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问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曰:「日月未明,佛与众生在什麽处?」
(识起迷情於佛与众生之异别处,未开悟行者,佛性被妄想习气所覆盖。)
大同禅师曰:「见老僧嗔便道嗔,见老僧喜便道喜。」
(日月未明众生,众生见惑深广,以见取见,均属妄想计度者,未理解现象界诸事端之原由,而妄以己意下定见。试看禅师道得、道不得,均各放叁十棒,嗔也?喜也?禅师已证得我、法二空,清净心何有嗔哉,何有喜?)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我们人时时生活在这个认假为真的世界里面,把你所看、所听的境界都当真,其实那不是真正的事实、境界,但是你太相信你的眼睛及耳朵,所以常自己欺骗自己。如果在你起心动念间,不管多合理、多认定为真实,你能不去执着它的话,境界过了,一切终归寂静。其实也不是真会有那回事情,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也可能没有发生,故不会像你所想像的这样。
我们生活在人世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常被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所迷惑,进而以自心情见,一厢情愿地认知。像这个公案一样,你太相信你所看的,看到禅师笑,认为今天禅师心情很好,谁知道他的心情?是真是假的境界呢?
又如一个人的眼所见,耳所听到的,若非事实,仅是表相之时,对无理性的人,常会相信自己所见、所听,而随缘应缘,当然就会活在痛苦的深渊中。例如有一天你见到你的那一半,与你所不认识的人在路上走,还有说有笑的,也许你以为眼见为凭,而不加以询问清楚,即会心中有碍,久而久之,夫妻俩会发生间隙,最後闹离婚结束。又如某些居心不良者专门制造冤屈来害人,你若不客观、不超越情见,常会被卷入一些是是非非之漩涡中,当造成错失时,後悔都来不及的。所以有所见、所有听,都要能以平常心来看事情,多为别人想一想,他为何会如此做,是否有背後的无奈、不得已的苦衷?
2. 释题
「认假为真」的公案,时时显在我们日常生活间,吾人常以熟悉的思想模式在认知事情、判断事情,见、闻、嗅、味、触等所引发的心境认知,均是依自心所薰习的习气在思考、断定。人们不能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舔而不分别酸甜苦辣,嗅而不知香臭,触而不分别软硬坚实,就会活在凡夫痛苦的境界里。故众生时时生活在错误的认知中,才会有诸多的烦恼情境。
本公案告诉我们,不要常常只是看到事情的表面,而不去看果报背後的因。如果这个现象还不能清楚明白的话,就是凡夫一个。眼、耳、鼻、舌、身五根所接触的境界,你都误认为真,当然会痛苦无量。现在社会就是这样的,明明杀了人,没有亲眼看到,到了公堂上找不到证据,白的可以讲成黑的,黑的可以讲成白的,一切都要证据,但证据何者为真,连法官都会很难判定。证据、证人有时还是靠不住的,就怕别有用心的人。
世间事哪一个是真实的?没有真实的,只是一时的表相而已,一百个人看见同一件事後,有一百个不同的解读,这哪会有真实可言!所以世间的一切都不能太当真,我们也常常会认假为真,读见本公案後,智者应常保持平常心,不为所见、所闻来影响你的心识觉受。
3. 语体文解
僧问:「日月未明,佛与众生在什麽处?」日月未明是凡夫,凡夫也有佛性,日月未明者,那佛性在何处呢?凡夫的个性又是什麽呢?此公案缘起现象界,未开悟行者,佛性被妄想、习气所覆盖,所以还是生活在一切的假象中。
禅宗行者,常常以日、月、星辰分别代表我们的第八、第七、第六识。日明时智光会显现,照破一切烦恼情见。月明时可清楚认知诸八识种子,不会乱起妄执八识种子为真,而入幻想妄执诸境。而第六识除分别了知诸尘境外,有无量的分别情见,是造业的元凶祸首。此後叁识关系着我们的业力与行为,故日月要明,才足以控制第六意识的妄为,永脱烦恼,证得无上菩提。而前五识仅会了知色、声、香、味、触等尘境,若不与後叁识联用,原则上是不会造业缘的。还没有证悟以前,佛性还没有现,这时候佛性与众生性(第八、第七识)在什麽地方?
