽他要现不痛快的相呢?若现这个相,心里也坦荡荡的,是现给你看的,所以你要用心地去感受。

  

用心感知众生心的状况又如何?举个实例来讲,假设行者有一种能力(灵通),若你心不净,起了嗔心,行者若还有心不净,行者也会引发生气的心!若你气得要命,行者也感觉要生气,这是凡夫的嗔心,感召行者的嗔心种子。而圣人对你所现的嗔心,虽然有所觉,但不会现生气的嗔心,因为他体性不动。妄心、嗔心盖住了我们的本性,所以这个体性就跟他同流合污,本来心不清净时,就会有感而相应。所以这个嗔心发出来的力量很强,你们有没有体试过?有人在吵架,你在旁边感知其嗔心且压不住,你也要冒火了,因大家同一个心性,你跟众生的心相等的,他要生气了,为了生气在咬牙切齿的话,尤是女孩子的嫉妒心,一发出来就不得了,你应有所感知。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打坐课时,课前大家都在打坐,突然感觉怎麽有一嗔心布满了整个虚空,这个嗔心真是厉害。结果打完坐後,开始上课,发觉有一新同学来上课;课後,这位新同学来前谈她受委曲的事,因打坐中心现不平,而产生了嗔心,此嗔意竟布满了整个虚空,可见这个嗔心多厉害;後来,好好开导她,她渐能心平气和。故不要以为心起善、恶念无人知,天知地知、鬼神知,护法菩萨、诸佛皆知,故要随时看好你的心意念要紧,不要常打妄想。

  

( 85 年 8 月 23 日 讲於 法尔 )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1· 认假为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