如果心明的话,当然是证到佛性本来,佛性本来就是清清楚楚,它是现量的(佛性是真正的现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虽是能现实量知其尘境,但还不是真正的现量。就以眼根为例,我常讲目测不一定准,譬如说我用尺划等长的“丁”字图,哪条线画比较长?你会说当然是垂直的长,这是否错觉?或再划平行的两条等长直线,一根两端划外箭头,如 〉一一一〈,一根两端划内箭头,如〈一一一〉,考你现量的眼睛,你用眼量一量,你看哪根比较长?哪一根比较短?当然你会说是前者比较长,那又是错觉。因为你看到我在划,所以很清楚看到两根一样长,但内箭头者看起来比较短,而外箭头者看起来比较长;如果没看到我在划,凭我们的直觉,你会说“丁”字垂直线比较长,会说划外箭头的较长,这都是我们的错觉。是你用眼睛看到的,会错吗?故说五根这个现量还是靠不住的。
又如现在电视常流行的模仿秀,模仿某人在唱歌,你如不见其人像,仅以耳根乍听其声,定会错认是某艺人在唱歌,这也是你耳根的现量,难道会错吗?错!错!一切都是认假为真。故五根只能看到我们现实人生的表相,但是真实的人生还是看不准的,那修行的境界更会看不准了。
「日月未明,众生在什麽处呢?」大同禅师回答说:「见老僧嗔便道嗔,见老僧喜便道喜。」未悟众生眼所有见,都会以为真的就是这样,真的就是那样,反正你如果看到禅师笑了,啊!今天禅师心情好像很好,为什麽好呢?因为他笑兮兮的,所以你认为今天师父心情很好,有求必应,你就赶快提出问题,他都可以满足你。
如果禅师今天显示出生气了,你会认为禅师脾气不好,今天不能与禅师随便谈话,他真的生气了。学人应知修证到解脱的人,虽然现嗔相,但他其实不嗔,他只是在应缘而已。譬如说有一个家伙,一定要你生气的揍他、骂他,他才会改、才能听进去,好言相劝,不痛不 没什麽用,所以禅师要现出生气的样子,内心应无生气可言。
生气是什麽?是表相而已!他内心有没有生气?如如不动的佛性有没有生气?佛性还会生气吗?佛性不会生气的!是你的习气在生气,菩萨为度众生所以现嗔相。如果像佛一样的话,就不会这样,因为佛没有脾气,他度人用灵通力、用他的威德力,不必要现发脾气的样子。
古僧大德很多藉这个发脾气来度化众生,其实内心是如如不动的。就像公案中的看老僧嗔就是嗔,喜就是喜,为什麽没看到真正的因呢?你看到的是果,我们很多人是这样,没看到真正的因。
如果修得好的话,夫妻两人要吵架,你知道什麽原因,在吵的时候,你有一个心如如不动,也有另一个心表现发脾气的样子,这时你才感觉到我怎麽有两个心呢?一个心很生气,一个心好像什麽事都跟我没关系,在内心的境界都如如不动,那个如如不动的就是真我,另一个还会现生气的样子就是你的妄我。有一天能体会到这个的话,才会知道我的习气还没有灭,有一个妄想假我在。
体会到我有一个如如不动的心,就能察觉到我怎麽会发脾气呢?而不会发脾气的那个心,就是我们要找的,你说要见性,就要去认识它,虽然没有完全的百分之一百的认识它,起码你也能体会一下,唉!那个如如不动的心就是这样子。
我们的体性本来是什麽?是无漏功德性,俱足无漏功德相,它怎麽会烦恼呢?会生气呢?会起无明贪爱呢?怎麽会愚痴呢?不可能!因为痴就是不认识因果,而它(体性)怎麽认识因果?它是佛性的现量,不透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去体知观看,但是它早已经超越我们的时空,知道某年为什麽会有这些事情,要怎麽去化解?这要从佛性里面去体会,佛性的现量给你 照,现实的认知那个境界、那个样子;只是凡夫不去体会这个,而去执取妄想所编出来的境界,你认为是合理的境界,所以认贼为父就是这个样子。
以表相看事情有何错?「见老僧嗔便道嗔,见老僧喜便道喜。」错在那里?现在先来说明看事不见其因的毛病,以夫妻来说,夫妻本来和乐得很,有恶因缘来,夫妻要吵架了。夫妻吵架开始,会说另一半令人讨厌的事,慢慢会从冷战到热战,到互相打来打去。如果你有智慧的话,用你的体性来观察因缘,就不会这样冒然无知。
某甲、乙夫妻俩吵架,中间一定有个某丙在制造事端,某丙也许是你的冤亲债主,它在制造事端,你看不到,我们凡夫看不到这个,没有修行看不到这个,就像我们看到这个图型(平行或垂直的两条直线),看不准!看到对方的错,本来也没什麽,只是你先生比较懒散一点…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11· 认假为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